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苏州市地方戏(曲艺)优秀剧节目进京展演

2014-10-30 21:53: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进入论坛

10月9日至18日,江苏省苏州市委宣传部和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精心组织了“苏州市地方戏(曲艺)优秀剧节目进京展演”活动。十天左右的时间里,滑稽戏《探亲公寓》、舞剧《桃花坞》、苏剧《柳如是》、昆剧《玉簪记》、中篇弹词《雷雨》、锡剧《一盅缘》6场大戏在梅兰芳大剧院和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次第上演。丰富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厚实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再加上吴语地区特殊的人文风貌,每一场演出都得到了首都观众的高度欢迎和赞誉,成功地展示了苏州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着力打造文艺精品的丰硕成果,也为正在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适时奉上了精彩的答卷。为了让大家在更深广的背景上增加对苏州舞台艺术精品的理解和体味,我们特别邀请了6位专家,分别对这6部戏进行精细解读和深刻剖析,在此将其文章撷要刊出,以飨读者。

伤口里长出的翅膀

——看滑稽戏《探亲公寓》

黄维钧

好戏迭出的苏州滑稽戏剧团,近期又送新的佳作《探亲公寓》到北京。一如他们既往的优秀剧目,《探亲公寓》透发着热辣辣的生活气息,体贴着人民的喜怒哀乐, 将生活的喜剧性和悲剧性巧妙互融,使娱乐性和思想性相得益彰。

《探亲公寓》以农民工的生活为题材,切入角度相当大胆而独到,直面大量年轻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以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些农民工,有未婚的,有已婚的,进城后由于缺钱无房,大多数人过着分居生活,经历着精神、生理、生活的无情折磨。这是人的正当生活权利的失落,也是社会不公平的折射,由此延伸出人的悲剧,进而形成社会问题,启迪人们的良知和呼唤尊重与同情。

剧中特别理解和同情他们的阿德嫂是春来客栈的老板娘,她同情体贴这些离开土地在城里打拼,奉献汗水而居无定所,蜷缩在“天堂”一隅的寻梦人。眼下,他们的梦不过是想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一间能让他们成家的房,使他们可以养儿育女。阿德嫂往日的揪心记忆和今日烧灼内心的痛苦,使她释放出非凡的善意:决意给农民工免费提供一间房和一张床,房钱一律打6折,后来干脆把春来客栈改成具有半公益性的“探亲公寓”。这不仅是阿德嫂的生性向善,因为她也历经苦难,自己没有孩子,实现不了做妈妈的渴求,她所呈现的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对人、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和关爱。阿德嫂经受过伤害,但心灵创口长出的是翅膀。这对翅膀让她奋力向上,成功地实现人生的梦想。

但好事多磨,阿德嫂的善意义举,带出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与她和谐共处、相互支撑的丈夫阿德,对妻子的心思和措施从不理解开始,发展到抵制和反对。《探亲公寓》以发展的眼光展示着每个人物的生命历程。戏里阿德嫂与阿德是40年前的下乡知青,而年轻的两对男女是当下的农民工。他们都曾经受土地的养育,都离开土地而进入城市,历经困顿仍在全力追寻各自的梦,也由此建构着不同的心灵世界和人生价值观。这正是此剧人文内涵之所在。

滑稽戏是个很独到的剧种,它最接地气,深深扎根于生活的沃土,关心底层人的命运和生活,用中国独有的喜剧形式与手法,把欢乐和思考奉献给广大观众,特别重视把普通百姓引为知音。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滑稽戏去粗去俗,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出了不少好戏。《探亲公寓》是滑稽戏前进道路上的新成果,它的文化追求是一目了然的。但它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加工提高。

守望心中那份不凋的绚丽

——大型舞剧《桃花坞》观后

于 平

桃花坞,因年画而享盛名。舞剧《桃花坞》,是对年画的舞蹈演绎,是因年画、年画人而舞的爱情故事。他们是一对恋人,是舞剧的男、女首席阿桃和阿玲。

编导大概关注的是两位学艺青年内心活动的差异,是通过“差异”来构织“冲突”:看得出来,阿桃有些耐不住寂寞,他向往着“外面世界”的精彩。这时编导以为有了“用舞之地”,用3对跳着时尚舞蹈并且有些性感诱惑的舞风来表现。应当说,“外面世界”与“刊刻作坊”的巨大反差有了效果,这世界对于诱惑阿桃的“出走”也是成立的。当阿桃以“摔碎画板”来传达“放弃学艺”的想法,编导想用“年画”的绚丽来反讽阿桃的孤陋和浅薄……

