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游,游三秦,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首页 | 意见反馈 | 资源搜索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名人录 | 三秦团购
今天是: 西安 | 宝鸡 | 咸阳 | 铜川 | 渭南 | 延安 | 榆林 | 汉中 | 安康 | 商洛 | 杨凌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摘录)(1)
2011-8-19 17:46:21  来源:三秦游网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
    栎阳故城是秦汉时代的重要城市。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当政。献公二年,从雍都迁都栎阳。公元前383~350年,献公和孝公曾对栎阳经营三十四年,开始了秦国的社会变革,夺取了河西之地。自秦徙都咸阳至秦亡一百五十多年间,栎阳作为秦都咸阳的主要门户,既是交通要冲、军事重镇,又是商贾云集的经济中心之一。秦末楚汉相争之际,项羽三分关中,栎阳曾作为塞王司马欣之都城。
    汉王二年,刘邦率军进占关中,司马欣、董翳相继投降,让“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刘邦又以栎阳为都城。”汉军整顿队伍,向东挺进,完成了统一全国大业,而后“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徙长安”。汉高祖由栎阳徙长安后,汉太上皇留居栎阳。高帝十年“太上皇崩,葬其北原”,“析栎阳置万年,理栎阳城中,故栎阳城亦名万年城”。
    东汉建武二年,封景丹为栎阳侯,废栎阳县入万年县。秦汉栎阳故城逐渐废弃。
    北魏,析万年置广阳县,广阳县故城在临潼县武屯镇(旧称广阳镇,今名广阳大队)。万年县城另徙新地,即唐栎阳(亦今栎阳镇),在秦汉栎阳故城西南二十五里。
    鉴于秦汉栎阳城的历史地位,在陕西省管会1964年6月对栎阳城址的初步勘探基础上,我队于1980年4月~1981年12月,对秦汉栎阳城遗址进行了四个季度的勘探和试掘。
    栎阳故城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武屯公社管庄和御宝屯一带,地处陕西关中的渭北灌区,石川河流经故城北部和东部,城址附近地面平坦,河渠纵横(图一)。地表之上已无遗迹可寻,遗物也不多,文化遗迹、遗物一般在地表以下1.5~2米。近年来,城址所在地区地下水位上升,一般地表以下1~1.5米即为泥状,因此给勘探和发掘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但是,为尽量弄清域址的重要遗迹时代和文化内含,我们在勘探的基础上,又选择其中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进行了部分试掘。
    通过勘探和试拙,了解到城址的分布范围,南、西二城墙和三处门址,秦汉道路十三条,秦汉建筑遗址,一般居址和手工作坊遗址十五处。发掘了南门遗址。对城墙、道路和部分遗址进行了重点试掘,基本弄清故城西北、东南和东北墓区的分布范围和时代(图二)。另外,我们还勘探了西北墓区的汉太上皇陵和昭灵皇后墓,在东南墓区发掘了由战国晚期至东汉的部分秦汉墓葬。
    (一)城址
    城墙
    经勘探,发现南墙和西墙,东、北二墙未探出。
    南墙 方向89°。已探出部分东起七斗渠东19米,西经新斗渠、关庄南,至六斗渠西194米(图二)。残长1640、宽6米,墙距地表西深东浅,西部1.5~2米、东部1~1.5米、残存高0.4~0.6米。墙夯筑,夯层不清,质地松软。墙基筑于扰土之上,扰土下为生土。
    西墙 方向339°。已探出部分南起关庄西450米的东西向排水渠北,北经小屯村东,至义和村东(图二)。残长1420米,墙南宽北窄,宽者16、窄者8米,墙距地表南浅北深,浅者1~1.5、深者2~2.4米。墙夯筑、筑法及结构同南墙。
    已探出南、西二城墙延长线相交处至探出的南、西二城墙西端分别为50和200米。
    城门
    勘探出三个城门址(南门一、西门二)并发掘了南门址。
