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 记录移民史

2014-11-6 17:17:00  来源:人民日报  进入论坛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外景。本报记者 王 尧摄

早期海外移民生活场景复制。本报记者 王 尧摄

2014年10月21日,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捐赠了一个集装箱的藏品、又从新加坡专程赶来观礼的陈来华老人哭了,馆长黄纪凯拍着肩安慰他:“今天是个好日子,应该高兴,嘉庚先生的遗愿实现了,咱们终于开馆了。”

缘起:一个人 一笔钱

开馆日的择定,与一个人有关。

10月21日,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他的渊源可见一斑。

那是一段几代侨联人耳熟能详的往事。1959年5月14日,由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倡议并捐资兴建的厦门华侨博物院建成开馆,这是中国华侨博物馆事业的缘起与开端。1960年7月15日,陈嘉庚先生又向中央建议在北京兴建一座华侨博物馆,并承诺自己负责建筑费用。周恩来总理对这一动议十分赞赏,答复陈嘉庚先生,待国家经济好转,由国家投资兴建。

世事多变。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京逝世,留下50万元人民币作为侨博兴建资金。此后国家进入多事之秋,此议便被搁置和拖延下来。改革开放后,经侨界多方努力,国字号侨博工程重上议事日程,却并未一路坦途,到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时,已是2005年7月。

立项审批、规划设计、拆迁征地、工程招标……快人快语的馆长黄纪凯说:“这里面的曲折故事,如果你们想听,我可以从天亮讲到天黑。”因为选址邻近雍和宫、国子监等古迹,通过北京市文物局的审批一开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为了符合旧城保护原则,设计方案几易其稿,终于成案。

2011年9月6日,侨博破土动工。各级政府投资3亿元,用于征地拆迁、馆舍建设和展览布置,为博物馆建设提供了决定性支持。

奉献:一群人 一份情

这些年,每当有关于侨博的消息见报,哪怕是一个小豆腐块,都有回响,引来捐赠。

海外华侨华人和国内归侨侨眷捐款4000余万元。侨博正式立项后收到的第一笔侨界捐款,是澳大利亚侨胞邱维廉夫妇冒雪送到中国侨联的500万元人民币。

更多海内外侨界群众则是将自己珍藏的、有历史价值的物品无偿捐赠给侨博。目前,侨博藏品已达15000多件,其中仅有一件文物和少量涉侨资料是侨博出资购买的。

“只要能证明一段历史、讲述一个事件、反映一种状态,我们都收。”黄纪凯说。

2007年,新加坡民俗收藏家陈来华先生,把多年搜购的1000多件侨史藏品、实物,捐赠给筹建中的侨博。当一集装箱的物品千里迢迢运抵北京时,中国侨联的工作人员惊呆了。

陈来华与侨博的缘分始于1986年。当年,初涉收藏的他偶然买到4件与南洋华侨支援中国抗战有关的小文物,送到北京。“中国侨联两位老领导庄明理、张楚琨热情接待了我,两位前辈对我说,在中国,各式各样的古董都有,反映华侨历程的却很稀缺。希望多收集能反映华侨历史、华侨与国内关系的物品,迟早会有大用的。他们还告诉我,陈嘉庚先生留下50万元要建一个华侨历史博物馆,我更加坚定了保护、抢救侨史遗存的决心。”

经济并不宽裕的陈来华为了收藏可谓千金散尽。为了省钱,他出门收购都挤公车往返,背着很大的行李包,汗流浃背,让人误以为是“收破烂”的。年过七旬的他,对妻子很感愧疚。“我太太很节省,她不愿意去旅游,说看看电视就行了。近10年来,我常来中国,但她不能同来,因为周末假日她也要出去工作。”

如今,陈来华收集的对新加坡有卓越贡献的三水婆红头巾史迹,已成为侨博展品的重要内容。他说,希望通过展品让全世界认识到,早期的中国移民,漂洋过海下南洋,以智慧和血汗为侨居地的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当地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自2006年至今,美国旧金山侨胞、专栏作家招思虹女士及其《金山之路》读者团队、个人已累计向侨博捐赠文物逾2000件,是目前捐赠最多的团队和个人。她说:“希望我们捐献的文物‘开口’,静静地向大家讲述华侨奋斗的故事。”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恕滨是侨眷,他捐出带领十多个徒弟历时三年、用天然野生山核桃制成的工艺品——“祯核”地球仪……

黄纪凯至今难忘一个场景:谈翠屏女士捐出了父亲早年在旧金山唱粤剧时的道具等老物件。捐赠仪式上,她手捧证书,眼泪夺眶而出,深深鞠躬连声说谢谢。

“他们得到的有形回报就是一个证书,成本不过1块钱。他们还要说谢谢我们!应该我们谢谢他们才对!每一位捐赠者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次接受捐赠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黄纪凯说。

未来:一个馆 一个梦

侨博开馆仪式上,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在致辞时指出:“我们要把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打造成保护和利用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基地,宣传侨界的窗口,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阵地,使之成为海内外侨胞凝心聚力的共有精神家园。”

开馆当日,美国《侨报》发表文章,祝贺“华侨华人又多了一个讲述自己故事的重量级平台”,同时也尖锐指出:汇聚了几代华人历史、情谊,投入了相当财力、精力的华侨历史博物馆,立馆不易,征集藏品不易,尤其要避免“养在深闺人不知”的状况……

分管侨博工作的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深知挑战之大。在兼任侨博馆长期间,他着手完善组织架构、充实专业力量,一面积极推进馆舍建设,一面精心组织基本陈列大纲的编撰。

如何在并非侨乡的首都北京充分展示出侨的特色?冠以中国字头的侨博如何超越地方华侨类博物馆?陈列大纲改了十几稿,最终定位是:世界上首座以“国际移民”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也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中国移民(华侨华人及其后裔)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国字号”博物馆。基本陈列采取编年体例与专题分类相结合的方式,以时间为经、专题为纬,划分为四个部分:华侨华人的历史脉络、华侨华人与世界、华侨华人与中国、中国特色的侨务工作。博物馆采取免费不免票的方式向公众开放参观。

走进侨博,仿佛走入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走入中华民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血泪史,走入海内外赤子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自强而奋斗的心灵史。那一件件看似普通的藏品,折射出不同时空背景下海外移民的酸甜苦辣,抒写着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慷慨悲壮。栩栩如生的场景复制,重现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反映华侨在海外求生活的“三刀”(剪刀、菜刀、剃刀),就复制了裁缝、厨师、理发师的工作生活场景;侨社“三宝”——侨团、侨校、侨报侨刊的相关情况也被生动再现。

“用华侨的爱国史和奋斗史引导教育侨界群众,用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让侨心侨力更加团结凝聚,让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更加相通,是侨博建馆的意义所在。”开馆纪念特刊如是说。

 

本报记者 王 尧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06日 19 版)


编辑:秦人
关键词:华侨历史博物馆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