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佳县居民生活(1)

2012-5-19 10:33:2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第一节 农村居民生活
    宋代以来,境内农民一直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由于统治集团不关心农民疾苦,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贫困境地。民国22年(1933)《葭县县志·风俗志》载:境内“气候严寒,居房室者甚少,城乡之民砌石为窑,亦有穿土作穴,盖犹古陶复陶穴(陶,音yáo,通窑。语出《诗·大雅·绵》。郑玄《东汉经学家》笺:‘复者,复天土上,凿地曰早穴,皆如陶然’)之遗制也。”“农业勤苦,地多硗瘠,所收亩三斗辄称丰年。”“食以小米为常品,宴客八簋即称盛馔。衣多疏布,士夫之家鲜穿文”。若遇天灾人祸,农民便卖儿鬻女,流离失所,坠入苦难的深渊。嘉庆十四年(1809)《葭州志·灾祥志》载,明“崇祯十二年大饥,人相食。”民国22年(1933)《葭县县志·艺文志》所录明代州人柴希高《与郝郡守书》更详细地记录了“因屡遭荒歉”,甲户逃亡,甲长父子因“粮役轮纳包赔”,被官府仗笞冤死于狱,甲长妻携女“插标售鬻”的惨状,使当代人可管窥封建时代苛政猛于虎的现实。此外,民国22年(1933)《葭县县志·纪事志》还收录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四日发赈葭民银4700两及二十九年(1903)豁免葭民欠粮294石1斗6升1勺;1912年赈恤雹灾银洋300元及1915年又免田赋附加洋二成等豁免情况,但这些豁免无异于杯水车薪。嘉庆十四年(1809)《葭县州志·灾祥志》载:“嘉庆十八年桃李重花,大饥”;“二十九年二十日夜地震,秋田鼠食尽,大饥”;“道光十一年六月五日禾尽被雹伤,大饥”。民国22年(1933)《葭县县志·祥异志》载:“光绪二十八年夏秋之交,疫病流行,暴死者众,到处修醮禳瘟”;“民国十七年后,灾患连年不息。十七八年奇旱之外,有匪灾、风灾、霜灾、雹灾、鼠灾、鼠疫相继发现于各地,人民死亡流离者甚多”(《新陕西月刊》民国21年第1期),境内地瘠民贫,灾情更重。到20世纪30年代,佳县绝大多数农民仍靠给地主、富农扛长工度日,家家终年吃糠咽菜,难见白面、腥荤;买得数尺土布,以草灰煮染,冬季做棉衣,春季挖掉棉絮当夹衣,夏季拆开又作单衣,一件衣服弟兄姊妹轮流穿,数年之后成了鹑衣百结的“纳袄”。住的几乎都是土窑破院,一家几代人同居一窑,家徒四壁,炕无毡褥,全家人共溜席笆,合盖破被。

    1938年12月,葭州归陕甘宁边区管辖,开始实行土地改革,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住宅,生产积极性高,生活有了实质性改善。钱钱饭(用黄豆碾成的薄片加小米熬成粥)、炒面(杂粮、米糠炒熟磨成面,吃时用饭汤和成团)、高粱粥、小米捞饭(小米干饭)、瓜菜饭成了多数农民的主要食物,每年可添制一套衣服,室内陈设有小门箱、石砌粮仓等,炕上铺毡叠被,一般农户饲养猪羊,富裕户还养大家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大量发放生产贷款支持发展生产,农民生活逐步改观,多数农家有储备粮,米面食品增加,不少农民修新窑、置家具、添新衣。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由于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治运动和1959~1961年、1964~1965年、1968年、1972年4次特大旱灾的影响,农民生活大幅下降,每人每天吃不到1斤原粮,人均一年达不到1.5斤食油。许多农民靠吃救济度日。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