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上海浦东: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2014-10-16 11:12: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进入论坛

务实研讨,切实把握行业发展脉搏;集思广益,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今年7月至9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积极助力民营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举办了多场次高水平的头脑风暴与前沿论坛。比如,与民营美术馆机构联合举办或参与组织的第二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2014·浦东)、“寻找未来城市的诗意——城市山水精神”论坛、首届中国陶瓷雕塑艺术上海论坛、第二届喜玛拉雅文化论坛。4场高端专业论坛,不仅为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浦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切实为凝聚社会力量与民间智慧助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大论坛得以成功举办并取得丰硕成果,离不开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秉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从顺应民营美术机构和人士积极投身这一为民、惠民工程的业界呼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标准化、专业化的高水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出发,或参与主办,或支持举办,在论坛的平台搭建、组织保障、嘉宾邀请、吸纳建言等诸多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这无疑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管理部门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以及向营造良好文化发展氛围成功转变的一个重要缩影。

引领文化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打牢踩实。正是在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浦东新区各大民营美术馆各显神通,发挥自身特点优势,紧密合作,凝聚各界知名人士和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四大论坛邀请到海内外民营美术馆领域一线专家学者,可谓嘉宾阵容强大、高朋满座。大家紧密结合自身多年从业实践和心得体会展开了头脑风暴式的切磋交流、建言研讨。议题设置更具针对性、专业化程度具有国际水准、对话形式更开放、交流成果更显著,成为各论坛的共同特点。

城市公共文化发展与社会责任有何关系?民营美术馆如何增加公众互动、提升公共教育与传播?什么是民营美术馆运营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培育树立“城市山水精神”?……对于这些影响和制约民营美术馆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问题,各大民营美术馆始终在探索求解。论坛所搭建的群策群力、建言献策的宽广平台以切合行业实践的现实高度、支撑行业发展的理论深度形成了一系列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言之可鉴的,深刻而可操作性强的真知灼见,不但成为民营美术馆人深化认识、拓宽思路、轻松得解的锦囊、捷径,而且使实现自身良好发展运营,进而推动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道更加明晰,也为文化主管部门科学合理地管理和支持民营美术馆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决策支持。

海派文化兼容并蓄、融合发展。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民营美术机构在探索中奋勇破浪前行,在借鉴中破解发展困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乏一大批运作规范、业界认可、群众喜爱、国际知名的民营美术馆佼佼者,成为繁荣海派文化艺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生力量。这一蓬勃发展现状,显然与浦东新区宣传文化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鼓励密不可分。

? 第二届喜玛拉雅文化论坛

聚焦中国的“后现代”

去年6月,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新馆开馆之初,首届喜玛拉雅文化论坛“传统与形式创意”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经过一年多的耕耘,喜玛拉雅美术馆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艺术讲座、公共教育活动,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已然成为浦东的文化地标。今年7月12日,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再度联手“国际批评理论中心”(ICCT)(纽约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举办了以“中国后现代”为主题的第二届喜玛拉雅文化论坛。

“后现代”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时髦且存在颇多争议的概念。论坛由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东亚研究系教授、系主任,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张旭东担任学术策划,邀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崔之元,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系主任王博,诗人、散文家西川,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罗岗,新加坡艺术博物馆与新加坡国立美术馆创馆馆长郭建超,以及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办人戴志康,就“中国后现代”主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20余年过去了,谈论‘中国后现代’不是旧话重提,更不是忍不住再次拿起西方的尺子来测量中国同‘发达国家’和‘普世文明’的距离。”张旭东率先带来了《何为“中国后现代”》的演讲。

崔之元则在演讲中梳理了“中国后现代”的开端,并与张旭东的观点产生了“争鸣”。“在历史学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首次把‘后现代’作为一个确切的时代,起源于1871年的普法战争。汤因比强调‘后现代’的两个标志是:一、西方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二、非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解并质疑西方‘现代化’。普法战争造成的影响,不仅有晚清风起云涌的‘洋务运动’,大量进口德国枪炮;还直接导致了巴黎公社的建立,并最终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同时,崔之元也提及,在英语文学中,对“后现代”的理解则是另一种声音。

