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研究>>正文

文明祭扫渐入人心 西安个别地名与“坟”有关

2014-4-30 10:44:00  来源:西安晚报  进入论坛

4月1日,曲江大道上,卖鲜花、花藤的新型祭祀用品摊点销售火热。

  70多岁的胡师傅回忆说,解放前的西安包括南门外在内有很多地方都是乱坟岗,那时候以土葬为主,也没有公墓,只要有空地的地方就可以埋人,有钱人会立碑建墓,穷人就草草掩埋了事……几十年来,西安殡葬改革一直走在前列,目前建立并完善殡葬救助制度,加大公益性公墓建设,仅今年就计划建设18个城乡公益性公墓,大力推动文明生态祭扫,西安城六区的火化率达到98%以上,但让人忧虑的是,目前西安周至、蓝田还处于土葬区,临潼、灞桥、长安、户县还只是部分火葬,丧葬方式的改变与文明祭扫方式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究竟是用纸炮祭奠还是用鲜花祭奠,清明前夕,市民小刘一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几千年来都是用纸炮祭奠,这也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咋能说变就变!”小刘的父亲不服气地说。小刘则回应说:“现在雾霾都这么严重了,再去烧纸放炮会污染环境,逝去的先人要缅怀,现实环境更要保护!”

  互不服气的爷俩只好打赌,现场哪种方式使用多就用哪种,当他们看到,青松翠柏映照的公墓里,一束束寄托着哀思的鲜花摆放在墓前,不仅点缀了环境,还让肃穆的氛围也变得温情许多。“我算是服了,今年就试试用鲜花祭奠!”小刘的父亲感叹道。

  传统祭品受冷遇

  卖鲜花的摊位生意火爆

  4月2日,和煦的春风一扫数日的阴霾。通往三兆的路上,市民明显比前几日多出了好几倍,等待进入三兆公墓的车辆绵延了数百米,公墓内5000多个车位几乎全部被占满。据统计,仅当天前来祭扫的市民多达上万人,越是临近清明节,扫墓人数就越多,公墓管理方预计今年清明节当天人流将突破10万人。

  对于这样的场景,三兆公墓保安小张已经习以为常,细心的他发现,在清明节未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前,来扫墓的人并不多,自从成为法定假日之后,一家人来扫墓的特别多,很多人在扫墓完了顺便去踏青,如今的清明节更像是维系家族感情纽带的节日。

  转变还远不止于此。“前几年用传统的纸炮祭奠占了绝大多数,这几年鲜花祭奠、网络祭奠等多样化的祭奠方式越来越多!”小刘认为,这样的转变得力于市民环保思想意识的提高。

  小刘的说法在曲江大道两边祭祀用品的摊点中得到印证,17家摊点中,卖鲜花、花条、花藤等新型祭祀用品的占到11家,只有6家贩卖纸、炮、蜡传统祭祀用品。相对于传统祭祀用品摊位前的冷冷清清,新型祭祀用品摊位前的生意十分火爆。“一朵菊花3元钱,一束勿忘我20元钱,一条花藤10元”,在摊贩老板小张看来,价格便宜、生态环保是新型祭祀用品流行的主要原因,“几朵菊花加上一条花藤,最多花20多元,要是买传统的祭祀用品,连一挂好点的鞭炮都买不到。”

  三兆公墓里,记者初步统计后发现,近七成的市民都采用鲜花祭奠。对此,三兆公墓管理部副主任罗树宁说,过去在清明期间,听到最多的是哭声、鞭炮声。而近几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烧纸燃放鞭炮的人越来越少了。清明节往往也成为一家人难得的相聚时光,一家人在相聚的日子里祭祀祖先,追思往事,回忆当年老一辈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将其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勉励自己做出贡献。

  文明祭扫渐入人心

  厚养薄葬被大多数人接受

  4月3日,36岁的李女士刚从上海回到西安,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公墓祭奠母亲,由于她已经在上海定居,每年清明节来西安扫墓已成惯例,今年两束鲜花、1个花带就是她带来的全部祭祀用品。李女士坦言,她的转变还是得力于这几年倡导的文明祭扫。

  “原来我也随大流,每次都买一大堆纸炮、蜡等东西,花钱多不说,每次祭奠完弄得一身灰,还特别呛人,这几年倡导鲜花祭扫、网上祭扫、社区公祭等文明祭扫方式,倡导用白菊等代替传统祭奠中烧纸、焚香、叩头等繁琐礼节,让我感触很深!”

