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文博知识>>正文

魏家崖春秋墓葬五大亮点扫描

2014-10-27 11:27:00  来源:宝鸡日报   进入论坛
     10月 16日,高新区千河镇魏家崖村一户村民取土时,挖出 12件青铜器,让“青铜器之乡”宝鸡再次成为焦点。这座墓葬有什么特点?出土文物有什么价值?专家作出详细解读——
     10月 22日,高新区千河镇魏家崖村八组村民魏炳祥家格外热闹,考古工作者、媒体记者和看热闹的村民都将目光聚焦到他家后院的土崖上,那里正是发现 30件(组)文物的墓葬所在地。 10月 16日,魏炳祥清理后院危崖,用挖掘机取土时,突然挖出了 12件“绿赞赞”的青铜器。面对这些珍宝,魏炳祥和家人妥善保护,并主动报告文物部门。
    一时间,高新区挖出青铜器的事成了方圆百里的大新闻,诸多疑问也随之而来: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透露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出土的兽骨是什么动物的骨头?散落墓坑四周的 356颗陶珠有什么用途?文物工作者在答疑解惑的同时,透露了此次文物发掘过程中的五大亮点。
亮点1:村民护宝精神贵如青铜器
    “一铲子挖下去,挖出了‘绿赞赞’的铜片,我当时就想,这八成是青铜器!” 45岁的魏炳祥回忆道。10月 16日,他担心后院的危崖坍塌压坏房屋,便开着挖掘机清理土崖。 16时许,挖掘机挖出的一铲土里突然有一块绿色的铜片,在黄土里格外显眼。魏炳祥下车后剥开裹在铜片上的泥土发现,铜片竟然还有精美的纹饰。更令他惊喜的是,土堆里还有好几个带着铜绿色的“土疙瘩”,魏炳祥抱起一个“土疙瘩”,剥掉上面的泥土,一件做工精美的“铜罐罐”露出来了,他心里一惊:“这八成是青铜器,是文物!”为确保文物安全,魏炳祥赶紧叫来妻子魏小宁,两人将土堆中12个“铜罐罐”轻轻取出,并在山崖下找到部分青铜碎片,一起存放到家中。
    当晚,魏炳祥看着这些文物,激动得不知道该咋处理,便决定召开一个家庭电话会议。随即,他打电话将这件事告知在武警山西边防总队服役的儿子魏沙。一家三口在电话中达成共识:青铜器是重要文物,为保护文物安全,应当尽快上报文物部门。挂了电话,魏炳祥又拨通了114,查到宝鸡市文物旅游局的电话号码,然后仔细锁好门窗,这才安心睡下。
    10月 17日 8时许,魏炳祥拨通了市文物旅游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的电话,详细报告了发现文物的情况,表示要将文物上交国家。一个小时后,陈仓区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根据指示赶到挖掘现场,对出土文物进行清点登记,详细了解出土过程,对墓坑进行抢救性清理。在这个过程中,魏炳祥将文物出土位置、文物出土时的状态,详细描述给文物工作者,保留了文物出土信息。当日,这批文物被运往陈仓区博物馆保存。
    从发现文物,到保护文物,再到主动上报文物部门,魏炳祥一家人的护宝行为,确保了文物安全。 10月 21日,陕西省文物局负责人给宝鸡市文物旅游局打来电话,祝贺宝鸡出土文物,同时大力赞扬了我市群众护宝行为,认为魏炳祥一家自觉护宝的精神和青铜器一样珍贵。
亮点2:鼎簋组合透露墓主人为贵族
    经过文物工作者发掘和清点,这座墓葬共出土 30件(组)文物,其中 12件青铜礼器是最大的亮点。 10月 22日,记者在陈仓区博物馆看到了妥善保存的青铜器,共有青铜鼎 4件、青铜簋 4件、青铜壶 2件、青铜盘 1件、青铜盉1件。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辛怡华告诉记者,这座墓葬的陪葬品有食器鼎、簋,也有水器盉、盘,还有酒器壶,这种陪葬品组合符合春秋早期礼制规定,由此可判断这座墓葬为春秋早期的秦贵族墓葬。此外,墓葬中的礼器组合,也为探究墓主人身份提供了重要信息。周代等级制度森严,“列鼎制度”就是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不同等级有着不同的青铜器陪葬权限。“列鼎制度”规定:天子 9鼎 8簋,诸侯 7鼎 6簋,士大夫 5鼎 4簋。这座墓葬出土了 4鼎4簋,根据当时的礼制规定,可判断墓主人等级为士大夫一级,地位仅次于诸侯。
    按照士大夫 5鼎 4簋的陪葬标准,墓中少了 1鼎,文物工作者认为,可能是埋葬时用其他器物作替代,也有可能一鼎遗落别处或失踪、破损,因为几十年前曾有人在这座墓的下方挖窑居住过。
    在 12件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青铜盉十分精美,盉盖顶端铸了一只凤鸟,凤鸟栩栩如生,身上的花纹清晰可见。辛怡华介绍,凤鸟在以前出土的青铜器上多次出现,凤鸟也称玄鸟,被称为秦人的图腾鸟。由于青铜器上未发现铭文,其他墓主人信息并不明朗,还有待下一步探索、考证。
亮点3:墓中兽骨可能是狗骨
    魏家崖村的这座墓葬,虽然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等文物,但墓主人的尸骨却不见踪影。有意思的是,文物工作者在墓葬里发现了一小堆动物骨头,这些兽骨是什么动物的骨头?它又怎会出现在墓葬中呢?