全球化是时代的语境,发掘保存民族文化则是全球化影响下有识之士的迫切希望。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二者都是“后现代”讨论中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何为中国的“后现代”?戴志康表示:“我觉得‘后现代’就是要站在人类大多数的立场上,考虑人人都能‘现代化’的问题。原来我们讲‘现代化’,都讲高大上,讲无限资本的扩张。然而‘后现代’的成果不再只惠及少部分的精英,还必须考虑到普通老百姓获得利益。人人有节制,人人才有‘现代化’,这个就是‘后现代’。”

■ 部分精彩发言

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我觉得在今天重新提“中国后现代”这个问题,其实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就是这个“后现代”意味着对“现代”所确立的一系列准则的质疑,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西方所确定的一系列文明准则,其实背后并不是单纯的文明准则,它实际上跟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霸权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今天重新提这个“后现代”的时候,其实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个质疑上面。

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如果中国要有一种“现代”,或者是“后现代”,它也是在全球范围比较彻底的一种平民的、政治文化的“现代”“后现代”。这种平民文化的情感更加充分,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全国性的广场舞,他们好像并没有一个组织,但是他们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全国各地都可以跳广场舞。

戴志康(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办人):我讲的“后现代”不是无病呻吟,我是直接针对当下的问题——就是要拥有买得起、用得起,还要有体面的、不至于走向贫民窟的边缘化的生活。所以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今天的核心问题、主流问题。

? 第二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2014·浦东)

推动民营美术馆健康发展

继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去年取得丰硕成果后,今年9月12日在上海龙美术馆浦东馆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2014·浦东),再次为国内外民营博物馆界人士搭建起高端交流对话平台。

本届论坛在文化部艺术司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直接指导下,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龙美术馆主办,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民生现代美术馆、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震旦博物馆、《浦东时报》等合力协办,99艺术网发起并承办。

嘉宾阵容强大、议题设置更具针对性、对话形式更开放、交流成果更显著,成为本届论坛的鲜明特点。论坛上,来自西班牙、法国、英国、日本的5位国际美术馆界知名嘉宾与13位国内民营美术馆负责人,围绕“民营美术馆与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民营美术馆如何增加公众互动、提升公共教育与传播”“民营美术馆运营的可持续发展之道”3个主题单元,展开精彩的头脑风暴和思想碰撞之后,推动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道更加明晰。

本届论坛讨论的民营美术馆发展问题主要包括3个:第一,美术馆行业的规范机制缺失,当前美术馆的发展缺少有效的管理及界定标准,规范化问题亟待解决。第二,部分民营美术馆仍依赖政府资金扶持,当前中国民营美术馆的资金链仍令人担忧,需要政策和社会各界的资金扶持。第三,分类细化不足,目前国内的美术馆大部分具有同质化现象,需要寻找差异化发展,同时培养公众。

与会人士积极建言未来中国民营美术馆事业发展,提出了加强“五大建设”的重要主张,包括加快制度建设,呼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尽快出台中国美术馆业界(包括公立、民营美术馆)符合国际化惯例的馆建制度和配套政策;资金建设,呼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培养和发酵基金会与美术馆界的合作制度,完成科学的资金管理系统,促进美术馆的资金建设;专业建设,美术馆的专业指标和展览定位应当从展场设计、服务人员、策展团队、研究、收藏研究、公共教育、社会赞助、客户关系、媒体合作等要素入手,全面提升美术馆运营的整体专业性;创新建设,探索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自身硬件建设,实现民营美术馆运营模式的规范化与国际化,结合传统与现代,立足专业,寻找独具特色的文化触角和创意,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从传统收藏展示模式向充满活力的、大众服务教育的模式转变;公共艺术教育建设,艺术教育要从学校、社区、公众做起。

