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图说民俗——安徽柳孜镇的运河宝藏:码头 沉船 古瓷(多图)

2007-12-17 16:43: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柳孜镇隋唐大运河遗址和洛阳含嘉仓遗址对于中国大运河来说,是最重要的发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如是说。这么高的评价极大地调动了考察团成员的兴致,况且听说那里还出土了唐宋时期的沉船、大量的古瓷、宋代的码头,发现的当年就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相关>>>安徽阜阳剪纸:程氏剪纸情溢江淮(多图)


柳孜镇地理位置

  柳孜镇,俨然一个运河大宝藏。

  12月16日,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考察团来到了这个位于安徽省淮北市西南约30公里处的小镇。一眼望去,这个之前被蒙上神秘面纱的镇子与周边并无异样。

  再看遗址里面,一个由很多大块青石长块堆积而成的石台;一个约四米宽、五六米深的土坑;旁边摆放着一些完好的瓷器和碎瓷片。面前的破败景象让我这样暗怀探宝憧憬的外行多少有点失望。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阚绪杭研究员,曾在当年主持柳孜镇考古挖掘工作。他介绍,1999年初,安徽省改造303省道,线路穿过柳孜。在裁弯取直施工中发现大量陶瓷等文物及其他文化遗迹现象等。5月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与淮北市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对柳孜路段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从5月4日进点至11月17日撤点,历时近200天,累计发掘面积900余平方米。这次的发掘,考古界收获了极大的惊喜。

  ――我们所看到的石台,是一座宋代石构建筑。经一些古建专家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器物初步认定,这个石构建筑是一座建在北宋时期的货运码头,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仔细地看,还会发现有几块大青石上还刻有车马图案。

  目前对于这座石构建筑是否码头,考古界还有一些争议,但不论如何都可以确认的是,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首开的大运河中的通济渠就是流经柳孜的这一段,它在隋唐宋鼎盛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距离石台不远处,还发现出土了8艘唐代沉船。虽有残损,但仍可看出船形同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大客船、大货船、小渡船或小渔船等船形有颇多相同之处。

  ――我们所看到的土坑,就是当时的运河故道;

  ――我们所看到的瓷器,几乎涵盖了唐宋时期全国著名的寿州窑、古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定窑、建窑、越窑、肖窑、长沙窑、均窑等十几个窑口。仅釉色就有黄、青、白、黑、白底黑花、酱色等8种以上。也有少数印花、划花、刻花、三彩、窑变、点彩和堆贴等装饰。其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十分罕见。

[PageMark]


安徽柳孜镇的运河宝藏

相关>>>安徽临涣古镇:那些茶事 那些人生(多图)

  据人民日报当时的报道:这里的运河遗迹被披露之后,震动了海内外考古界和学术界。柳孜的村民们对此并不觉得奇怪:“这条河就是隋炀帝开的”、“我们早就知道下面有东西,祖上都是这么说的。”有的还说:“当年新四军在这里挖战壕打日本鬼子,就挖到过几尺高的石阶。”


安徽柳孜镇的运河宝藏

  还有更多的传说与隋炀帝有关。“裸男裸女拉纤”、“为什么要在河两岸栽柳”等等,显然是这里一辈辈村民口口相传、演绎而成的故事。


安徽柳孜镇的运河宝藏

[PageMark]

  民间传说与一些史料基本相符。据清光绪《宿州志》载,明代之前柳孜是个大镇。大诗人白居易游运河,留有“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等名句。

相关>>>乡村茶事 飞珠溅玉 安徽临涣古茶镇掠影(多图)


安徽柳孜镇的运河宝藏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这里仍存刻有“柳江口码头”的石碑。20世纪50年代时,运河堤坝还保存完好,而一提“隋堤”或“隋堤沟”,当地老百姓都知道是这条大运河,即史书上说的“通济渠”。


安徽柳孜镇的运河宝藏

[PageMark]

  年柳变池台,隋堤曲直回。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高高的堤坝和河道的残痕也早已被压平甚至埋在地下。

相关>>>安徽滁州民俗:正月十六“走太平”(多图)


安徽柳孜镇的运河宝藏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柴晓明告诉记者,目前就需要多发现一些类似含嘉仓遗址、柳孜镇遗址这样的点,把这些点串起一条线,勾勒出大运河的河道走向图。他认为,仅从技术层面来说,大运河河道的勘查工作并不难,最难的是在经济建设大潮中,要让各地政府认识到文物保护的价值、引起他们的重视。


安徽柳孜镇的运河宝藏

[PageMark]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由中国大运河衍生的官仓、会馆、驿站等古建筑,有的被岁月抹去迹象,有的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中被“改头换面”,甚至毁坏殆尽。部分古运河河道以及与运河相关联的古代水工建筑,如船闸、堤岸、桥梁、码头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建设性破坏”,造成无法挽回的历史遗憾,亟需抢救性保护。附着在运河两岸及河上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散落在民间,逐渐消失匿迹,也亟待抢救与整理。

相关>>>安徽灵璧县进行大型民俗表演和文艺踩街活动[多图]


安徽柳孜镇的运河宝藏

  正如此次考察团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所强调的:“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安徽柳孜镇的运河宝藏

[PageMark]


安徽柳孜镇的运河宝藏

  离开柳孜镇,回头望去,当年的隋堤柳似乎还在风中婆娑起舞,喧嚣的码头似乎还在熙来攘往,挥汗如雨的纤夫们口中的号子也似乎越来越响,希望这些刻在残破沉船上、刻在传世古瓷上、刻在青石码头上、刻在老百姓口口相传故事里的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