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大洋彼岸的“红色纽带”

2014-11-17 8:17:00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78年后,来自西安、北京、江苏、山西、延安的一行16人为探寻海伦·斯诺的中国情结及传奇人生,组成访美艺术团,踏上飞向洛杉矶的美国航班,开启了一段丰富多彩的访美之旅。两周来,既为能探寻斯诺夫妇当年缔造的中美友谊而感慨万千,也因零距离体验海伦·斯诺出生、求学、工作等生平足迹而感悟良多。

海伦·斯诺的雕塑屹立在犹他州家乡

八路军当年送给海伦·斯诺,象征友谊的毛毯、毛帽用品

78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从大洋彼岸来到苏区,通过详尽采访写出《西行漫记》,最早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红军与延安的故事。次年,埃德加·斯诺的妻子海伦·斯诺再赴延安,写出《红色中国内幕》(又译《续西行漫记》)在海内外广为人知,这对记者夫妇的努力在那个幽暗岁月里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让海外媒体看到了他们的形象与精神,以及中国的未来。20世纪70年代,海伦·斯诺又两次重返中国,再度以敏锐的观察和真实的纪录,热情赞颂了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

1 象征

海伦·斯诺的一生可谓是中美友谊的象征。自丈夫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赴苏区采访之后,海伦·斯诺于1937年赶赴延安。访问陕北期间她采访了毛泽东,写下了《续西行漫记》、《红尘》两本书。同时,还为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补写了许多材料和珍贵的照片。海伦在《永恒》一诗中写道:“我愿在墓中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写作中,海伦常与斯诺一起讨论研究,比如写到毛泽东的个人传记部分,斯诺要精简,而海伦坚持一字不漏,保留采访内容,斯诺最终还是接受妻子的建议,完成了写作。其中,海伦在访问延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奔赴延安,采访到了红军领袖朱德和30多位红军将领。回美后,又作《我在中国的岁月》、《阿里郎之歌——中国革命中的一个朝鲜共产党人》等等。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开放了中美交往之门。海伦斯诺变卖家产,筹资访问中国,她与1973年和1978年两次踏上访问中国之旅,重返延安、西安、北京等,走访了许多人物,并连续出版了《重返中国》、《毛泽东的故乡》两本书。

1991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海伦·斯诺“理解与国际友谊奖”。1996年6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海伦·斯诺还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怀着崇敬的心情,海伦·斯诺陕西西安访美团一行16人直奔美国西部犹他州的锡达城——海伦·斯诺的出生地。

在中学生中文课堂里老师给黑人、白人、亚洲人学生讲课

2 感受

10月3日,在美国境内经过5个小时的奔波,在南犹他海伦·斯诺的家乡,南犹他大学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艺术系师生带领大家当日参观了校图书馆,以及珍藏了多年的海伦斯诺的作品、图片展等,并与犹他州锡达城市政府的参议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为了答谢远道而来纪念海伦·斯诺的客人,南犹他大学专程为陕西团员,订购了犹他州音乐会票,邀请全体团员观看犹他州最上乘的音乐会。为了让海伦·斯诺的中美友谊纽带永远飘扬,在与南犹他大学师生的联欢中,赴美团团员陕西英语歌手文世龙,被称为陕西民歌中国第一人,为美国朋友献歌一首;男高音歌唱演员张建明与青年歌手康丽演唱了海伦·斯诺生前最喜欢的中国歌曲《南泥湾》。北京画家张建心,现场激情作画;美体字写作人杨金亮的“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这些作品,均送予南犹他大学艺术系长久保存。

在盐湖城,游览间隙,中美人员联欢互动场面,更是感人至深。海伦·斯诺的侄孙女库瑞斯特,酷像海伦·斯诺年轻时奔赴延安的形象,得到了团员们的爱戴。手术的第二天,她就从休斯敦飞往盐湖城与团员见面,共同登台演出,用并不熟练的中国话,演唱“东方红太阳升……”迎来场下阵阵掌声。海伦家族20多位后裔,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自发上台献歌,与访问团互动交流。活动结束时,大家相拥合影留言,久久不愿离去。

10月5日,在杨伯翰大学,团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与史料室的管理人员共同观看了海伦·斯诺当年赴中国书写的所有书稿,并看到了八路军当年赠送海伦·斯诺的毛毡、毛毯与尼帽子。这些历史的见证,再现了当年的光辉岁月,那份赤诚与激情感染着每一个团员。

