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风风雨雨一百年——易俗社百年历程的文化精神透视(3)

2012-8-12 11:44:00  来源:西安晚报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正是易俗社这种政治文化观念使其始终能够从民族大义写戏、排戏、演戏,又能够争取到社会各个方面对剧社的支持。易俗社的决策层是饱学之士,但不是迂腐书痴。他们不仅仅懂戏,而且懂得经营之道,依靠演出赚取维系剧社的资金,但更多的是靠社会声誉赢得社会方方面面人士的捐赠,正是易俗社这种独特的文化品格、经营之道,才使其在20世纪上半叶风雨如磐、动荡不堪的年代能够苦苦支撑,直至迎来新中国的光明时刻。

  1951年7月,经中共西安市委同意,将易俗社改为公营单位,习仲勋等领导参加了欢庆大会。当习仲勋看到横额上写的“热烈欢迎西安市人民政府接管易俗社……”时,就说易俗社不属于反动组织,不能说“接管”,而应提“接办”。他在讲话中高度评价易俗社,并要求西安市委办好易俗社。从此,易俗社开始了新生活。直至2009年改制,易俗社被交给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下辖的西安曲江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但愿这被田汉先生誉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百年老社,在新东家的主持下能再创辉煌!

  回眸易俗社的百年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易俗社留给后人更有价值的是其文化精神和一个剧团的社会责任感。易俗社的创建者、经营者们是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的谦谦君子,儒家的“修齐治平”人生观是他们的人格内核,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他们又是戏曲文化的行家里手,懂得戏曲的审美情趣与其应担负的社会教育作用的辩证关系,时刻把观众的需要牢记在心。易俗社成功的经验告诫我们:戏曲是草根文化,它的根在民众。如果要振兴秦腔,挽救易俗社,应做扎扎实实的实在工作——培养新人,创作新作,争取观众。而不仅仅是斥巨资修葺剧场,以8000元票价服务于“成功的喜爱秦腔的高端人群”。如果以这种理念经营易俗社,恐怕只能在一阵媒体的热炒后归于落寞,这种振兴与易俗社先贤们的理念是南辕北辙的。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关键词:易俗社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