    南门址 位于关庄东南380米,关玉路南230米,新斗渠82米。南门方向344°四号路通至南门路土东与南城墙间13.5米宽均为3.5米宽均为沙土、细沙和小砾石堆积,门址东边可能被水毁(图四,图版玖,2)。
    西门址 勘探出西门址二个,编为城西南、东南和东北三城角未探出。Ⅲ号。
    Ⅰ号西门址,位于关庄西450米,排水渠北29米(图二)。有一个门道,东西长13、南北宽6.7米。门道路土距地表深0.8~1米,路土厚0.2~0.3。门道以西8米没有探出路土,以东2米路土变为12.7米。门道附近砖瓦残块和红烧土块堆积较多。
    Ⅱ号西门址,位于小屯村东,六斗渠西,1号西门址北680米(图二)。一个门道,东西长11、南北宽7.3米。门道路土距地表深1.7、厚0.3米。门道以西路土质量较差,以东300米内路土大多破坏,仅有断续保存。门址堆积情况同1号西门址。Ⅱ号西门址外砖瓦堆积甚多,似有居址。
    道路
    勘探出道路十三条,其中东西路六条、南北路七条,编为一至十三路。
    勘探结果表明,一、二、三号三条路为东西横贯全城的干路,四、五、六、七、九号五条路为城内主要南北大街。一、二、三、四、七、九号六条路的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基本相同,勘探中发现这六条路的路土和其上文化层中有汉代粗绳纹瓦片、五铢钱,也有战国晚期和秦代流行的细绳纹瓦片、涡卷纹瓦当残块、半两钱等,因此,这些路的时代应为秦汉时期,其余七条路的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基本相同,路土及其上文化层中有汉代粗绳纹瓦片、云纹瓦当残块、五铢和王莽钱币等,因此,这些路的时代应为汉代。
    遗物
    遗物以质料分,有陶、石、铜、铁器等,其中以陶器数量和种类最多。遗物时代大多为秦西汉中期以前(凡采集品,编号前加“0”)。
    陶器
    分为砖、瓦、水管、容器和器具等五种,其中以砖、瓦种类和数量最多。一般为泥质灰陶,仅有券形砖、釜和鬲为夹砂灰陶(个别釜为夹砂红陶)。
    (1)砖 种类较多,有些为过去所少见。砖的质地坚硬,火候较高,呈灰或青灰色。以手制为主,纹饰模印。主要种类有铺地砖、长方砖、空心砖、不同形状的花纹砖、券砖、沟槽纹砖、角砖、镶边砖等。
    (2)瓦 陶土未经淘洗,火候较高,陶质坚硬,呈青灰色或灰色。可分为板瓦、筒瓦和瓦当。
    (3)水管 均为圆筒形,分四式。
    (4)容器 盂、罐、缸、甑、釜、鬲、鼎和器盖等。
    (5)陶器具
    支垫器 一件(V1T1:20)。底近圆形,径11.5~10.5厘米。器上部为一倾斜面,一边高6、另一边高1厘米。面呈椭圆形凹面,径10~9厘米。似为陶窑中的支垫。
    馒头形器 一件(V1T2:8)。通体饰细绳纹。底径10、高7厘米。
    覆斗形器 一件(V1T1:22)。器上部残,质地坚硬,夹细砂,底近方形,向上逐渐缩小。边长9×8.5、残高6.5厘米。
    陶饼 一件(X11:01)。圆饼状,中厚边薄。直径7、厚2.5厘米。通体饰鱼子纹地,中有三角纹和“延年益寿”四字。与西安半坡战国墓(M2:2)中的陶饼相近,比秦都咸阳遗址出土的秦陶饼略小。
    (6)陶文 发现有陶文戳印的陶器和砖共四件。其中罐二件,器底和砖各一件。陶文有“栎市”三、“敬”一。前者阴文,后者阳文。有“栎市”两件陶罐(CY:04、05),陶文戳印于外壁近底部。砖为八号遗址出土的11B花纹砖,在砖侧上部戳印有“栎市”。
    石器 仅见石夯头,分二式
    Ⅰ式:细砂岩。V111:012,高21.5、夯头上部径13厘米,中间有径7、深7厘米的圆柱形窝,夯头下部径10厘米(图八,10;图版拾肆,1)。
    Ⅱ式:粗砂岩。V11:012,高17.5、夯头上部径13厘米,中间有径4.6、深12厘米的圆柱形窝,夯头下部径10厘米(图八,9)。
    铜器
    (1)钱币 出土有六种。
    半两钱出土数量不多,钱径分别为3.4、2.6、2.4厘米,还有榆英半两(图一○,6—8)。
    五铢钱 钱径2.5—2.6、厚0.15厘米(图一○,4)。
    剪轮五铢 形制小,字迹不清(图一○,1、2)
    大泉五十 字迹清晰,钱径2.8、厚0.3厘米(图一○,5)。
    大布黄千 通长5.5、足枝长1.6、首宽1.4、肩宽2、郭厚0.2厘米。钱的足枝正面有“大布黄千”四字(图一○,9)。
    小泉 直径1.5厘米,穿之正面有郭,背面无郭,钱正面有“小泉直一”四字(图一○,3)。×
    (2)镞 一枚(V11T3:1)。三棱形,镞身圆脊三翼,翼面窄薄,向前聚成镞末,向后延长构成后锋,高出镞关,脊在镞身形成三凹槽,关的断面为圆形。铁铤,前端为圆形。镞长3.9厘米(图一一,1)。