杨伯翰大学史料室管理人员,双手捧出海伦·斯诺亲自为朱德先生拍的照片,激动地告诉中国团员:“海伦·斯诺和朱德先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些照片非常珍贵。”并让检索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延安抗战时期的许多塑料封皮里的珍贵照片让大家看,叮嘱大家不要取出照片,可在封皮上拍照,团员纷纷上前合影留念。

资料室里,管理人员非常耐心地讲解、巡查,生怕漏掉点滴细节。管理人员动情地向团员介绍:中国陕西海伦·斯诺研究会主席安危先生用他多年的心血整理了许多第一手原稿,均存放于杨伯翰大学资料库,海伦·斯诺研究会主席安危先生为中美友谊沿续,功不可没。临末,管理人员还请团员们转告安危先生为海伦·斯诺及中美友谊作出的贡献,美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一拨人进入资料库,查看历史;又一拨人出了资料库,寻找索引。他们从历史的源头,认识中美友谊象征——海伦·斯诺的足迹。

在南犹他大学艺术系,代表团一行参观了海伦·斯诺出版的书籍,观看了文献资料,和美国人民出版的纪念海伦·斯诺的作品、摄影、画像等。艺术学院的教授、领导、学者和团员们进行了非常友好的交流。特别是南犹他州锡达城对中国记者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进行了热烈友好的交谈。团员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南犹他州锡达城市长办公室,及工作人员的办公地点。议员热情地向中国团员讲解了他们每天的工作流程:上到犹他州锡达城人民民生和政策制定,下到社区居民的土地、动物,琐碎小事的处理,全在他们的管辖范围。

两个小时的参观访问,加深了团员与美国民众和议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海伦·斯诺年轻时期的照片

3 交流

“小火车,开起来!”“b、p、m、f、d、t、n、l……”老师起头,黄头发、蓝眼睛的小朋友熟练地跟在孔子学院漂亮女老师的后面,大声朗读,做着火车开起来的动作。如果不是在美国,记者还以为到了国内某国际小学观摩呢。

来自山东的交流大学生如数家珍地告诉海伦·斯诺访美团的团员们,她在美国已经两年多了,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她每天都非常开心,因为给孩子们教中文,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意义本身就超过了教学,她要让中国文化在美源远流长,让美国小孩从小就学会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再见”,“老师好”,20余个美国孩子用还不熟练的中国话,向团员们礼貌地告别时,教室里传出了阵阵笑声……

在海伦·斯诺就读的中学里,校方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代表团,并邀请了美国当地电视台全程跟踪采访此次活动。静悄悄的走廊里,大家安静地来回穿梭,慢慢走过,生怕漏看一个“美式教育”的细节。

在中学生中文课课堂里,黑人、白人、亚洲人,学生们个个踊跃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在中学生的实验室里,团员们随同老师,一起观看了孩子们制作的手工立体画,他们自由任意想象,孩子们灵动的创意,让随团人员赞叹不止。

上千平方米的木工制作间里,摆放着大型的机械机床。走进其间,犹如步入了一个大型的木制加工厂。老师讲解说,中学生参加实践,其中一部分需要在此加工制作物品。刨子、锯子、推子,均是大型现代化设备;已锯好的许多木料,整齐地堆在一起;即将做好的半成品,摆在醒目的位置。随着引见,走进了汽车实验室,近两吨的大型皮卡,吊在厂房中央。指导老师告诉团员,孩子们在参加实践时,一定要让他们了解汽车原理、构造、性能,这是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程,让他们步入人生的第一步,等出了校门,就会学到一个人所应具备的所有能力和生存技能。

戏剧课堂上,现代剧装挂满了教室,老师认真地向学生们讲解戏剧表演艺术。明星范儿的白色卷发气质的老师神情专注,加上他卖力的工作劲头,令所有参观团员敬佩。代表团即兴为中学生们表演了陕北民歌,给全场带来一片欢笑声。这就是海伦·斯诺当年就读的学校,当年作为一位只有22岁的西方女记者,能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只身奔赴落后贫穷的旧中国,将历史真相还原于世界人民,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4 融合

