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神木万镇:从红枣大镇向红枣强镇迈进

2014-11-6 11:08:00  来源:榆林日报  进入论坛

黄河岸边的枣农

技术人员正在检测红枣富含成分

曼乔咖啡生产车间

曼乔系列产品

红枣环绕的村庄

  近日,沿黄看产业采访组来到位于黄河岸边的神木县万镇镇。在该镇高家川村的民生枣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在精捡和筛选刚刚收购回来的鲜枣,仓库里整齐堆放着一箱箱红润而饱满的鲜枣。该镇红枣产业发展迅速,枣树面积达6万余亩,正常年产量5000万斤,是远近闻名的红枣之乡。

  红枣种植渐成规模

  万镇是神木县最南端的乡镇,这里濒临黄河,无霜期长,日照时间充沛,昼夜温差大,红枣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已成功培育出木枣、神枣、骏枣、梨枣、冬枣等二十几个品种,红枣从业人员达4000人,是神木县红枣大镇。

  近年来,万镇对红枣种植进行科学化管理,从枣树的剪枝、松土、施肥、锄草、掘芽、防虫病等一系列的程序都运用现代科技。目前,该镇耕地实现了由牛拉犁向小型山地耕种机转变,施肥采用扩穴根系技术,防虫病由红枣协会统一指导,实行全镇按时集中防治。

  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里的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导致部分枣地撂荒。“对此,明年我们将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对枣林进行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实现红枣的稳产,又可以保证红枣的品质。”该镇镇长訾振平说。

  万镇在扩大红枣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改良和优化红枣品种。为了真正实现红枣的优质化,近年来,万镇在红枣品种改良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聘请技术娴熟的专家嫁接新引进的神枣、冬枣、青枣等优质品种。2010年,该镇在沙坪寺村投资300万元建起了600亩矮化密植优质红枣示范园,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今年以来,该镇抓住神木县“金桥”惠民政策的良好机遇,大力开展低产园改造和优质红枣示范园建设,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红枣专家合作,在沙坪寺王家源建立200亩红枣示范园,在凤凰山建立100亩红枣示范园,主要引进山东沾化2号、神枣、晋枣等既有市场品牌价值且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质品种。

  红枣深加工步入快车道

  万镇红枣个大、色红、肉厚、含糖量高、口味鲜美,具有养胃健脾、益血壮肾、安神补气之功效,在当地流传有“日食三枣,长生不老”之说。相传唐代把万镇红枣与闽南荔枝并称为“南北双贡”。到了清代,北京同仁堂制药师还将万镇西豆峪村红枣作为该堂配制名贵中成药的引子。

  红枣在万镇虽有6万余亩的种植规模,但是品种相对单一,市场竞争力小,导致枣价低廉,枣农收入甚微,加之近几年受到天气和病虫害威胁,造成红枣多次大面积绝收,农户种植红枣的积极性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同时,当地对红枣的原始加工模式也严重制约着红枣产业的发展。

  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局面,利用万镇得天独厚的优势红枣资源带领农民实现致富梦,是该镇党委、政府和广大枣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万镇成功引进陕西华和实业有限公司红枣深加工项目,落户西豆峪村。该公司是一家集中式咖啡饮品、红枣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目前,该公司已累计投入4200万元,建成了年产500吨红枣浓缩汁、红枣粉生产线和年产1000吨的红枣咖啡生产线,并成功进行了试生产。正式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可使红枣附加值提高3-5倍,可安排就业人员200人,间接从业人员1000人。

  “等到公司正式投产后,全年满负荷生产可就地转化万镇20%的红枣,能顺利解决枣农的销售难题。”陕西华和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亮说。

  张亮认为,唯有通过红枣深加工进行产品创新,并实施品牌化运营,才能带动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红枣产业发展。为此,在对全国红枣产品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与科研机构近2年的合作,最终确定了红枣深加工复合型产品——红枣咖啡项目的研发,并获得成功。张亮将其品牌命名为“曼乔”,冠以“所以思,所以做”的品牌精神。

  镇长訾振平说,陕西华和实业的红枣深加工项目具有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对红枣产业发展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变革”。几年来,万镇积极抓住有关红枣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红枣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截至目前,该镇建起红枣熏烤炉300余座,发展起红枣种植、加工合作社14家,红枣就地转化率达60%。

  红枣富民“任重道远”

  “万镇是红枣种植大镇,但不是强镇。近年来,随着种植、培育和管理等成本的不断攀升,加上自然灾害导致产量提不上去,农民种植红枣的积极性有所降低。”訾振平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单从红枣收获这一环节来看,当前枣农全部依靠木棍敲、手工捡。该镇6万亩的红枣树,从国庆节开始打枣,到11月底方可全部收完。因红枣收获期有限,枣农需雇佣大量人工收枣,按照每人每天100-150元左右的用工价格计算,仅此一项,每户枣农需支出上千元甚至上万元。同时,因为收获效率低下,一旦错过加工和冷储保鲜的最佳时间,极易腐烂。