这时的舞台喧闹起来,也好看起来了。作坊内、年画中的人物复活了,众多古装人物乐出于心、喜形于色,居然演述了唐伯虎与沈九娘在“轧神仙”庙会上的不期而遇……阿桃、阿玲被“穿越”了。这时你似乎明白,舞剧《桃花坞》并非想言说年画人刻画了怎么样的年画,而是想通过年画人(画工)和年画人物的来回“穿越”,描述年画人阿桃、阿玲的心路历程,描述阿桃的出走与复归,描述阿玲一如既往的执着与守望。阿桃、阿玲与唐伯虎、沈九娘的穿越、比照,为舞剧结构带来一派簇新的气象。

舞剧的第一幕名为《花落》。在接下来的二、三、四幕中,分别名之为《半醉》、《半醒》和《花开》。这一命名,得之于昆曲《桃花庵歌》,道是“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二幕的《半醉》讲的是阿桃出走并追求到外面世界“精彩”后的空虚与迷茫,三幕《半醒》讲的是阿玲守望中的孤寂与哀伤。第四幕《花开》的结局,应当是在观众意料之中的。阿桃归来,结束的是精神的漂泊,憩息的是心灵的家园,是让我们的文化之根开出心中“不凋的绚丽”。

应当说,在当前舞剧创作持续繁荣之时,《桃花坞》从结构到语言都是极具特色的“这一个”。就其结构特色而言,一是突出了全剧结构由诱惑、出走、困惑、回归而构成的整体性,由这一“整体性”凸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魅力与凝聚力;二是突出了单幕结构的板块对比——也即当代人现实及其冥想中的“穿越”,这一“对比性”强化着戏剧的冲突和冲突的化解。就其语言特色而言,阿桃、阿玲作为人物的“现在时”,其动态语言贴近生活,是生活动态的自然升华;而唐伯虎、沈九娘的动态语言,则明显由历史舞蹈的风格化语汇来编织,在“穿越”中织就着“不凋的绚丽”。主题呈现充满着“精神守望”的正能量。

苏剧《柳如是》的如是观

王 馗

“明清痛史新兼旧,好事何人共讨论”,自陈寅恪撰述钱谦益、柳如是因缘以来,众多艺术家关注着这对充满传奇性的人物。郑怀兴将“明清痛史”直接深入到钱、柳二人痛苦的内心世界,让“痛史”成为特定时代的“心史”,代表了当代解读钱柳因缘的新高度。上世纪他创作发表《红豆祭》,描摹钱谦益的内心幽微,由此寻找其被历史遮掩住的人性风采。这部作品时隔20年后被搬上了舞台,《红豆祭》也被修订为《柳如是》。

《柳如是》展示了一对乱世夫妻,因为政治见解不同产生言行与情绪的冲突。而真感情又让他们相互发现、相互理解,最终疏通了分歧,重新树起了对于文化操守的自信与坚守。该剧没有刻意渲染明末清初的时代巨变,也没有涉及太多对于新朝旧国的忠孝节义,但处处都以易代为背景,着力展示时代带给人的心灵创伤,以及经历创伤之后心灵的自我修复。

剧中的柳如是、钱谦益共同面对的是“中原正气早衰微”的时代,通过相互审视,发现了自己与对方生命境遇的一致性。他们从不同的生活角度,共同品尝到了无奈的生存尴尬,即所谓“生不如死忒凄惶”。郑怀兴在《柳如是》中,拨开数百年来笼罩在钱、柳二人身上的历史风云,用特有的冷静,直视两人的内心痛苦,用心灵之“痛”,呈现时代之“痛”。通过人物的痛苦反省,以及他们从对立到理解的包容态度,展示对于文化操守的重新回归。从衣冠冢前的哭诉,到红豆树旁的酹祭,完成了一个身处黯淡世界的人对自己生命气象的救赎和烛照。剧作独创“衣冠冢”场面,为钱、柳二人的精神世界做了一次形象化的呈现,冢中埋葬的是被时代和命运撕裂的尊严与正气,但是被埋葬的高贵又因衣冠冢的垒筑重新确立起来,重新保存起来。剧中的钱、柳通过点点滴滴的细碎情绪,完成着对自我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这种诉诸人物心灵微妙变化的戏剧结构方式,代表了对于钱柳因缘的独特观照,也让剧本文学创作以“写心”为最高境界,达到了当代戏曲创作的新高度。

