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吴堡县地处秦晋要冲,黄河从县境东、南环流而过,沿岸多系石山、峭壁。“盖因其居秦晋之间,带河山之固,隶葭州(今佳县),则为陕之重镇,归汾晋,又为晋之岩城”,故历来为兵家所必争。本境设县治,始于战争接连不断的南北朝时期。唐武德六年(623),曾根据战争发展需要,在县境内权设3州7县,达5年之久。五代十国时期,首建吴堡寨。北宋时,为全国二十七寨之一。宋元祐二年(1087),宋与西夏媾和,以“米脂、葭芦给赐夏人,独吴堡靳而不予,仍划定界址,开立壕堠”,设兵守卫。即如此,亦为西夏、金先后攻占。金正大三年(1226),吴堡寨升县,元废而重置,并一度升州,亦因其地处险要。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防吴堡,沿河扼要而守,使日本侵华军不能越雷池一步。黄河虽系天险,然滚滚河水亦偶有冰封之时,明崇祯十七年(1628),李自成欲率农民起义军由吴堡渡河入晋,被漂满冰凌的黄河挡住,着急无奈之际,恰巧黄河冰封,于是全军安然渡河,或谓“天意”。清末和民国年间,黄河亦先后冰封3次。 县境之内,土石山丘众多,大小支毛沟纵横交错,并有不少水渠暗洞,极宜进行游击战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