■ 部分精彩发言

王薇(上海龙美术馆馆长):

如何在政府支持下建立自我造血机制、实现长远发展,是民营美术馆的一个重要课题。希望越来越多的接地气、生活化、专业化的文化艺术活动走进美术馆,拉近美术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由此激发出的文化产业价值也将促进美术馆蓬勃发展。

王纯杰(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以艺术品收藏、展示、研究为核心,美术馆在当代应以人为核心,应从以服务艺术精英为主向服务大众转变。如何把艺术推向公众,如何用艺术推动整个城市文化发展,建设“无墙美术馆”……值得深入研究。

高鹏(今日美术馆馆长):

怎样运营一个美术馆?首先应是大力开源,建立更好的机制,收入更多好的、有效的、有意义的费用;其次是积极节流,如除了应该花的钱,从赞助商那里获得一些设备,依然可以节省很多费用;最后是打造品牌,不单是高品质学术展览,也包括推出更多有意义的艺术项目让观众参与。

? 首届中国陶瓷雕塑艺术上海论坛

重新感知中华瓷雕之美

赏陶瓷雕塑,听专家品鉴。作为今年9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图书馆举办大型中国历代陶瓷雕塑艺术展期间推出的一场重要论坛,9月12日在浦东新区图书馆举办的首届中国陶瓷雕塑艺术上海论坛,吸引了大量业内人士和陶瓷雕塑爱好者的目光。论坛中,近20位陶瓷雕塑专业人士,或是陶瓷雕塑界赫赫有名的老专家,或是这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中青年才俊,大家济济一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有专家提出,不同于西方艺术,体现中庸之道的“是而不是”“不是而是”是中国艺术的一种特色。中国陶瓷雕塑就是体现中国这一艺术特色的一项重要艺术门类。

长期研究中西雕塑史的王家斌说,中国陶瓷雕塑源远流长,各个时代的陶瓷雕塑各具特色。秦俑宏伟壮观,汉唐陶瓷雕塑创作空前繁荣,宋、元、明瓷塑珍品争丽斗艳,清代康、雍、乾三朝陶瓷雕塑产销两旺、装饰出新;新中国成立后,陶瓷雕塑开始复兴,并在中国2000多年制瓷史上独立成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陶瓷雕塑空前繁荣,多元、现代成为当代中国陶瓷雕塑的关键词,同时也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元素。

专家们认为,中国陶瓷雕塑艺术发展是自成体系、具有自身显著民族特色的。中国陶瓷雕塑不但具有器物造型之美,更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韵。放着民族陶瓷雕塑技艺这座富矿不去深入挖掘,而是盲目崇拜西方、照搬西方,此举无异于本末倒置,断不可取。如果把西方的东西整个引进来,而忽略了我们自己的东西,那么自身的定位就发生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西方有所不同 ,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之上的,与中国其他类型的传统艺术创作是相辅相成的,要把握其写意、具象、整体感、神大于形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坚持创作二元制原则,既不要把中国传统丢掉,也不要强行混同、盲目引进;可借鉴外来艺术元素技法,拿出民族特色与时代风格兼具的佳作。

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陶瓷雕塑艺术是不少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有专家提出,以上海文化为例,既带有深厚的本土基因又带有外来文化的因子,构成了具有典型性的上海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具有优雅的气质和独立且包容的胸怀。陶瓷文化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艺术”,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地方所独有的文化气质,从事陶瓷创作以及教学,须提倡用陶瓷雕塑造型的语言来丰富、完善自身的陶瓷文化。

■ 部分精彩发言

周国桢(知名陶艺家):

毕加索说过,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到现在有多少人还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西方有些大艺术家发现中国的艺术家都到西方去留学、学习,他们感到奇怪,你们中国的艺术那么好,为什么不学习自己的东西,而要到西方去学习?中国陶瓷雕塑人须看到民族传统陶瓷雕塑技艺的巨大价值。

