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删“诗”就能减“负”?

2014-10-15 8:33:00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很多人对于亲情的感受,可能是来自于朱自清那篇让人潸然泪下的《背影》;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可能是来自于李白的那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对于民族苦难的体悟,可能来自于鲁迅的《药》……假如有一天这些经典一个个都离教材而去,我们将给孩子们传承什么样的文化呢?

 

第30个教师节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北师大看望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研讨会上再次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中国的好多问题追根溯源,都得从教育上去找,而教育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教材有关。近年的语文教材改革,由最初的教育减负,演变成一种教育乱象,深受诟病。“书包越来越重了,教材越来越轻了;知识越来越多了,文化越来越少了”,这句来自网络的话,直指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弊病。

“近年来,我们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大,高楼越来越多,但这种进步背后潜伏着的却是教育的急功近利和文化的缺失。所以有人说,现在是有教育没文化,所谓的教育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变成文化的熏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访问学者、在西安教育界工作了几十年的许建国如此感叹。 

缺失了经典味道的语文书

“教材不能说一成不变,但也不能总是变来变去,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要相对固定一些,这样有利于教育的衔接和文化的传承。”一位学生家长说。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材的不断改版,很多编写者打着为中小学生减负、实现多元化教育的旗号,开始从章节设置、文章选择等多方面对语文课本进行“瘦身化”,很多国人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或是经典篇章纷纷成为“瘦身去脂”的对象。

以鲁迅作品为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五册高中语文必修书中,目前仅余下三篇文章,分别为《纪念刘和珍君》、《祝福》和《拿来主义》。而之前诸如让70后和80后耳熟能详的《呐喊》、《药》、《阿Q正传》、《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文章则都已经不复存在。“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在对于国民认识的深刻性上鲜有人能出其右。作为一个老师,我感觉他的作品被删除挺遗憾的。”宝鸡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赵向锋惋惜道。

被移除出课本的不止鲁迅,这些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次改版,都有古今中外的名篇作品被删或者被替代,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廉颇蔺相如列传》、《背影》、《篱笆那边》等。面对这种现象,9月17日,大明宫小学语文老师朱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国家和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调整一些篇目是可以的,但一些经典的名篇被删除实在是太可惜了。”坐在她近旁的另一位语文老师雷凤兰以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为例,“叶老当年也做过小学老师,所以他的文章对于培养小孩子那种环境描写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作用。但现在这篇文章也没有了。”

相比于经典名篇被删除的命运,无论是在小学教材还是中学教材里,古诗词所占的比例也与之前比较大大减少。小学课本中许多古诗词被列为选读课,中学语文教材也把大量的古诗词列入选修教材。“我们学校把必修和选修教材都列入了教学范围,但有些学校可能只会上必修的课程,选修的课程可能就让学生们自己去选读,这样肯定对学生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古诗文造成一定的影响。”西安市高新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贾建英说。

事实上,正如贾建英所言,本来选修教材是用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的,但有些老师和家长甚至把选修教材当做课外闲书。小睿是莲湖区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说一学期下来,从未有老师建议她去翻阅发下来的选修读本,甚至有同学出于兴趣去阅读时,老师还会提醒他们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与考试紧密相关的必修教材上。

语文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虽历经千年,这首唐朝的诗歌仍然以其不朽的魅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认识国学的开端。

在大明宫小学采访时,记者遇见了正在读六年级的王菲旸同学。虽然在采访时有些紧张,但她还是张口就能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背了出来,并对于这首词背后的意义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在很多专家看来,唐诗宋词,连同历朝历代的作品一起,构成了传统中国的文化精髓。贾建英认为:“古代诗歌、散文是古代中国与当下中国之间传承的一个纽带。有人曾说我们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们有我们的文化传承,这种传承主要依靠的就是古诗文。我们民族很多文化上的信仰也来自于这种诗歌和散文。”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一门课程,语文课在西安市不少中小学的教学安排上也有着突出的位置。以大明宫小学为例,在每周30个课时的教学安排里,语文课总共占了6个课时,等于每周4节数学课和2节英语课的总和。朱莹老师介绍,根据他们的跟踪调查,那些小学语文学的比较好的孩子,到了初中后各科成绩普遍偏好,“小学阶段的基础打好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比较好,语言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也会很强。”

魏思铭是西安高新一中的一名高二学生,在刚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总决赛”中,她和搭档共同获得了中文场冠军。谈到古诗词对自己的影响,魏思铭说:“古诗文确实给我的心灵很大的触动。比如苏武牧羊那篇文章,刚开始看的时候里面生僻字太多,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豁然开朗,很快就被里面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与魏思铭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她的同学王陆欣,她认为小时候所读的那些故事对于自己最大的意义就是培养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现在孩子每天抱着手机电脑,长大后对于这古诗文势必难以产生兴趣。而没有兴趣,就很难唤醒他们血脉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那种认同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就丧失了传承自己文化的能力。”

拥有20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赵向锋老师认为,语文首要一点在于对学生三个维度上启蒙。首先是知识启蒙,“现今保留下来的古文都是从历史长河留下来的东西,我们能从中知道古人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典章制度等等。”第二个是文化的启蒙,“语文相较于其他的课程就是有一个责任,你要把文章里面那些藏着的东西、比较有价值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学生对中国的文化体系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第三个是思想的启蒙,“作为当代的学生来讲,阅读这些东西最终的目的是形成自己内心的一种世界。这些会形成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这些文化事物上的传承,首先是要以高质量的语文教材为媒介的。”

“人学习一辈子,但真正能记住的还是上学时候背的那几首古诗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在中小学教材里加入古诗文篇目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一位学生家长说。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语文书

9月初,“上海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新版语文课本删除原有八篇古诗”一事在网上引起很大的争议。暂且不论这件事的后续会如何进行,但如何编出一本好的语文书,或者说我们当下需要一本什么样的语文书,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首先一点,好的语文书面临一个选材的问题。赵向锋老师认为应多选取一些经过很长时间检验且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文章做素材:“从标本的角度,我认为应该摘取最为典型的语言材料呈现给学生。最好的语言材料是啥,就是那些从古到今被奉为经典的文章。现在的状况是直接将一篇应用文放到教材上让学生学习,而学生们在学习阶段对于这个东西其实很难产生真正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再一个从语言上讲,咱们中国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区别。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整体上是比白话文成熟的。”

“在选择语文课本的素材时应该慎之又慎,把真正有语文味道的东西添进去,删减一些功利性过强的文章。那些能够打动人的文字,一定都是讲人性和审美的。但是现在的教材里,确实有一些东西,功利性太强,人文性不足。”贾建英说。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们在学习鲁迅等人文章时所产生的晦涩之感,西安高新一中的刘海华老师认为这些都是暂时的,“学生刚开始很抵触。但从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力道上给学生们讲解之后,他们会很快地接受和消化。”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消化吸收古诗词,刘海华老师在讲课时会将林夕、方文山等流行歌曲作词者的歌词专门拿出来与古诗文作对比。她告诉学生们,那些被认为带有中国风的流行歌曲,其所营造的意境大都得益于一千多年前古人所写的那些诗词。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继而也对课本中那些原本略显枯燥的古诗词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教育事关国家富强和民族未来,而教育的主要载体就是教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材必须要渗透和传承我们中国的优秀文化,同时兼收并蓄适合我们的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数典忘祖也不固步自封。”许建国如是说。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到西安关中驾校 考驾照  三秦游网站指定单位,网上报名优惠200元!
陕西户县龙窝酒!
秦绿辣椒 我的辣味!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