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汉调二黄——秦腔京剧鼻祖重焕新机

2014-4-23 10:53:00  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进入论坛
    汉调二黄——秦腔京剧鼻祖重焕新机

传统戏剧《大破天门阵》演出现场

百姓站在简单搭建的戏台前欣赏汉调二黄

陕南人,特别是安康人,提起汉调二黄,非常骄傲、自豪。然而,作为秦腔、京剧的鼻祖, 汉调二黄如今的发展现状却鲜为人知。

汉调二黄

国粹京剧之先声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又称“汉调”,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安康市的江北大道上,有一个汉调二黄文化园,文化园内的“汉简小广场”上有用现代建筑工艺制成的巨型古代书简,上面镌刻着汉调二黄的历史起源:“汉调二黄之源可溯自盛唐……并成为国粹京剧之先声……”

如今,人们提起国粹京剧的起源,一般都会认为是徽班进京带去的二黄调和湖北艺人传去的西皮调,二者在京合流形成京剧。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京剧四大名角之一的程砚秋两次到西安考察戏曲,以京剧与陕西二黄作了对比,证实二者一脉相承。他在《从地方戏看京剧——给田汉同志的信》中说道:“去年来西北,听说皮黄戏曾有几个支派,流传在关中、商洛、汉中各地,当时虽竭力访求,终未得见。今年再来,适逢关中及商洛两派的演员联合组织了一个剧团在出演,我们看了几次,发现这种戏剧,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第一,它和京剧是同源一流的,京剧里许多已经失掉的东西,尚可在这里面找到一部分。第二,人多谓京剧已相当都市化,但从这一项在民间的一支的形态比较来看,现在的京剧并没有离开民间时代多远。第三,由他们的乐调,看出来秦腔的来源。”这一点,国务院组织中国艺术研究院所作的《全国戏曲剧种现状调查报告》中也有论述:陕西汉调二黄剧种不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而且它与国粹京剧的形成与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关联。

此外,曾为梅兰芳创作过许多剧本的著名剧作、剧评家齐如山,在《平剧之来源及改造》中记述:“汉调二黄自平津而黄班社到西安演唱后,大众便管平津去的称为二黄。遂管本地者改呼为本地二黄或土二黄。至今汉中府以东几县之内,所有村庄山野老农夫、妇人孺子,一张嘴所唱都是皮黄。”此说不仅道出二黄与京剧声腔的渊源关系,也进一步证明二黄为陕西土生土长之腔,即秦腔。

现代艺术冲击

传统汉剧前景堪忧

安康市汉滨区文广局局长罗先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二黄戏在安康兴起后,迅速发展,在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安康短暂演出或常驻二三年的二黄班社,有汉中、城固等地的汉荣班,商洛地区的泰盛班等20余家之多。弹丸之地相继接纳如此众多的班社,且开办科班,可见其市场之大,花钱看戏者之多。”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娱乐业的发展,给这个艺术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城市,百姓不知哪里可以看到传统戏曲,而在其发源地的广大农村,却面临无观众欣赏的尴尬场面。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使戏曲市场大大萎缩。安康文化名人胡登基认为,汉剧走向衰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004年盛夏,安康汉剧团以一台传统折子戏接待了文化部领导。演出结束谢幕时,上台的只有最后一个戏的演员,如此尴尬的背后,是因为偌大一个剧团,只有一幅勉强可用的“头面”。演戏所需的服饰、头面、道具与传统戏演出舞台装置,要到苏杭才可能买得到,而且这些行头的价格往往让剧团望而却步。剧团演出没有服装、头饰、道具等基本物品,正常演出活动难以开展,承传剧种的艺术资料又丧失殆尽,电影、镭射、录像等现代艺术手段的冲击,让汉剧演出逐步没了观众和市场。

从1985年开始,对传统戏剧艺术冲击最大的电视,在安康还没进入寻常百姓家时,传统戏就提前走下了汉剧团的舞台。尽管此后,安康汉剧团先后创排了《板桥轶事》《马大怪传奇》等一些经典剧目参加了陕西省一、二届艺术节,《马大怪传奇》还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戏剧节西北五省区荟萃演出,并在北京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创造了安康汉剧团和汉剧艺术发展史上的辉煌,仍无法改变传统汉剧衰落的命运。