从《红豆祭》到《柳如是》的变化,显然与王芳以及她所执着的苏州昆曲和苏剧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第四场展现垒筑衣冠冢的场面时,王芳始终秉持着传统身段的韵律节奏,既能展示歌乐一体的动作体系,也能利用生活自然的表演特点。这种创作法则显然是非常符合苏剧创造人物的艺术规律的。深邃的思想、成熟的剧本、优秀的演员,正逢合适的剧种,加上通力合作的表演团队,一改苏剧长期不振的局面,让苏剧的文化品格得以全面彰显,毫无疑问也让这部《柳如是》成为苏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移步不换形的新版《玉簪记》

周育德

苏州昆剧院新版《玉簪记》是继青春版《牡丹亭》之后的又一部昆曲力作。经过几年来的舞台实践,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玉簪记》堪称一部喜剧佳作,在昆曲舞台上已经流传了400多年,影响所及高腔、梆子、皮黄等多个声腔剧种。

《玉簪记》描写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的爱情故事,成功地表现了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法的叛逆精神。这是一个传统的古老主题。新版《玉簪记》除了演员阵容的青春靓丽,剧作本身当然需要有新的呈现,应该使当代青年观众的接受更顺畅,情感更容易沟通。

新版《玉簪记》确实有不少新意。剧本的再度整理,使戏剧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节奏更加明快,用6场戏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比原作大为精简,情节有所紧缩。虽然用了减法,但是传统折子的精彩骨干几乎全部被保留,所用的曲牌唱词悉依原作,可见对古人和传统的尊重。《玉簪记》的传统折子,是真正能体现古典遗产精髓的昆曲经典,是昆曲巾生和五旦这两个“细家门”必学必演的范本。新版只是在表演身段动作的尺度上有所放大,演员的手眼身步更多地体现现代色彩。

新版《玉簪记》有两段群舞非常抢眼。一段是《投庵》的道姑群舞。在柔柔的女子诵经声中,12位道姑持云帚流水般地舞上,同唱一曲【清平乐】,在空舞台上营造出一种庄严的诗化的宗教氛围。陈妙常在众道姑的群舞中完成了礼拜佛法僧的仪式,被推进了一个清净境界,舞蹈化的处理充满诗意。一段是《催试》的道姑群舞。10位道姑是在惊诧、愉悦中出场,相互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情绪充满了骚动,表现的是俊俏书生潘必正的到来,搅乱了女贞观的清静,激起了道姑们心中巨大的波澜。编导可能更看中《玉簪记》的喜剧性,所以把传统的科诨做了更为艺术化的设计。

新版《玉簪记》的伴奏音乐与传统比较有了不少的改进与发展。古琴名家的几段弹奏,使得《琴挑》的琴曲更有实感和美感,使此剧的音乐更具古典意味;其舞台背景做了简练的写意性的描绘,并且重视灯光技术的运用,总体上还是遵循了传统戏曲艺术的舞台原则,依然是在空灵的舞台上以演员的表演来灵活地处理时间与空间。

总的看来,新版《玉簪记》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情趣,对传统做了有限的改动与丰富,但是相当谨慎,在剧本和表演诸方面尊重传统,遵循戏曲艺术规律,献给观众一部真正精致的昆曲。这大概就是梅兰芳所提倡的“移步而不换形”吧?

依托经典 成就自身

——中篇弹词《雷雨》简评

吴文科

苏州弹词是“说书”类曲艺的一朵奇葩。它与苏州评话合称“苏州评弹”,属江南说书艺术的一对“龙凤胎”,俗称“大书”“小书”。但近代以来报刊宣传中时常“评弹”合称,久而久之,许多人误以为“苏州评弹”是一个曲种。

作为苏州评弹发祥地的苏州市及其评弹团,十分重视传承和繁荣本土特有的曲艺形式,积极编演新的苏州弹词节目。他们近年强力推出并持续演出根据曹禺的经典剧作《雷雨》改编的同名苏州弹词节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由吴新伯、傅菊蓉、胡磊蕾、徐惠新联袂改编,盛小云、徐惠新、吴静、吴伟东、许芸芸搭档表演的中篇苏州弹词《雷雨》,较好地表现了原作的文学旨趣,也极大地展现了自身的艺术魅力。

原剧作的四幕结构以及序幕与尾声,被“山雨欲来”“夜雨情探”和“骤雨惊雷”三回书的结构所取代,故事的起承转合、情节的来龙去脉、情感的悲欢离合、命运的鬼使神差,也依着曲艺说书的轨迹而被重新阐释和描绘。人物塑造的表现重心和情节结构的方式方法,主要围绕着繁漪和周萍的情感纠结渐次展开;原剧作情节线索的复式结构,被苏州弹词以线性叙述的说书方式重新编排;对于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循着苏州弹词“说噱弹唱”的特有技巧交替进行。