到达海伦·斯诺的家乡犹他州锡达城后,南犹他大学为了让团员更贴近美国人的生活、起居、人文环境,特意安排团员分别住在普通的美国人家里。

艺术系老师专程将音乐人分在一起;善于了解美国人生活的记者,安排在教职员工家里;想实地了解海伦·斯诺影子的人,当晚全真正地走进了其后裔家庭。

记者入住的美国人家里,男主人叫吉姆,话语不多,和他的太太提前一周就将家里上下三层楼打扫得干干净净,客厅里布置得井井有条。女主人热情地告诉记者,她有6个孙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拉斯维加斯当警察。家里就是他们老两口,欢迎我们为了斯诺精神的延续,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有什么不方便不懂的可以随时告诉她;面对热情的主人,我们只能不停地说着“Good”。

女主人得知我们的传统习惯是喝热水,每天在微波炉里特意为我们把水加热。70岁的老人,每天端着热水上下楼梯。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我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洗澡间里,她告诉我们水怎么开,洗漱用具在什么地方。英文不懂的地方,用手比划。早晨的餐桌上,培根、面包、沙拉、水果、牛奶、果汁、华夫饼,用招待贵宾的方式招待来宾。在他们占地近200平米的后花园里,种着各种绿色植被,草坪上小狗玩耍调皮的动作,犹如童话一般。男主人带领我们进入他的“车阵”,在车库里看到了商务车、卡丁车、UTV、BTV;当我们表示对他的泥地雪地越野车UTV感兴趣时,他立即表示要驾驶这辆车带领我们去兜风。就这样,在犹他州的锡达城里,驾着UTV,吉姆他一边介绍风土人情、人文地理,一边告诉我们,只要喜欢,他随时可以开车出来带大家游玩,领略美国风光。

老人告诉我们,犹他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绿草、树木,人均占地在一半以上,记者感叹“空气真好!”

道别时,为表达中美深厚友谊,记者将早已准备好的杭州丝绸围巾,赠送给热情好客的女主人,她高兴地照着镜子,连声说:“谢谢!谢谢!”

5 思考

16天短暂的访美团结束了,一条连着大洋两岸的红色纽带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海伦·斯诺在美国,在犹他州人人皆知,在她的中美友谊精神的鼓励下,中美人民均做着不懈的努力。海伦·斯诺的家人,特别是她的侄孙女,在与我们同行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在努力地学习汉语:“你好”、“中国妈妈好”、“南泥湾”、“东方红”……口中时时唱着中国耳熟能详的“花篮的花儿香,让我来尝一尝,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东方红,太阳升……”她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奶奶喜欢的,她都喜欢。

在盐湖城联欢时,海伦·斯诺的家族30余人,得知访问团已在盐湖城等候,立即从不同州区,分别乘飞机抵达盐湖城,与中国访美团聚会、畅谈、交流,场面感人至深。海伦·斯诺的侄孙女库瑞斯特,手里拿的是已被她翻成“碎片”状的汉字书,可见她学习汉语的认真。按照她的话说,“奶奶为中美之间的友谊做出的努力,已经影响了几代人,我们要将她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她的家人,一定要先学会汉语,懂得交流、沟通,我不能像奶奶那样伟大,在中美两国家喻户晓,但我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将她的遗愿传承给中美人民,我们永远是朋友。”她一路走来,一路谈论她和家族的设想、愿望。听着认真,说着感人,像叙事,又像展望。回国几天了,与海伦斯诺家族的交谈,仿佛昨日。

海伦·斯诺精神的再思考告诉记者,中美的架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桥”。八路军办事处的展览,详实的资料,可贵的捐物,件件都包含着国人和文物部门工作人员的用心。特别是陕西海伦·斯诺研究会主席安危先生苦心多年建立起来的“桥”,要延续好。走好这个路子,需要有公心、爱心,并具驾驭能力的人士接替担任。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如有点滴闪失,便会影响到海伦·斯诺及中美友谊长存。路子怎么走,只有脚印知道。记者建议,在海伦·斯诺的实践地陕西,我们不仅要引用海伦·斯诺的影响力,加大宣传中美友谊,还要向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介绍陕西悠久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用这种独特的优势资源,广加纽带联系,扩大影响。另外,学习美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应多角度、全方位学习,加大与美国的人文、文化、经济交流。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细节,与美国发达城市的状况相结合;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与美国发达城市的管理经验相融合,使这个有着十三朝历史的古都,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尤其在理念、思维、模式等方面,中外结合,跃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早日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