“汉调二黄的保护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汉调二黄研究专家朿文寿担忧地对记者说:“汉调二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的目是传承,传承的有效载体不仅仅是专业团体。”

“我们已经连续几年举办了汉调二黄演唱赛,通过这些比赛不仅扩大了汉调二黄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票友和观众,这对于汉调二黄大发展才是最为重要的。”安康市汉剧团团长袁朝玲在不同场合都表达过这一观点。

各方重视

七大工程振兴汉剧传承

汉剧面临的尴尬和困惑不仅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

2010年,安康市发出了“举全市之力振兴汉剧”的总动员令。此后,《安康市振兴汉调二黄规划纲要》七易其稿,成为市委、市政府振兴工作的主要抓手。“保护传承”“宣传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精品打造”“汉剧兴旅”“基础建设”七大工程成为振兴工作的突破口。

如今,安康城区常年活动着汉调二黄群艺剧社、汉调二黄隆兴剧社、汉调之光二黄会、安康汉调二黄团、汉江晚霞艺术团等7个汉调二黄业余班社,共200余名团员。

记者走访安康汉调二黄团时,看到团员们正在市群艺馆排练。团长许世莲告诉记者,这个班社正式成立于2004年,共有23个成员,80%都是安康汉剧团退休演员,成员都饱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班社成员曾红,是去年8月份加入的新成员,她对记者说:“自己打小就喜欢汉剧,只是退休前一直上班,没时间学习,一退休她就加入了这个班社。”10年里,他们演出了无数剧目,包括传统剧《大登殿》《打金枝》,现代戏《的哥的悲喜》《戏迷招亲》,花鼓戏《吴三宝游春》等,去年一年就演出了55场,其中纯公益性的演出11场。收入不够班社活动开销的时候,成员们就自掏腰包,每人贡献出一些,保证演出能圆满完成。对于汉剧在安康的发展,团长许世莲说,她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魅力从而加入进来。

在汉江之畔的一个素雅小屋里,汉调二黄研究者朿文寿给记者演唱了原汁原味的汉调二黄。他13岁从艺,如今已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对于汉调二黄的传承,他更多的是学者的理性反思。他认为,目前,汉剧宣传普及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群众关注度不高。其次,戏剧创作薄弱。最后,在全国叫得响的人才缺乏。

安康城区几个汉剧自乐班社,大多为原汉剧文艺工作者退休后三五成群结合而成,专业人员很少,50岁以下的人员更少。群众参与度不高,尤其是中青年群体中,鲜有观看汉剧、喜爱汉剧、研究汉剧的人员。“当前的任务就是加强演出,培育观众。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汉调二黄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有选择地在一些学校,把汉调二黄优秀剧目、优秀唱段教授给孩子们。有了新一代的爱好者,汉调二黄就能传承下去。”朿文寿强调道。

多年来,汉调二黄的资深演员罗玉梅一直致力于这一剧种的传承,她不但身体力行地演唱,还写了很多理论文章。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安康剧场演出费用一次3000到5000元,广场搭台演出一次10000元。演出门槛高,一般人承担不起,而且剧场观众也很有限。如果在汉江公园选择人气较旺的地带修建1到2个小戏楼,不但解决了班社的演出场地问题,还可以与观众零距离地接触,也将成为安康的一道城市风景,对广泛传播安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起到很大作用。

据悉,2010年,振兴汉剧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了,同时命名了一批市级汉剧传承人。紫阳、白河、岚皋等县先后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资源普查,对部分传统经典剧目进行了搜集整理。汉滨区汉剧研究院不断挖掘历史经典剧目,大胆起用新人,排练《大破天门阵》《杨门女将》等一批精品剧目。安康市文广局编辑出版了《汉调二黄唱段选编》,使口口传唱的古老艺术开始向记谱传唱转变。多个部门通过多种途径,为汉剧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提供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相信不久后,这个秦腔和京剧的“鼻祖”将重新焕发出它的艺术青春。(记者 胡 毅)


编辑:秦人
关键词:汉调二黄——秦腔京剧鼻祖重焕新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