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又到了朱鹮繁殖的季节,无论是在洋县和宁陕县的朱鹮野外放飞基地,还是在楼观台的人工饲养基地,成双成对的朱鹮正在为繁育后代忙碌,令人颇感欣慰。
然而,就在32年前世界上仅存7只朱鹮,几近灭绝。经多年的抢救保护,如今,陕西朱鹮已从最初的7只发展到1800多只,分布范围已涉及汉中市的洋县、城固、佛坪等地,活动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
朱鹮的成功保护,成为世界濒危动物保护史上成功的典范。
生死攸关 朱鹮摆脱灭绝险境
1981年5月23日,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朱鹮。洋县立即成立了朱鹮临时保护小组,保护人员在每棵巢树下搭建观察棚,进行24小时监护。洋县鼓励农民不在朱鹮活动和觅食的稻田使用农药、化肥,并扩大和保留一定面积的天然湿地和冬水田,使朱鹮觅食地得到保障。同时,恢复天然湿地3500多亩,保留和整治冬水田1500亩,封山育林4万多亩,为朱鹮营造了一个适宜生存的栖息环境。
为掌握朱鹮野外种群的发展动态,从1987年开始,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先后对野外出飞的朱鹮雏鸟进行环志标识。特别是2000年以来,野生朱鹮的种群增长率均在30%以上,2011年出飞的幼鸟达到250只以上。
按照濒危物种保护的国际惯例,在加强野生种群保护的同时,通常采取建立人工种群的方式迅速增加物种数量。1983年,工作人员对朱鹮雏鸟进行半野化饲养,获得成功;1997年开展人工饲养朱鹮野外代孵代养实验;2002年开始人工饲养朱鹮自然孵化育雏研究;2002年建成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朱鹮半野化训练大网笼,对人工饲养朱鹮进行飞翔、觅食等野外生存能力训练,为实施野化工程培养放飞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