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镇巴县农事生产习俗(1)

2012-5-20 20:54:0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一、栽秧酒
    矮山水田地区视插秧为一年最重要的农事活动。俗话说“栽秧的酒,打谷子的饭”,插秧时邻里相帮,轮流栽插,各家割肉打酒作醪糟,款待帮工。工间以泉水冲调醪糟解渴。
    二、秧田赛艺
    栽秧时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一名能手居前,一名强手断后,你追我赶。后者超前,戏称“现虹”,又称“关圈”、“割匣匣”或“要烟吃”。干劲十足,喜笑满田。更有能手仅凭眼力、手势从田中栽四行出头,竖看笔直一线,横看排排成行,俗称“打压”、还有连越数田皆笔直不曲,俗称“翻压”。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实行集体生产,上述招待习俗消止,而质量讲究犹存。80年代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古风复兴。
    三、打锣鼓草
    旧时广种薄收,锄草工作量大,故清代及民国初期时兴打锣鼓草,即薅包谷草时若干人执锄,两名能敲善唱者各执一鼓一锣居于两端,边敲边唱,或唱山歌,或即兴编唱,强调质量,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如:“哎……叫一(的)声罗,掌赛人,你把阵势要看清,强中更有强中手,你不攒劲要丢人”。“哎……薅草(的)莫薅吊颈草,露水一扯就活了。你哄庄稼草里坐,庄稼叫你肚皮饿”。锣鼓紧合曲拍,你追我赶,既快又好。解放初,纳溪区少数村尚存此俗,后逐步消失。
    四、守耗
    本县高山地带,昔日野兽多,每当种子下地和庄稼结实至收获前,野猪、刺猪、拱猪、田鼠、狗熊等,夜间乃至白昼下地偷食。为避野兽损耗,农民于地边搭草棚(俗称耗棚)看守,称守耗。每至天黑,各个耗棚烧起柴火,敲击梆梆声,“唆嚎声”(守耗人发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彻夜不断。青壮男人则带着火枪、长矛,隐藏于野兽出没处,待至射击、戳杀。仁和乡一带有猕猴,常于白天成群下地糟踏庄稼,必由年轻力壮者看守,如由小孩或老妪看守,猴群不但不怕,反而一边以各种怪相,怪动作嘲弄,一边大肆抢食。50年代中,曾由政府组织猎手开展过几度打猎保秋、围剿野兽活动。后因大量毁林开荒,野兽失去掩蔽,今除少数高山外,已不须守耗。
    五、围猎
    
昔日,不少人以安索套、狼夹(专制齿形铁夹)、垫洋炮(一种粗而短的火枪,隐置兽道,开启扳机,扳机上拴一数尺长索,野兽触索动机,炮响兽毙)、放炸药(将纯硝制成烈性炸药,包以瓷渣,外涂漆油、羊油等,放置野道,兽嗅其香味咬食或踏踩即炸)、投毒等方法行猎。常见的则是冬春数人围猎,俗称“撵山”、“打枪”,由一名善跑者背枪带着猎犬吼惊野兽撵向“交口”,数名善射者持枪分别隐候于野兽可能经过的要隘,俗称“坐交”,兽至“交口”,大多击毙。巴山林有狗熊,皮厚难以一枪击毙,故熊上交口,射手必先以响声惊动,熊闻声,直立看视,射手便迅速瞄准其胸部射击。猎获小兽,围猎人共同聚餐,猎获大兽,平均分肉,俗谓“沿山打猎,见者有份”,但兽头和子眼肉(枪子眼)必归倒山者(击毙野兽者),兽腿属撵山者。
    六、尝新
    昔讲迷信称“食”是皇天后土所赐,故每当新粮收获,特别是主粮包谷、水稻收后,吃第一顿谓“尝新”,除向神龛供饭,还在院坝设案,焚香供饭,祭拜天地,以感天恩,并祈来年丰收。民间传说上古时洪水滔天,毁全部庄稼,幸亏狗善泅,尾巴高翘,带上岸一谷穗,才得保留其种,故又将敬过天地的饭喂狗。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