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年轻人为湖北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2014-11-19 17:01: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进入论坛

本报记者 陈径舟 边思玮

“春去秋来,不觉又是秋,柳林河下一小舟,渔翁撒网站立在船头……”在乡间、文化站、景区,湖北省非遗项目南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覃远新经常演奏经典曲目《渔家乐》。

南曲亦称丝弦,多为自弹自唱的坐唱形式,也有两三人对唱的形式,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现在除了演出外,覃远新还参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组织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教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覃远新的南曲课是一周一次,一次课程时间为半天,如此持续一年。“我现在教孩子们一些入门知识以及如何演唱。乐器弹奏太难,现在还教不了他们。”覃远新说,只要能让孩子们了解曲艺的美感、唱段等浅层知识,并由此喜欢上南曲就行了。

今年毕业季,19岁的湖北省创业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刘元元受校方邀请,留在由该校和荆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合办的荆州市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任教。原本学习计算机的刘元元之所以能留校,是因为他用了两年时间在校习得荆州市非遗项目烙画的制作技艺。“刚开始接触烙画只是出于兴趣,觉得很稀奇。后来慢慢深入学,才发现越来越难,也有些苦。”刘元元回忆。

带刘元元入行的是匏器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张远龙。2012年,荆州市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成立之初,校方便聘请张远龙到校任教。“之前我也带徒弟,但在学校我能筛选出那些真正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张远龙认为,许多非遗项目要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很难,而在学校设立基地和开办课程则更为便捷。

在武汉纺织大学,非遗项目不仅是学生研究的新方向,也成为年轻人作品创作的灵感源泉。2012年,该校服装学院将汉绣搬入了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汉绣和西兰卡普公选课。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该校的纺织服装和文化遗产方向开设了非遗专业。这里的学生在教授冯泽民的带领下,出版了材料翔实的《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在湖北,“非遗进校园”并非停留在概念上:在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中,“非遗进校园”往往能发现很好的苗子;在高校,非遗可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灵感来源。另外,高校的研究力量将为未来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制度研究贡献智慧。

在阳新,从前因为物料缺乏,勤俭持家的妇女们将废旧的衣物剪成布块,以黑布为底,将各色布块通过剪样、拼贴、缝制,辅以刺绣,制作成儿童的衣饰、女儿的嫁妆摆件等,并逐步形成了民间艺术——阳新布贴。随着经济发展,各种印有精美图案的生活品可以轻易买到,阳新布贴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为了解决阳新布贴的传承难题,阳新县文化馆专门开辟出布贴的制作和展示空间,聘用6名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绣娘。用阳新县文化局局长洪登亮的话来说,这6位年轻绣娘就是阳新布贴的传承希望。“只有多培养锻炼年轻人,让其尝试制作一些新的花样和图案,设计一些更加精美的包装,才能让古老的民间艺术和现代时尚生活结合起来,让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洪登亮说。

一年前,原本在浙江东阳从事木雕加工业的熊宝杏回到了家乡湖北通山,从父亲熊应华手中接过通山木雕的传承工作。“这几年通山木雕越来越受大家欢迎,一般手工的四扇屏风售价为两三万元。”熊宝杏说,去年,熊家的木雕厂有三四百万元的收入。三十出头的熊宝杏从小就喜欢木雕,但多年前还是和其他学徒一样,选择去浙江、福建等地从事木雕。这种现象让通山木雕的传承一度陷入困境。近些年,通山木雕走上生产性保护之路,越来越多的木雕生意让熊应华顾不过来。前些日子,他花钱在通山县电视台做了一则“招徒广告”,很快就招来了4名徒弟,年龄都在十五六岁。如今,熊应华的木雕厂已经有20多名学徒。

2011年,经恩施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恩施市民族文工团转为公益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中心的设立实现了非遗保护工作与文艺院团的“联姻”,许多青年演员开始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青年演员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传承人和青年演员吸收非遗项目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艺作品,也是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主任覃涛说。


编辑:秦人
关键词:传承 荆州市 文化遗产 遗传 民间艺术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