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半坡遗址博物馆

2006-12-18 10:56: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约6公里的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它是黄河流域一处比较完整、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类型。

  半坡遗址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处,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个,小孩瓮棺葬73个,陶窑遗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的生产与生活情形。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

  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生产用具,向观众揭示了半坡先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及他们的生产活动情况。半坡遗址位于浐河的第二阶地上,这里东倚林木茂盛的白鹿原,西临波光粼粼的浐河,不但生活和制陶用水方便,还便于进行渔猎活动。村寨高出浐河许多,因此不会受到洪水侵害。半坡人选择此地定居,实在是生存繁衍的极好场所。

  半坡遗址出土的生产用具有石质和骨质两类。石器有石斧、刀、凿、铲、锄、镞、磨盘、箭头、网坠、纺轮等,这些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工具相比,有了显著的发展与进步。不仅造型更符合使用要求,而且外表打磨得光滑平整,有的器物上还钻有小孔,便于固定和使用。骨器有刀、锥、铲、凿、针、镞、箭头、鱼钩、鱼叉等,制作得十分精美。其中的骨针和鱼钩,精巧的程度几乎可以同现代的金属制品相媲美。

  在半坡遗址还发现腐烂的粟种和碳化了的菜籽。经鉴定属于芥菜或白菜的种籽,证实了半坡先民过着以农业为主,兼营打猎、捕鱼的生活。

  半坡时代的农业,还处于原始的“刀耕火种”阶段。先民们用石斧砍倒树木,放火烧荒,开辟耕地;用石锄、石铲疏松土壤,掘坑点种;用石镰、石刀和蚌壳来收割庄稼;最后用石磨、石磨盘加工成粮食。半坡遗址有多次遗留下来的住所,挖掘的沟渠,这说明人们在此过着较久的定居生活,这种生活是建立在稳定的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否则难以维持。

  第二陈列室展出了大量半坡先民们制作的精美陶器、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及半坡人的其它创造发明。

  在半坡遗址中发现了6座陶窑遗迹和上千件陶器,经鉴定陶窑温度可达摄氏800—1000度。当时人们制作陶器的主要方法是“泥条盘筑法”。就是先把陶泥搓成扁状的泥条,再一圈一圈地盘成需要的形状,经过磨光和口沿部分的修整,才送进陶窑去烧制。有些小型的器皿则采用“捏塑法”,直接制成泥胎再去烧制。半坡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有用经过筛选的陶土制成的表面光洁、质地细腻的细泥陶饮食器具,有用掺着粗砂的陶土制成的耐高温、不易破裂的夹砂陶炊煮器。如盆、钵、罐、尖底瓶、甑等等半坡陶器不仅用来满足当时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用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各种需求。许多陶器上都彩绘有栩栩如生的各种图案。彩陶的图案按其特征可分为象生型和几何型两类。在象生型中,又以动物图案居多。动物纹样又以鱼纹的数量最多,是半坡彩陶具有代表性的花纹。特别是被公认为半坡绘画代表作的“人面鱼纹”图案,描画的是一个人的面部,嘴两边各衔一条鱼,构思十分巧妙,它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在一些彩陶器物边沿上,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数十种刻画符号,有一部分和甲骨文相同或相近,是中国最早汉字的萌芽。半坡发现的陶埙是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吹奏乐器。

  半坡雕塑品多为陶器的盖钮,主要有人头、兽头、鸟头和陶哨、鱼形玩具等。装饰品有骨笄、陶环、骨质串珠和各种佩饰等。雕塑、装饰品的出现,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如骨笄用来束发,使人们在劳动时不受披头散发的影响。同时也是审美的需要,说明半坡人已有了自己的审美观。

  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初步认识和掌握了一些事物的规律性,比如发明了利用蒸汽的陶甑、钻孔的石斧,创造了有倒刺的鱼钩和鱼叉,懂得了计数等。

  遗址大厅保存着原始村庄居住遗迹的一部分,面积约3000平方米。

  半坡遗址居住区周围,环绕有一条全长300米、宽6—8米、深5—6米的大围沟,它不但可以防水和排水,还可以防止猛兽和外族人的袭击。这个巨大的工程体现了半坡先民战胜自然的斗争智慧和集体劳动的伟大力量。围沟的东部,是半坡先民烧制陶器的公共窑场,现在仍保存一横穴窑,由火膛和窑室两部分构成,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陶窑遗址之一。

  围沟的北部,是成人墓葬区,墓葬都有一定方向,死者头部一般向西。从葬式上看,主要为仰卧直肢一次葬,也有二次葬、俯身葬、屈肢葬、割体葬。

  半坡人以单人葬为主,也有个别同性2人或4人合葬。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的婚姻双方为不同氏族的成员,他们之间仅有婚姻联系而无经济联系。双方的生产、消费乃至死后埋葬都在各自氏族,所以这个时期的墓地,只有兄弟姐妹同性合葬,没有成年人异性合葬。至于儿童、婴儿,死后不葬入氏族公共墓地,他们被装入“瓮棺”,安放在氏族成员的住房边,仿佛是孩子永远偎依在母亲的身边。绝大多数作为瓮棺盖子的陶盆或陶钵底部中间有一个人工凿制或敲击而成的小孔,可能是供灵魂出入用的通道。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环境艰苦,半坡婴孩死亡率很高,成人寿命也不长。

  半坡人生活的时代,由于妇女在原始农业、制陶、采集等生产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更由于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缘关系只能以母亲来计,因而妇女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作为这一地位的反映之一,厚葬女性的习俗在当时十分盛行。半坡遗址中发现一个年仅三四岁的小女孩的墓葬,其中不仅有木质葬具,而且有陶器、石球、玉石耳坠和60多颗骨珠作为随葬品。

  大围沟内是半坡先民们的居住区,共发现了46座房屋遗迹。这些房屋从建筑结构上分为半地下室和地面木架建筑两类。从形状上分为圆形和方形。房屋的门都向南,屋中间有一个烧火坑。房屋的主要建筑材料是草泥和木料。早期的半坡人不会筑墙,住在以坑壁为墙的地下室房屋内,阴暗而且潮湿。晚期的房屋结构匀称,地面铺设有木板,这是半坡先民在长期建村造屋实践中总结经验的结果。半坡出土的“人”字形两面坡屋顶,开我国民族建筑屋顶形式的先河。居住区中央有一面积为160平方米的大型房屋,是半坡人聚会的地方。遗址中房屋建筑密集而且多层叠压,说明半坡人在这里定居时间很长。地窖灶坑等都分布在房子外面,说明他们供氏族成员集体使用。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露天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等遗迹遗物,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氏族制度的痕迹,表明了半坡先民过着没有阶级、没有剥削、集体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的社会生活。半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