中篇弹词对于剧作《雷雨》的文学改编和说书演绎,体现出苏州弹词自身特色的丰富与发展。它于倒叙“闪回”的技巧运用中,不断添加和插入了繁漪与周萍由相互吸引、理解爱恋到倾情投入整个过程的回溯叙述。它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原剧作没有的二人同观昆曲并在繁漪的扇子上“作画题诗”的传情细节,将二人的感情进行了超越人性本能与青春欲望的深层阐释,也给两个面对道德法庭抬不起头的乱伦情人一个具有人情味儿和人格尊严的合理说辞,从而对人物形象的审美塑造和思想评判,赋予了更加多维的审美视角。

苏州弹词版《雷雨》在情境营造的语言描绘上,甚至可以和绘画媲美。人物关系、思想感情、情节语境在这里分明变成了“观画”,审美的“通感”也因此充溢于书台上下。除此之外,弹唱手法的运用在苏州弹词中是对演员说书功夫的综合考验。盛小云不愧是当今苏州弹词界的当红明星,她不仅在“起脚色”的多样表演上分寸拿捏十分准确,而且在唱腔的设计和演唱上形成了“俞夹丽”的特色唱腔,精巧而又蕴藉,抒情而又华彩,演唱撕心裂肺,表达酣畅淋漓,较好地阐释了经典的品格。

当然,中篇苏州弹词《雷雨》也不是毫无瑕疵。比如“起脚色”对话的分量略多,过分追求文学上的严整与雅驯,“说表”略觉刻板拘谨、自如不足,个别“放噱”因刻意适应时代语境过分追求“当下性”,有为噱而噱、割裂思想脉络和打乱审美情境之嫌等,期待在今后的表演中加以总结和提高。

弱水三千化作一盅饮

——点赞锡剧《一盅缘》

周传家

浩莽宇宙,分天地,列乾坤,别阴阳,分男女。阴阳互动,男女交合,才有了活色生香的大千世界。所以,男女之间的爱情既不是丑恶的欲念,也不是搅心乱性的毒药,而是每一个正常人特别是青年男女与生俱来、深藏内心、无法抗拒的天性,是人类既古老原始而又万代常新的话题,是人世间最为美妙动人的生命之歌。

张家港艺术中心根据流播于张家港河阳山一带,已有6000多年历史的河阳山歌《圣关还魂》打造出大型锡剧《一盅缘》,保持了河阳山歌神话母体的浪漫主义神奇瑰丽色彩,演绎了卖茶姑娘林六娘和相国之子赵圣关之间曲折坎坷、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通过“一份孽缘,一段相思,一汪苦泪”,观照古往今来的残酷现实,述说人间的不幸和缺憾,探讨爱情的悖论和无常,具有普遍的悲剧意义和深邃的哲学意味。特别是本剧立足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对《圣关还魂》中的核心关目“圣关还魂”做出了别出心裁的重新解读,开掘出“情缘”的真谛,展现出真情的魅力。

像杜丽娘、柳梦梅、贾宝玉那样,赵圣关和林六娘也都是一往情深的痴情种。他(她)们既有“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的专一和忠贞,又有“弱水三千化作一盅饮”的果断和酣畅。为了爱情敢于担当,勇于放弃,甘愿付出全部的生命和情感。这种为了记忆而遗忘记忆,为了爱情而割舍爱情,“缘尽情愈浓”的描写,张扬了“相爱并非要相守,有时忘却与放手才是大爱” 的现代爱情观念,传递出崭新的人文情怀,融入了时代精神,无疑是对传统古典爱情剧的拓展与超越。

《一盅缘》继承了山歌原作真挚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间色彩,导演、表演二度创作不遗余力地强化歌舞化、诗意化特征,以区别于锡剧传统的形式感和美学品格,整个舞台呈现精美,尤其是女主人公林六娘扮演者董红的表演可圈可点。她那窈窕的身段、灵动的舞姿、梦幻般的辗转腾挪、声情并茂的唱腔,真是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她的表演追求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内外一致、表情丰富。不论是点、线、角、面、体的流动转换,还是静止停顿的造型,均讲究“圆”的法则和雕塑美,风情万种、酷肖人物,将林六娘活泼俏丽、敢爱敢恨又坚强隐忍的“爱神”形象树立于舞台之上,丰富了戏曲人物画廊。

锡剧《一盅缘》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广采博取、大胆出新,创造出沁人心脾、回肠荡气的现代美,丰富提升了锡剧流派。但它在故事的叙述、情节结构的安排、诸多元素的和谐混搭、锡剧唱念的韵味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和打磨。


编辑:秦人
关键词:弹词 苏州 年画 人物 玉簪 桃花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