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大千世界>>正文

重庆丰都发掘遗迹52座 唐代骨骸腰缠“皮带”

2014-11-6 11:21: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进入论坛
 

赤溪遗址唐代土坑墓中惊现腰缠“皮带”的骨骸。

 

赤溪遗址宋代房址出土的中国象棋棋子。

 

六朝时期墓葬出土的五彩串珠。

2000年前的“刀把形”墓葬里藏着什么“宝贝”?峡江地区罕见的唐墓又有哪些葬俗?日前,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位于丰都县名山街道农花村的赤溪遗址群的考古发掘中取得重要收获。

该遗址群作为2014年度三峡水库消落区考古发掘项目,由赤溪遗址、赤溪墓群和溪嘴墓群组成,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共发现汉至六朝、唐、宋等时期各类遗迹共52座,出土遗存约200余件(套)。11月4日,本报记者独家前往打探考古发掘成果,为您揭开了先民遗留的神秘“面纱”。

 “刀把形”墓葬中

  惊现2000多颗五彩串珠

在本次赤溪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8座“刀把形”墓葬,其埋葬方向分别按顺江、垂江的方式分布开来。

“这些墓葬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刀把形’恰好是东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徽征。”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员、赤溪遗址群考古现场负责人牛英彬介绍,这些发现对于研究东汉至六朝时期丧葬习俗、家族墓地的营建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翡翠绿、玛瑙红、香蕉黄……记者在保管出土器物的库房内看到,五彩斑斓的串珠密密麻麻地铺散开来。其中,最小的如米粒大小,其穿孔如针眼一般;最大的直径也不过1厘米。本次共发现2000多颗大大小小的串珠,全部出土自一座六朝时期的墓葬。据推测,串珠大多为琉璃质地,红色的有可能是玛瑙,白色、绿色则有玉的成分。

牛英彬说,考古队员进入墓室探察时,发现墓室干净且空旷,由此推测这里曾有盗墓者“光临”。而2000多颗串珠是在墓室角落的地下稀泥中发掘的,“它们应该是附在墓主人身体上的装饰品,并随之下葬地下深处,才逃过一劫。”

为什么一间墓室内会有如此众多的串珠?专家推断,一方面说明墓主人的家庭背景相当殷实,随葬品彰显华贵之气;另一方面串珠在当时可能也是流行之物,其五彩的颜色有“五行”之意,可能为当时人们把玩之用。

 唐代土坑墓中

  意外发现一具白骨残骸

“赤溪遗址集中出现的一批唐代墓葬是本次发掘的重要突破。”牛英彬介绍,唐墓对于峡江地区来说十分罕见,这更新了此类唐墓的类型、特点和物质文化面貌的研究资料。

为什么唐墓在峡江地区稀少?专家目前也尚未得出结论,仅推测除了文物保护有待加强的原因外,也可能是唐代葬俗的差异化导致。

在本次发掘中,共有6座唐墓,其中就有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葬俗。土坑墓均为小型竖穴墓,其出土的随葬品有瓷双唇罐、砚台、开元通宝等唐代独有的代表物品;而瓮棺葬则是指将尸体殓入瓮、盆等葬具中,然后下葬,此次墓葬中主要发现的是“瓷四系瓮”。

在唐代土坑墓中,本次考古还意外发现了唯一一具白骨残骸。其身高约1.5米,性别有待鉴定,头骨部耷拉在左侧,手部好似环抱胸前,右脚略微弯曲,整体呈平躺状。值得一提的是,骨骸的腰间竟有一排青色铜片,整齐排开,十分抢眼。“这是一条唐人的铜带銙,可理解为现代人皮带上的带扣。”牛英彬说,这些饰品除了起装饰的作用外,也能对“皮带”起到保护作用。

 宋代房址里出土两颗象棋棋子

  反映当时人们生活趣味

除了墓葬,赤溪遗址群中掩藏的宋代房址也是考古队员们的重要收获。该房址残长14.8米,宽7.8米,虽北、东两面破坏严重,但台基西侧的石板上所刻的“宋匠勿”三字、灶坑里的半球形红色烧结物,以及柱础石、墙基石、排水沟等遗迹保存尚好。

牛英彬称,宋代房址的发现对研究宋代房屋建筑技术、布局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不同时期建筑材料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有趣的是,考古队员在该处的出土器物中意外发现了刻有“砲”、“马”字样的两颗中国象棋。“在以往的房址考古中,象棋的发现并不常见,此处出土象棋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趣味。”牛英彬说,宋代的中国象棋广泛流行,除了因火药的发明新增了火字旁的“炮”外(和现代无异),还增加了“士”、“象”。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

本组图片均由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编辑:秦人
关键词:墓葬 串珠 赤溪遗址 出土 牛英彬 考古发掘 土坑墓 唐墓 中国象棋 队员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