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秦腔、汉调二簧

2007-1-12 11:00: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秦腔是西北最大的古老剧种,又名“西安梆子”、“陕西梆子”。还在秦腔未形成戏曲剧种以前,“秦声”很早就在秦地民间酝酿而驰名。元末明初,秦声梆子、杂戏兴起;明初的“秦王府戏班”为最早秦腔班,进京为皇帝演出,崇祯间周至县谭家寨张家大户,办起第一个民间秦腔班“华庆班”。
  秦腔流行予陕、甘、青、新、晋、豫等省,以陕、甘、青、宁最为普及。康、雍、乾三朝,秦地有戏班36处,魏长生等名角进京演出,对京剧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汉调即汉剧、楚剧,原流行中原各省。
  陕南各地,由于居民中多有川、湖一带客户,逐渐形成了陕南汉调二簧。其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有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等十大行当。
  陕西秦腔,在明末,除陕北梆子腔外,在户县、周至、武功一带,由于状元康海和王九思①(康海(1475—1540)明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被杀,他名列刘瑾党而免官。为“前七子”之一。著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王九思(1468—1551)明文学家。字敬夫,号渼波,陕西户县人。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武宗时宦官刘瑾被杀,他名列刘瑾党而降为寿州同知。“前七子”之一。著有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析),均存。另有散曲集《碧山乐府》、诗文集《渼波集》等。)的倡导,编剧演出一种梆子、曲子混合腔,被称为“康王调”。从那时起,经清代至今三百余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表演、唱打程式和舞台音乐、美术艺术手法。民间戏曲中的秦腔,从建国前后,基本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清末至民国中期,民问秦腔多限于自乐班、坐班以及各种木偶、皮影、线戏等方面的表唱,班社较少;生丑净旦虽有,但多是一人兼数角,女角直接扮唱的极少。在陕西关中、东府北路,还流行一些“跑台子”戏,即不定点、不定时,以小台子或大车为舞台,灯油照帐,昼夜可演,夜晚演毕即搬至另一处。传说这是司马迁被害时流传下来的一种演出形式。久而久之,在民间保留下来了;在戏剧革新最突出的、最早闻名全省以至全国的,是西安“易俗学社”②(易俗社:曾称“易俗学社”,秦腔科班、剧团。1912年由李桐轩、孙仁玉在西安创办。聘有陈雨农、李云亭、赵洁民等为教师,至全国解放时共办了十三科,培养学生六百余人,并编写了许多剧本。对秦腔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领秦腔剧目之钟灵毓秀,集各类人才之大成,编导演出全国著名的《夺锦楼》、《软玉屏》、《三滴血》、《儿女英雄传》、《柜中缘》、《三回头》等剧目,开一代国风,鲁迅先生曾题赠“古调独弹”,培养出无数名角,如刘箴俗、刘迪民、王天民等。
  二、民国中期到建国后的50年代,发展了较多的班、社、团、场。边区各类新剧团,先后排练出《穷人恨》、《血泪仇》、《中国魂》、《大家喜欢》、《保卫和平》等,为倡导秦腔革新起了极大作用。三秦大地也出现了许多固定的大型班社,有名者如《明正社》(贾志明主领主演)、《三意社》(西安)、《化民社》(高陵)等。直至建国初,许多剧目,如鬼神狐怪、封建迷信等剧目,还处于改革阶段,管理形式还算民间集体性质的职业剧团,舞台美术还处于模拟和一般水平。
  三、发展壮大阶段,从50年代后期至“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这一段的民间戏曲活动,由专业文艺活动带动业余文艺活动,业余文艺活动又促进专业文艺活动,加上省市和全国多次组织观摩评比演出,许多优秀剧目和名演员的形象被搬上银幕,进入电视广播;民间戏曲一些抢救节目和继承人、表演人,也被拍摄进银幕、电视予以传播,有名者如《槐荫记》、《天仙配》、《吹鼓手招亲》等,各民间职业剧团也陆续出现了一批保留节目,全省演出保留古典戏和现代戏居首位的,是高陵县和华县剧团,其中高陵县剧团曾被授予“省级红旗单位”。他们演出古典戏和现代剧共226本,其中古典戏103本,折子戏66回,现代戏和小戏57本;其次是华县剧团,演出古典戏、现代戏共210多本。全省演出的优秀剧目,如《铡美案》、《下河东》(前后本)、《出汤邑》、《白玉楼》、《生死牌》、《三滴血》、《十五贯》、《蝴蝶杯》、《潘杨讼》、《黄河阵》、《五典坡》(前后本)、《法门寺》、《白蛇传》、《游西湖》、《梁山伯与祝英台》、《忠义侠》、《闯宫抱斗》、《天河配》等,较有名的演员有任哲中(西安)、郝彩凤(西安)、余巧云(渭南)、姚鸿喜(长安)、陈仁义(泾阳)、郭明霞(咸阳)夏景民(淳化)等。
  四、“文化大革命”后的恢复壮大和繁荣时期。“文革”中,对陕西民间戏曲破坏最甚,所有剧目被定为“封资修”大毒草,打入“冷宫”,备遭禁演,一时间,戏曲舞台只有八个所谓样板戏,“假大空”剧目和作品,充塞了文艺阵地,许多名艺人被迫害身亡,优秀剧目人亡戏息,整个民间戏曲被窒息,濒临灭绝之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端正了党的文艺路线,民间戏曲事业得以新生,短短十余年时间,各方面拨乱返正,使戏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逐步和电视、电影、广播、录像、录音等科学现代化相适应、相结合,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和要求。
  秦腔剧目,多为英雄传奇和悲喜故事以及神话故事,如《三滴血》、《火焰驹》、《游西湖》、《法门寺》以及《西安事变》、《千古一帝》等誉满全国。汉调二簧剧目,多为英雄传奇故事,许多保留的传统节目,如《回荆州》、《辕门斩子》等,多为一些民间名艺人保留。建国后,一些新编现代折子戏,如《吹鼓手招亲》、《江姐》、《嫁妆镰刀》等也陆续搬上舞台,成为地方有名的剧种剧目。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