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神木县服饰习俗

2012-5-19 10:05:1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衣着 建国前多以粗布手工缝制。袄有大襟,缀以桃结纽扣;鞋为圆口实纳布底,间有两眉(俗称“中鼻眉眉鞋”)。多数人爱穿贴身布褂(叫“裹腰腰”);青壮年喜扎白色头巾(俗称“羊肚子手巾”)。冬天,南部人民以毛毡制帽,北部地区用羔皮(亦有用狐皮、兔皮)遮耳;且多有穿皮袄皮裤者。即使富有之家,也以穿市布、贡呢为荣,视黑缎小帽为珍品。至于丝绸袍褂、戴礼帽者极为少数。一般妇女稍奢于男,不过也只是布衣镶边构成图案,以青,蓝色为艳。
    建国后,服装变化急剧。士农工商,皆穿机缝中山制服。50年代初,男人以“海冒蓝一身,皮衣鞋一登”为最好;女人以“偏襟制服宽裤腿,发蓝皮底(猪皮底)带带鞋,俄国花布做衬衣,一顶兵帽(即解放帽)头上戴”为时兴(以上引文系当时民谣)。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男女以仿军服衣裤为新款式,视咔叽、花达呢、平绒、灯蕊绒为理想衣料。唯一区别就是女扎花头巾,男戴解放帽,此时布鞋布袜渐被胶鞋、塑料底鞋、皮鞋和线袜、尼纶袜取代。少数干部始穿毛呢制服。“文化大革命”中草绿色仿制军装风靡一时,成为“革命造反派”的标准服饰。从70年代末起,化纤成衣在城乡普及,青年更是争奇斗艳,穿西装、港服、牛仔服、喇叭裤的增多,系短裙、连衣裙者出现。各色领带、纱巾、呢大衣、滑雪衫、高跟鞋、变色眼镜等,皆成为广大男女青年竞相购买的抢手货。
    发型 清朝男子12岁以上留长辫、珠线相连,形同猪尾。女孩6~7岁开始蓄发(称留头女子),婚时束之脑后,酷似帚把,称做“把把头”。民国初,通令男人剪辫,于是老年人或将辫子盘于头顶,或剪成短发披于脑后(农村遗老至今亦然),青壮年一般均剃光头;妇女发型改梳脑后束成扁髻,上罩丝岗、形是圆饼,俗称“圆头”,30年代,南部苏区提倡妇女剪发放足,青年妇女留剪发头,俗称“二帽子”或“短帽盖”,建国后,男女发型变化不定。50年代,男子,老年大背头,青少年偏分头;女人,中、老年“卡子头”,姑娘、媳妇长辫子。60年代,男青年流行寸发圆型运动头,姑娘喜欢高吊辫短刷刷,媳妇通兴梳洗方便的青年式。70年代后,男青年喜欢港式长发,女青年则时兴高束式、披肩式、短发式以及电烫、冷烫流行卷发式等,千姿百态,显示出年轻一代的青春剑豪。
    此外,县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喜剃光头。即使严冬也只戴耳套,尽管头皮冻得青亮,却不戴帽子,说如此能够“泄火”。
    首饰 本县历来寒苦,男女首饰不甚考究。建国前,男人只有官、商、文士及富有者才挂银质牙钎,戴蚂蚱腿眼镜;女人则按经济状况分别有银质、铜质的纽扣、发钗、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等简单首饰。建国后,旧式装饰渐被淘汰。初期,女人发辫以扎彩绸蝴蝶结为佳。60年代初,各式发卡取代彩绸,手表被视为珍品。“文化大革命”中,不论男女老幼,都把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或“为人民服务”横牌当作革命的标志。70年代后,手表在人们生活中已经普及,太阳镜、化妆品及高级项链等也在青年人中时兴。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