    铁器
    锸 一件(V11:013)。长方形。宽7.2、高5、銎口长6.5厘米。
    铲 一件(南门T5:5)。銎口长方形。长6、宽3厘米。
    (二)墓区
    栎阳城遗址的墓葬大多分布城址附近,城东南为战国至东汉的墓葬区,东北为秦汉大型墓葬区,西北墓区为汉太皇和昭灵皇后陵墓(图一)。
    东南墓区
    位于城址东南1500米的武屯公社沟王、王南和金指王村(图二)。墓葬分布密集,从王南村砖瓦窑西边,在1200平方米内,探出战国秦汉墓葬五十座。该墓区大多为小型墓,时代上迄战国晚期,下至东汉。
    上述八座墓,M4和M8均为单室砖券墓,墓内出土大泉五十钱币、四乳四螭铜镜、肩有浅浮雕动物纹的陶罐、三熊足陶仓等随葬品。两墓时代应为西汉晚期——东汉初期。M7为竖穴墓,人骨架屈肢特甚,出土随葬品基本组合为鼎、壶釜、壶,器形与关中地区战国时代应为战国晚期和秦代。
    东北和西北墓区
    《水经注·渭水》载:“白渠东迳栎阳故城北……,又东迳秦孝公陵北,又东南迳居陵城北,莲芍城南”。白渠在秦汉栎阳城北,今康桥和关山镇以南,莲芍故城在今渭南县下邦镇附近。这就是说,秦孝公陵应在今康桥和关山镇以东,渭南下邽镇以西。但是,目前这一带还未发现秦孝公陵墓。
    位于栎阳故城东北4~6公里,临潼县康桥、关山公社的康村、代村、冉家村和关山镇等地有许多汉代大墓,附近经常出土汉代云纹瓦当、几何纹铺地砖、绳纹板瓦、筒瓦及卵石散水遗迹,汉代铜器、陶器和五铢钱等。《汉书·外戚传》和《水经注·渭水》记载,汉薄后母灵文夫人,薄昭等均葬于栎阳北原。这一带可能为汉代栎阳城贵族墓区之一。
    栎阳故城西北为汉太上皇陵墓区。《汉书·高帝纪》载:高帝十年秋七月,葬太上皇万年,颜师古注:“高祖初居栎阳,故太上皇因在栎阳,十年太上皇崩,葬其北原”。即今富平县吕村公社姚村。陵前现有清毕沅书立的汉太上皇陵碑。我们对汉太上皇陵墓区进行了初步勘探。
    1、太上皇陵
    封土呈覆斗形,底方形,边长68、高17米,陵顶正中塌陷深2.5~3米。封土夯筑,夯层厚1~10厘米(图版玖,1)。
    陵墓有四条墓道,分别位于陵墓四边正中。墓道底为斜坡状,内填五花土,夯筑,夯层厚11~13厘米。夯窝为球面状,径11厘米。东墓道,长82、东西端各宽10、35米,坡度14.5°。墓道地表以上堆有东西向条状封土,西高东低,高差4米,西与陵墓封土相连,东与地表平。西墓道,,长31、西、东端各宽6、14米,坡度16°。南墓道,长34、南、北端各7.5、15米,坡宽12.5°。北墓道,长31、北、南端各宽7.5、14.5米,坡度16.5°。
    陪葬坑,已探出二个,编号K1和K2。
    K1位于东墓道东南25米,南北10、东西7、深14.9米。耕土下即夯筑五花土,夯土厚13.8米。其下为木炭、褐色朽木、红色漆皮等,厚0.9米。K2位于东墓道东北12米,南北8、东西4、深7.1米。耕土下即夯筑五花土,夯土厚6.3米。坑内未发现其它遗迹和遗物(图一四)。
    2、昭灵皇后墓
    东南距太上皇陵120米。封土保存较差,现存东西22、南北26、高8米,未经夯打。
    封土下为墓室。由地表向下1.5米深为羼有料礓石五花土填土,再下为夯筑五花土,质地坚硬,至地表以下9米深仍为夯土,由于十分坚硬,未能向下继续钻探。墓室东西26、南北27米。
    墓道一条,在墓北正中,长41、北、南端各宽6.20米。坡度22.5°。墓道内填五花土,建筑。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最新资讯
· 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摘录)
· 陕西临潼康桥义和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记
· 汉刘邦、萧何在阎良的活动资料
· 商鞅在阎良的变法活动资料
· 秦献公、秦孝公在阎良的活动资料
· 阎良区歇后语
· 阎良区地方方言谚语
· 阎良区方言词汇
· 阎良区方言方音
· 阎良区社会杂识
· 阎良区留长发旧俗
· 阎良区妇女缠足习俗
图片热点
阎良区古栎阳城遗址
阎良区古栎阳城遗址
阎良栎阳古城
阎良栎阳古城
阎良汉太上皇陵
阎良汉太上皇陵
阎良古栎阳桥
阎良古栎阳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
带宽支持:古城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