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首部陕北语大词典面世始末[图](2)

2012-9-12 9:16:00  来源:西安晚报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黄河流域的语言活化石

  陕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陕北话与陕北民歌一样,是一种别具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我国北方极具特色的一个语种。其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和古词,大量词语被记载在先秦典籍、汉魏文章、唐宋诗文、金元杂剧、明清小说、古代辞书和其他杂著中,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语言活化石。

  陕北人口语中常说的“黑头虫儿”,意为民间相传吃父母的虫,比喻忘恩负义之徒。而这个词在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九回均有用到。又如“圪吱吱”一词,也作“格吱吱”,象声词,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中提到:“摇得床子格吱吱响,王婆又问哪里响。”这里用到的“格吱吱”与陕北方言中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

  在现当代新老著名作家和诗人柳青、欧阳山、贺敬之、李季、丁玲、孔厥、葛洛、韦君宜、延泽民、路遥、刘成章、史铁生、忽培元、高建群、陶正、高红十和牧笛等的作品内,都保留着鲜活而生动的陕北方言。

  李季《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十二中有:“那时都是猴娃娃,可不能光凭你妈的那一句话。”这里用到的“猴娃娃”就是纯正的陕北方言,意为对小孩子的昵称;丁玲《一颗未出膛的子弹》中提到:“你到底是哪搭人,你说的话咱解不下嘛!”这里的“解不下”用陕北方言读“hai bu ha”,全为去声,意为不懂、不明白;还有人们熟悉的贺敬之的《回延安》,可谓是运用陕北方言写作信天游诗歌的典范,也可以说是陕北方言成就了这首诗歌。

  50多年辛劳结成硕果

  “刚开始收集陕北方言并没有编著方言词典的想法,只是为平常的写作用,而真正有这种想法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日前,记者见到了75岁高龄的杨老,对于语言学的研究,尤其是陕北方言,他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

  杨老独自收集陕北方言断断续续20多年,直到1987年,与杨老有同样爱好的、刚从绥德师范学校毕业的儿子杨进,与父亲一起有目的地开始整理收集到的方言词条,并有了编著《陕北语大词典》的设想。1992年,《陕北语大词典》的编著工作正式展开,把所有的资料输入电脑成了杨进每天的“必修课”,仅这项输入工程就用了近10年时间。在前期准备过程中,父子俩一方面利用从小就说得烂熟的家乡话进行回忆性记录,一方面奔波于陕北各地,在田间地头、集贸市场和他人不经意的交谈当中,进行大量收集。此后,经过对所收集的词条按音序整理出词目,最终使陕北语词条达到24000多个。为了全面收集陕北语,纵览国学古籍、实地查访成了父子俩本职工作之余的唯一乐事。

  杨进告诉记者,虽然当时有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一本《方言调查词表》,但他和父亲研究后觉得这个词表的局限性太大,表里只有指定的一些名词,而陕北方言最具特色的就是大量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的使用,才使这种语言变得更加生动细腻,如果按这个词表是收集不到多少陕北语词条的。而且词表里没有成语,陕北语里光成语就有8000多条,特色显而易见。

  父子俩收集和整理陕北方言,从资料准备到成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杨家父子甘于寂寞,不畏艰辛,在词语收集、体例确定、词义解释、书证摘引、文字考辨以及统稿、定稿各个环节中倾注了大量心血。2011年年底,我国第一部大型陕北方言词典——《陕北语大词典》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