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研究>>正文

海峡两岸乡村旅游发展合作优势与前景

2014-10-22 19:56:00  来源: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  进入论坛

  □彭德成

  一、两岸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人类社会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到处拥堵的城市、污染的环境、高度竞争的市场、日益紧张的都市生活,使得昔日有着优越感的城里人,越来越渴望农村清新的空气、幽静的环境和那里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越来越羡慕农村人那种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情、令人惬意的田园生活。由此,以观赏乡村风貌、品味乡村文化、体验乡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应运而生。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旅游日益受到都市游客的青睐,越来越成为促进城乡交流的重要途径,成为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渠道。

  大陆与台湾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农村幅员辽阔,农耕文化普遍深厚。大陆农村土地面积占94.7%,大陆约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山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袤的农村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遗存、人文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农村正在成为城镇居民热衷和向往的旅游目的地。2013年,大陆城镇化率达53.7%,城镇人口达7.3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万元。当前大陆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发展阶段,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型升级,以物质消费为主的消费需求正向物质消费需求、精神消费需求并重转变,服务消费比重将越来越大。巨大的人口红利,稳定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带来了大陆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和不断扩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2013年大陆从事乡村旅游的自然村超过10万个,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户,接待游客9.6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约2800亿元,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3000多万人次。台湾方面,全岛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是山区林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以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开发程度高,全岛乡村旅馆和民宿超过了8000家。台湾城镇化率达85%,全岛2000万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扣合人民币达6万元。乡村旅游不仅是台湾居民旅游消费的主打产品,而且也是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必到景区,台湾众多的乡村旅馆和民宿是大陆游客喜爱光顾的去处。

  乡村旅游一手牵着农民一手牵着市民,一边托着农村一边托着城镇,一头挑着一产一头挑着三产,开发条件相对不高,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而且推动城乡交流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因此大陆各级各地都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今年8月大陆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预计到2020年,大陆乡村旅游人数超过20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约占居民日常消费的15%。随着台湾旅游观光业的不断发展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台湾的乡村旅游也将展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两岸乡村旅游合作,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台湾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水平较高,先发优势十分明显。一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在乡村旅游规划建设、经营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台湾形成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规范;三是台湾拥有一大批乡村旅游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队伍;四是台湾经济较为发达,市场机制较为完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社会资本实力雄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巨大的投融资支撑。

  大陆乡村旅游,源自于上世纪90年代国民旅游的兴起,成长于本世纪初的大规模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兴旺于近年来国民休闲度假旅游的快速崛起。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上世纪90年代以“农家乐”(包括渔家乐、牧家乐、藏家乐等)为主体的乡村旅游1.0版,典型代表有成都“三圣花乡”的农家乐;第二阶段是本世纪初以“一村一品”为主体的乡村旅游2.0版,典型代表有北京“不夜谷”乡村旅游一条沟、海南开心农场、浙江奉化滕头村等;第三阶段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适应国民乡村度假需求而发展起来以乡村度假酒店为主要形态的乡村旅游3.0版,典型代表有浙江的裸心谷、法国山居等洋家乐。总体看,大陆乡村旅游正向乡村休闲度假迈进。

  当前,大陆正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这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大陆乡村旅游后发优势十分明显。一是大陆乡村旅游资源好、禀赋高、空间大;二是大陆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消费潜力大;三是大陆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多、项目好、投资需求旺;四是大陆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较低;五是大陆各级各地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环境好。当前大陆发展乡村旅游,正需要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技术、人才和资本,同时也为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创造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需求。大陆与台湾发展乡村旅游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

  三、两岸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近年来,随着两岸人员交流和经贸合作不断发展,两岸乡村旅游交流合作方兴未艾,地方政府之间、旅游产业界之间、学术研究之间都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交流合作。比如,由中国科学院与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等共同发起的“海峡两岸休闲产业与乡村旅游”学术研讨会,到今年为止已经举办了十二届;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雄餐旅学院等组织发起、两岸众多旅游院校参与的“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到今年为止已经举办了六届。大陆很多地区都专门组团赴台学习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很多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做法就是从台湾交流学习来的,甚至有的地方把赴台学习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门必修课。比如,山东省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100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学习,山东旅游协会与台湾休闲农业协会共同举办“两岸乡村旅游百分百活动”,各自精选50个乡村旅游点共同营销,共同组织民俗、生态、采摘、节庆、美食等主题活动。海南发挥与台湾地理条件相近、自然环境相似、人文习俗相通、台资农业企业众多的优势,与台湾共同建立起了“海峡两岸乡村旅游交流基地”和“琼台乡村旅游合作基地”,两岸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研讨会最近在海口举办。福建与台湾已经建立了两岸乡村旅游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乡村旅游合作平台,共同推出乡村旅游规划策划、产品建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务实、创新举措。比如:实施种子师资培训计划和“百镇千村”乡村旅游人才赴台湾培训计划;开展闽台乡村旅游新业态创业者“1+1”结对子合作;筛选闽台两地乡村旅游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开展规划策划创意辅导和智力扶持;共同制定闽台乡村旅游标准,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品质认证;及时发布乡村美食、流行伴手礼、乡村新景点等乡村旅游信息;共同举办“两岸乡村休闲旅游嘉年华”活动等。两岸乡村旅游合作如火如荼、蒸蒸日上。

  当前两岸乡村旅游发展合作面临难得的机遇,呈现良好的局面,未来的乡村旅游将是两岸旅游消费、旅游投资和旅游就业的主体。两岸可以在诸多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并以此带动两岸旅游产业化实务合作。

  (一)顺应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台湾民宿和乡村旅游地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主打产品和首选市场。

  (二)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发展的需要,共同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推动乡村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发展。

  (三)适应两岸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加强两岸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大陆正在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正在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培训,可以邀请台湾乡村旅游专家和民宿经营户前来授课指导。

  (四)加强两岸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合作,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大陆正在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台湾乡村旅游专业规划设计团队和专家可以来大陆开展咨询指导。

  (五)加强两岸乡村旅游营销推广,实现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大陆尤其需要借鉴台湾乡村旅游精准营销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同时向大陆游客积极推介台湾的特色品牌民宿旅馆。

  (六)加强两岸乡村旅游投资项目推介,引导优势资本和优秀资源有机结合。大陆在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过程中,各地将推出一批优秀旅游投资项目,两岸有实力的企业都可以积极参与投资兴业发财。

  (七)加强两岸乡村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合作,提升乡村旅游购物消费水平。大陆将实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可以借鉴台湾乡村旅游购物商品创意研发、精细生产、专业营销的经验,台湾乡村旅游商家可以积极参与、共同分享。

  (八)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两岸乡村旅游信息化合作。大陆正在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并把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将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统一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正在推动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城市。可以邀请台湾乡村旅游企业积极参与,以现代信息技术把两岸乡村旅游紧紧融合在一起。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两岸旅游产业化合作的先行者和推动者,未来的乡村旅游必将成为两岸旅游交流合作的大舞台大平台,成为惠及两岸民众的新领域。

  (作者单位: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


编辑:秦人
关键词:海峡两岸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