    这座墓葬墓坑长 4.6米、宽 2.6米,一棺一椁,墓室大半被挖残,仅存东西两角和北边部分。魏炳祥告诉记者,这些兽骨就位于墓坑的东北位置。
    陈仓区博物馆馆长董卫剑介绍说,这是一座春秋早期竖穴土坑墓,即从地面竖直向下挖出葬坑,将死者垂直置入坑内,然后再摆放祭品和其他祭物。春秋时期秦人有狗殉的葬俗,去年在长安区西甘河村发现的东周秦人墓中,发现了一个腰坑,殉葬动物就是狗。此次出土的兽骨虽然还未检测,但很有可能是狗骨头。
    为何这座墓中的殉葬兽骨历经千年能保存下来,而墓主人的骸骨却丁点不存呢?辛怡华解释道,由于墓主人被置入棺椁中安葬,棺椁中存有空气,导致骸骨氧化腐烂,而殉葬的动物直接被埋进土里,没有空气接触,因此保留了下来。
亮点4 : 356颗陶珠用来装饰棺椁
    此次出土的文物,数量最多的是陶珠,共有 356颗。记者在陈仓区博物馆看到,这些陶珠中间有小孔,灰色中带有红褐色。在身份显贵的士大夫墓葬里,为何有毫不起眼的陶珠?这些陶珠是做什么用的呢?
    董卫剑介绍,陶珠很可能是棺罩上的吊坠等饰物,棺罩就是覆盖在棺材上的罩子,当时的棺罩可能是麻布制作的,这些陶珠缀在棺罩的下端。由于长年累月埋在土里,麻布早已腐烂,但作为装饰的陶珠却保存下来。恰好这些陶珠散布在墓坑的边缘,符合棺罩饰物的推理。
    除了陶珠外,出土文物中还有玉玦、石串饰、铜铃等小件陪葬品,以及漆器残余标本。记者在发掘现场还看到,清理完毕的墓坑底部有红、白、黑等颜色的土。董卫剑解释说,这是棺椁腐朽后留下的痕迹。
    沿着陶珠分布点、棺椁的痕迹,我们可以勾勒出棺椁的大概位置,也由此能联想到墓主人下葬时,覆盖着装饰陶珠棺罩的棺椁,墓主人的显赫地位可见一斑。
亮点 5 :墓葬为寻找秦都邑提供线索
    虽然是抢救性发掘,墓葬中的很多信息没有完全保留下来,但是出土文物仍让文物工作者欣喜不已。
    董卫剑说,这批文物的发现,对研究春秋早期秦人历史,特别是寻找秦国千渭之会都邑陈仓城提供了资料和新线索。据历史记载,秦文公率部族从甘肃地区东迁到宝鸡地区时,第一站到达千渭之会,并在此建都邑陈仓城,大概地点在千河与渭河的交汇地带。这座都邑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学界说法不一,一说认为在代家湾,一说认为在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还有一说认为就在魏家崖村一带。由于这个都邑存在时间不长,史料又不全,因而位置一直未确定。“这座墓葬虽然不足以证明魏家崖与千渭之会都邑的关系,但是随着出土文物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引来一番关于秦人都邑的学术新论。”辛怡华说。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KeyWxiangguan]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