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县城:北魏曾在今杨家塬村西建政和县城(后改名延陵、延福),极目可望南北方向的烽火台,宋太宗后废治。吴堡旧城,位于宋家川北2.5公里处,先为堡寨,金始建城,城筑于石山之巅,东临黄河,西、南深沟溪水绕过,西1.5公里有寨西山,南门外有演武场,北为低墕,设较场,5公里处有火烧山,为县之屏障。城开5门,南2东、西、北各1。城墙内外俱砌石块,中实以土。酷似佳县城,易守难攻,故有“铜吴堡、铁葭州”之谓。明嘉靖十五年(1536)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为了抵御鞑靼族俺答秋的入侵,防御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历任知县曾六次重修或补修县城。清代又补修一次。城内无水源,需往返数里到城外山沟驮取,若断其水源,可不攻自破。 寨:北汉、北宋于寨西山设吴堡寨,黄河边设水寨,后毁于战乱。金天会八年(1130),寨主折彦若在水寨下侧山巅重修石寨,被毁水寨“无力以坚新”。查吴堡境内,沿黄河畔尚有胡崖寨(红龙城)、误儿寨、虎头寨、硃砂寨等遗址。最高山峰有高塬寨。还有下山寨、杨家寨、尚家寨、弓家山寨、寺沟寨、穆家寨、仁和寨、霍家沟寨、李家寨等古寨。清同治初年和中华民国初年,全县大一些的村庄都曾修筑土寨,土地革命前后,均被拆除。 碉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军井岳秀86师、高桂滋84师对陕北苏区实行第二次军事围剿时,在本县修筑碉堡160多座。二十五年(1936),国民党中央军、晋军、陕北军对葭、吴、绥、米、清苏区实行第四次军事围剿时,在本县境内修筑碉堡754座。民国二十七年(1938)3月下旬,中共吴堡县委发动群众用两天一夜时间,全部拆除。 地堡、盖沟、堑壕、交通壕:八路军驻防吴堡时,以宋家川为中心,上至柳壕沟、李家沟、丁家弯、岔上,下至康家塌沿线修筑抗日河防工事,其中县城脚下至宋家川的盖沟(土、木、石结构)在河防保卫战中发挥作用最大。抗日战争胜利后废弃。 焚堠(烽火台):本境有南北走向的3道烽火台,10公里一座,直通北区。不知建于何时。红军曾利用此传递战讯。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