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旬邑县人民生活的衣、食、住、用
2011-11-9 0:39:4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一、粮食
    建国初期,国家对粮食、食油、布匹等人民生活必需品实行统购统销,对城镇居民实行按计划定量供应,基本上保证了人民的正常生活。1958~1960年,由于工作失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食品奇缺,物价飞涨。群众生活实行低标准,农村每人每月口粮按10公斤左右进行生活安排。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口粮逐渐增加。1978年人均口粮150公斤,1984年280公斤,城乡人民吃饭问题得到解决,其中城镇居民和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已经由粗茶淡饭转向讲究营养、风味、卫生、方便。据1985~1988年统计资料均值算,本县人均年消费粮食240公斤,蔬菜25公斤,动植物油1公斤,食糖0.5公斤,猪肉1.5公斤,禽蛋0.5公斤,酒1公斤,生活基本达到饱温水平,但仍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同期平均水平。
    二、衣著
    50年代,本县农村人穿衣仍以土布为主,穿平布者甚少。土布多为自织,或在染坊上色,或以靛草在潦池沤染,色泽主要为兰、黑、灰3种。60年代普及平布,服式则随行业、身份、年龄和文化的不同而演变,但衣服颜色和款式比较单一,款式新颖,花色鲜艳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倡导解放思想,改善和美化生活,绝大多数群众实际收入增加,衣著向高档化发展。据统计,1985~1990年,人均年消费各种布料约3米。
    三、宅居
    建国前,人民住房贫富悬殊,富户深宅大院,贫穷者几代人仅以窑洞或简陋的房屋居之。
    50年代初,多数农民翻修旧居,兴建新房,居住条件有所改善,1958年搞“大跃进”,刮“共产风”,不少农民的房屋被拆毁,拆的多建的少。“文革”中,在“先治坡,后治窝”的限制下,许多农户想盖房而盖不成,这一时期人口聚增,农户住房质量、面积都有所下降。1979年以后,农村经济发展,群众建房讲究质量、美观,追求速度,甚至成为攀比的一个重要目标。1985年,本县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1990年达15平方米。
    四、用具
    本县人民勤于养家致业,大小家舍都有不少生活用具。富裕殷实人家讲究排场阔气,一般农户讲究结实耐用。1980年以后,高档耐用品进入农家,由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的普及转向电视机、摩托车、洗衣机等。据县农村经济调查队在城关镇安仁村、土桥镇北沟村、张洪镇府池村、湫坡头乡坪坊村、太村镇安家村、张家村等6个村抽样调查,1990年全县每百户农民家庭有电视机22台,自行车108辆,手表169只,收音机88台,大件家具150件。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