  今年同样用鲜花祭奠的党先生说,在世的老人经常对他们讲,“生前叫我多喝一碗水,死后别掉那一滴泪,其实中国人应该讲究厚养薄葬,而不是死后烧纸这些形式。”

  记者随机采访了50名选择鲜花祭祀的市民,谈及原因时,超过半数以上的市民认为:“体现了文明祭祀,提高了市民文化素质。”还有不少市民认为,鲜花祭祀比较环保,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西安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李国军回忆说,这几年他们每年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倡导文明祭祀,并在部分社区设立公祭点,推行鲜花祭扫、网上祭扫、社区公祭等文明祭扫方式,打造绿色、生态的清明佳节。“只有让清明节洗去烟尘,才更符合其清雅深沉的节日精神。”李国军说。

  事实上,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殡葬工作会议中,将“倡导文明节俭治丧,文明低碳祭扫”定为今后殡葬改革的重点。李国军说,他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倡导文明环保祭扫方式。

  看殡葬历史变迁

  西安个别地名与“坟”有关

  “死娃抬出南门——没救了。”对于这句带有调侃性质的歇后语,很多西安人都听说过,其实它跟西安的殡葬历史有关。

  今年70多岁的胡师傅回忆说,解放前的西安包括南门外在内的很多地方都是乱坟岗,比如至今仍沿用的地名王家坟、吴家坟,实际上都跟这个有关,那时候以土葬为主,也没有公墓,只要有空地的地方就可以埋人,有钱人会立碑建墓,穷人就草草掩埋了事,由于当时的南门外、陇海铁路两边空地最多,那里的坟地也是最多的。

  “因为便于埋葬的缘故,那时候家里亲人去世后,由南门外的杠头负责将尸体抬出安葬。”胡师傅说,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时,西安才建立了三兆殡仪馆,才开始有了火化,慢慢的在城区普及火葬。

  随着火葬的逐渐普及,埋葬方式仍然多种多样,本地市民大都选择集体掩埋的公坟,老家在外地的市民则选择落叶归根,回到老家安葬,直到上世纪末,才出现了经营性公墓。

  三兆公墓管理部副主任罗树宁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演变以及资源保护的意识加强,几十年间公墓的材质也不断的变化,从最早的水泥到水磨石、石料、汉白玉到如今的花岗岩,公墓的材质越来越好,墓碑也从小到大,如今随着政府文明祭祀、反对铺张浪费的倡导下,墓碑又逐渐的由大变小。

  “从原来的落叶归根到现在就近埋葬,从最初的土葬到现在的花葬、生态葬,体现了市民思想观念的进步,可以说现在的公墓又演变成给子孙追思的地方,一个心灵慰藉的场所。”罗树宁说。

  生态葬有点难

  子女担心没面子不一定接受

  近年来,陕西省民政部门一直推行公益性公墓,西安20个经营性公墓,基本上都设置了公益性墓葬区,并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遗憾的是受群众传统观念影响,公益性公墓开展并不理想。此外,近年来兴起的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葬所占比例很低,记者走访了西安多个大型公墓后发现,生态葬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一。

  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方海韵指出,生态葬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以树葬为例,它满足了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将逝者与树木花草融为一体,使其生命得以延续,得到升华。遵循自然规律,生从大自然中来,死后回归大自然。倡导生态葬的另一个意义则是节约土地,据民政部统计,每年我国死亡人口将近1000万人,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方式建坟立墓,每年至少要占去10万多亩土地,消耗2000万方的木材,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未来将出现活人与死人争地的情况。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他们大多表示,对于树葬花葬这种方式可以接受,但子女就不一定接受,“毕竟中国传统观念上死是家族的大事,如果真的采用生态葬,子女们会担心没有面子,害怕别人说不孝,所以很难实施下去!”68岁的市民宋柯表示。

  对此,罗树宁却有不同的看法:“以前群众不也都是传统纸炮蜡的祭奠方式吗,现在不也在慢慢转变,所以只要大力倡导生态葬,群众会有个思想转变的!”

  倡导文明节俭治丧

  2020年生态葬将占四成以上

  3月27日,全国殡葬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今后我国的殡葬改革的方向,指出必须强化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宗旨,少占地,推行节地生态安葬。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从1997年《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民政部和各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殡葬改革,全国平均火化率从1997年的36%提高到2012年的49.5%,此外在倡导文明节俭治丧,文明低碳祭扫,建设殡葬服务设施,出台惠民殡葬政策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

  据了解,今年全国殡葬工作会议还提出殡葬改革的具体目标,争取2020年,全国火化区火化率达到或接近100%,骨灰存放、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40%以上,县级火花设施和其他殡仪服务设施全覆盖,公益性骨灰安放或遗体安葬设施覆盖到乡镇。全面建立殡葬服务保障制度和节地生态奖补制度,形成覆盖城乡殡葬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

  对此,民政部门表示压力非常大,目前西安周至、蓝田还没有殡仪馆,还处于土葬区,临潼、灞桥、长安、户县还只是部分火葬。如何破解眼下的难题,有市民建议说,应该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殡葬事业中,同时可以对生态葬的家庭进行物质奖励,以此来撬动固化的传统观念,另外还要大力宣传,让生态葬能够深入人心。

  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方海韵认为,可以尝试将生态葬纳入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中,国家有关部门也将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出台一些操作性、指导性、强制性强的法规。(文/图 记者 杨明 实习生 张萌)


编辑:秦人
关键词:祭祀 葬所 节地 政府文明 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