  此外,万镇红枣一直是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枣农缺乏市场推广和竞争意识,只管种,不管卖。目前,全镇有近5000万斤红枣的产量,却没有进行原产地认证,也没有形成一个知名品牌,大多依然停留在过去纸箱“粗式”包装的阶段,至今没有自己的销售终端渠道。

  红枣种植业在万镇的经济中占有绝对的比例,红枣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要想让农民真正实现增收致富,就必须尽快突破红枣产业发展难题。“针对目前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在全面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多方面的改进措施推进红枣产业的转型升级。”訾振平说,今后,镇上将在继续加大人才投入、聘请技术人员,为枣农长年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枣农装备水平。目前,该镇已委托专家进行山地红枣收获机的设计,尽快让枣农从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加快枣林管理权流转,进一步整合资源,逐步打破家庭分割、各自为阵的现状,形成集中管理的模式。全力培育红枣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采取灵活机动的联合所有制形式,加快红枣深加工企业的培植力度。

做出红枣味的咖啡

  说到神木县万镇镇的红枣咖啡生产企业,人们都会惊讶:红枣也能做咖啡?事实上,一位名叫张亮的“80后”年轻人,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他的红枣咖啡“创业之旅”。如今,张亮的现代化大型红枣深加工工厂在黄河之畔的万镇西豆峪村拔地而起,正成为神木县“沿黄生态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长期以来,红枣作为万镇“一镇一品”的主导产业,虽有近6万亩的种植规模,但是品种单一,加工初级,市场竞争力逐年下降,严重制约着当地红枣产业的发展。如何才能突破这一瓶颈,引人深思。

  “红枣与咖啡融合后的红枣咖啡符合国人的口感及健康理念,这个产品的成功将极大地提高红枣的附加值,对神木县南部乡镇红枣产业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张亮说,在做了全面的考察和调研后,公司最终决定利用万镇得天独厚的优势红枣资源,启动红枣深加工项目。

  目前,张亮所创办的陕西华和实业有限公司已经顺利完成红枣咖啡的试生产,待调试、包装、安全认证等初期工作完成后,将进入正式生产阶段。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在西安市成立了运营中心,专门负责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通过电商、外贸、代理等方式进行市场开拓。“红枣咖啡精深化加工改变了以往简单粗放的加工模式,极大提高了红枣的附加值,同时,以品牌化进行开发,对整个红枣产业发展都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张亮说。

  为了持续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和红枣产业发展,陕西华和实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品体验中心,全面展示公司红枣咖啡系列产品和神木县中南部乡镇农业发展成果,使更多人能切身感受到红枣产品和红枣文化的魅力。

  万镇镇长訾振平说:“红枣咖啡为做强当地特色红枣产业开了一个好头,不单可以就地转化部分红枣,有效解决枣农以往卖枣难的问题,还可以带动当地部分剩余劳动力顺利就业,极大提高农民收入。”

  采访手记

红枣产业“变革”正当时

  地处神木县最南端黄河西岸土石山区的万镇,古称万户峪,富商云集,富极一时。如今的万镇,被大山和黄河阻隔,红枣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但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里的红枣种植面积虽然占到神木全县的三分之一,但由于红枣品种单一、且产品附加值低,红枣并没有给枣农带来太大的收益,大部分枣农依然没有因枣而富。

  当这里的枣农还在凭借过去摸索出的经验进行“粗放式”种植经营时,殊不知,温室种植、一年两熟、太阳能除菌等高科技手段早已在其他枣区得到广泛应用,红枣深加工所产出的饮料、红酒、食品等更是屡见不鲜。万镇红枣产业的发展只有经历一次深层次的“变革”,才能增强竞争、赢得市场,农民才会早日实现增收致富。

  通过对当地枣农、加工企业和政府负责人的采访,记者感觉到,枣区只有立足实际,通过资金推动和示范带动,积极提供更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才能引导和带领枣农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理念;广大枣农更应转变思路主动作为,运用先进管理模式,进行品种改良,探索红枣加工的途径,让红枣有产量、有品种、有产品、有市场。只有这样,红枣产业才会“红”起来,才会成为农民致富的“金果子”。

  文/本报记者张三林图/本报记者解永刚延杨红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到西安关中驾校 考驾照  三秦游网站指定单位,网上报名优惠200元!
陕西户县龙窝酒!
秦绿辣椒 我的辣味!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