刘远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目前,中国仍然是陶瓷大国,但不是陶瓷强国,原因是我们从事的陶瓷艺术生产创作还走在低谷,我们靠廉价、靠数量进入国际市场,没有体现出足够的艺术高度与水准,我们离国际化的高水准艺术还有一定距离。

周少华(浙江大学教授):

陶瓷的装饰功能只是它作为完整器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古代陶瓷器中鲜见缺乏使用功能的纯陶艺品和雕塑品,但现代生活中就会有纯艺术的陶艺和雕塑品出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到的中国古代陶瓷和现代陶瓷的不同之处。

? “寻找未来城市的诗意——城市山水精神”论坛

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寻找未来城市的诗意——城市山水精神”论坛,9月20日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行。论坛特邀中国当代知名建筑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担任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委副主任刘骁纯、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环境艺术家包泡、建筑师马岩松、建筑师车飞、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师黄源等美学界、建筑界专业人士,围绕“寻找未来城市的诗意”,探讨“山水城市”建筑理想的实践和学术脉络,并研讨了消费主义式微后新艺术浪潮的前进方向。

论坛上,王明贤提出,当今全球化的世界格局正强烈地影响乃至“破坏”着中国,趋向都市化的城市建筑大量涌现,取代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式老建筑,城市“失语”现象日益严重。而城市建设理应为人民服务,那么寻找一种什么样的城市精神改善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这就是建筑“山水城市”理念萌生的契机。“山水城市”是将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构建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

马岩松表示,中国一直在学习西方,那中国本体化精神该何去何从?“山水城市”理念并非真正的归隐山林,而是一种传统哲学思想,在人和自然之间寻找中庸之道——园林建筑,造就国人本性和心灵的栖居地。

关于中国面临的城市化问题,车飞认为,中国未来城市化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仍集中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因此他提出了“智慧城市化”的构想,旨在使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尽量避免有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包泡说,“山水城市”文明具有历史阶段性,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是人类文明阶段的又一转折点。他指出,一些中国当代建筑师、建筑评论家还未从西方文明历史中觉醒,还未认识到中国须拥有独特的本体民族建筑。中国人应对自己的建筑和建筑师有信心,网络信息时代的建筑应是人性的宣扬,建筑为人服务,回归人性,而非一味地要求形式上学西方的所谓创新。

刘骁纯也主张“城市虚化与返璞归真”,以中国山水画“可居、可卧、可游”的境界,在现代化城市中建立山水画中的理想居住地,中国人应注重传统回归,建立朴实朴素的居所,让朴实朴素的居民居住。

■ 部分精彩发言

王明贤(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山水城市”的模式既是生态化的也是人文化的,自然山水或者山水景观的再造旨在充分挖掘和发挥自然潜力和人的创造力。同时,又将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的影响或者破坏降到最低,从而获得美观实用、节能减耗的效果。“山水城市”建设构想中讲求城市与自然山水的有机结合,这是新的城市文明和理念。

戴志康(证大集团董事长):

我们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山水精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自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自然”,而是美的哲学,是天人合一的,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大同的有益尝试。如今的工业化时代,该如何寻找工厂、建筑、大桥和山水之间自然的配合?希望“山水城市”这种理念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艺术样式,更要成为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不仅限于建筑领域,还应该从美术、设计、工艺、电影、电视、时尚方面从“山水”这样的一个理念出发,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遗产的养料。

黄源(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师):

在建筑规划设计时,多一些对于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的尊重,就有可能多一些城镇与自然景观的连续性;多一些对已有聚落和建筑模式的借鉴,就可以多保留一些属于那山那水那个地方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思考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互动需要耐心和时间,在浸润和感悟之中建设精神家园。少一点简单粗暴,少一点不恰当的大手笔可能会让我们离“山水城市”的理想更近一些。(本版撰文 王连文)


编辑:秦人
关键词:文化 论坛 民营 雕塑 陶瓷 中国 艺术 山水 喜玛拉雅美术馆 浦东新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