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子洲县住宅习俗

2012-5-19 12:18:2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本县群众多居住窑洞,根据建筑材料分为土窑洞、接口子窑洞、砖窑洞、石窑洞。
    土窑洞 群众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保留古代穴居的习俗。土窑的地基多选用胶土山,先剖开崖面,然后开一个竖的长方形口子,挖进去一两米以后,便朝四面扩展,修成一个鸡蛋形的洞,用宽镢刮光窑面,抹上粘泥,有时用柳椽支撑,再按上门窗,便可居住。土窑洞一般宽三米多,深七八米,有深达二十多米的。
    石窑 用石头砌成拱洞,面子颇讲究,多用细錾凿面,白灰勾缝,砖安檐头,独具一格。
    砖窑 全用砖砌,颇为美观。
    接口子窑洞 在土窑外接一圈砖石拱洞,一般接一二米,也有接三五米的。 窑洞冬暖夏凉,坚固耐用,容易修建,但光线较暗。
    群众修窑 先请阴阳看地势、定方位,择日修建。一院修三孔或五孔。窑腿上多有小窑,敬祀天地神祗。窑洞或用石板或用花砖垒砌窑檐。个别富裕人家用木料、石料接成檐头,窑前形成走廊。
    修窑 有互相帮工的习俗,修窑、住窑有合龙口、暖窑的习俗。
    合龙口 在窑洞功亏一篑时举行。合龙口仪式多在中窑举行,预先在此窑面上留个小缺口,即为“龙口”。请风水先生选定吉日良辰,届时,鸣炮三声,鼓乐喧天,一石匠师傅手端一个盛有五谷(糜、麻、谷、麦、豆)和碎馍碎糕片的碗,一边向四方撒,一边唱歌。掌线大师傅肩搭一块红布,在龙口里放进五谷、碎馍、碎糕、小肉块、五色丝线、五色布条、五色石子、精药名香、书本笔墨等,迅速把砖石砌上,抹上石灰,同时在龙口处悬挂一古旧书和两根红筷子。合龙口时窑腿上贴红对联,也有搭红布、红头绳的,驱邪求祥。
    暖窑 主人乔迁居住新窑,邻居赶来祝贺,称暖窑。暖窑多在晚上举行,一家住新窑,全村皆贺,邻居们或提酒,或拿肉,或拿画(空手是不该去的),纷纷赶到。主人笑脸相迎,美酒招待,谈笑风生,有时唱酒曲助兴。酒暖人心,人暖家庭,欢歌笑语,夜阑方散。 本县窑洞的门窗多是柳、杨、榆、椿等木制作的。窗棂或曲或直,或长或短,或横或竖,或斜或正,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工艺颇讲究。门多为双扇实心门。窑洞或一进三开,或分前后窑,窑内都砌火炕,炕有前后之分。前炕也叫门口炕,后炕又叫掌炕。南川群众多住前炕,门也偏开;西川群众多住后炕,门朝正中开。锅灶和火炕相连,炕内有三道火洞。炕上铺席子和毡,铺毯的不多。窑内陈设过去仅有几只酸菜缸、几个面囤、一两个箱柜而已,近年添制沙发、大立柜、座钟、收录机、电视机的日渐增多。
    本县群众修筑大门一般不和家门在一直线上,据说这样才家门和顺,百事遂心,如果修在一直线上,必有隐壁墙或泰山石敢当以避邪。大门门楼颇讲究,雕花刻草,也有雕刻楹联的。
    旧时,群众生活艰辛多住土窑洞。全国解放后,修建砖石窑洞的渐多,1980年以后,修窑成风,村村砖、石窑洞成倍增加。本县1972年县城有了第一幢楼房,以后陆续增加,多为三层楼,最高者也不过五层,也有在窑洞上面再修薄壳窑洞的。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