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旬邑县劳动生产民俗(1)
2011-11-9 0:36:46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一、生产
    耕种时,农家借种子不加利,借牲畜农具不取酬。对贫弱缺劳户,则帮种帮收。平时两户或三户合伙作务庄稼,称“搭庄稼”。夏收时,地多劳少户出钱管饭,请人收割,称“叫麦客”。麦子打碾最后一遍时,村邻结伙帮忙,俗称“垛麦秸”,主家备酒席款待,以庆丰收。旧时妇女一般不下地干活,但收获时节例外,俗谚云:“麦黄糜黄,绣姑娘下床”。
    农民疼爱牲口,逢年过节人改善生活,也给牲口吃馍。犁地时,饭送到地头,先舀出些汤,掰点馍撒在地上“敬土神”,方吃饭。新开羊圈、牲口圈,先要烧“钱马”,安敬神灵。
    如遇干旱不雨,农民则要设坛焚香,祷告神灵,或结队向龙王祈雨。祈雨的前奏是洗碾子,洗碾子者多为老太婆、姑娘媳妇。连洗七天,不见天神显灵,男人们则头戴柳圈,身背香表,敲锣打鼓,扬幡朝山,跪求降雨。建国后此俗逐渐废止。
    
    
    久雨不晴,用草扎或纸剪一手拿扫帚妇人形,挂在杆上,谓之“扫天婆”,意在扫除乌云见太阳。
    旧时,以手工劳动并带有工艺性质的从业者,如石匠、木匠、铁匠、泥水匠、坐商等,各行业信奉自己的祖师爷,木匠供鲁班,商贾供财神,铁匠、银匠供太上老君,药店、医生供药王,剃头理发供罗祖等等。以上习俗建国后渐除,但拜师、谢师之俗仍然流行。
    二、交易
    交易提倡买卖公平,货真价实,童叟无期,行善乐施,以求生意兴隆。一般在所卖的货物之上插草标,以招买主。市场交易中,经纪人在买卖双方当面议价时,习惯在袖筒捏手指讲价钱,名日“捏码子”,从中撮合。
    本县人忌讳将身子有斑点的猪和牲口买回家,买牲口者必自备笼头、缰绳,卖主要将原笼头、缰绳带回,以保槽头兴旺。过去狗不能上市买卖,只能送人。
    建国前,粜粮用升、斗,卖青菜数“把”,卖瓜果以“个”、“牙”计算,卖柴看“捆”大小。许多商品用眼估手掂,从不用秤。建国后交易中普遍用秤。 三、运输 旧时运输全靠人担畜驮或人力、畜力车。由几人或几十人组成运输队伍称“搭帮子”,一般由“帮头”联系安排运输事宜。在运输途中,由于路窄坡陡,两帮人马相遇,一般是空驮避于一旁,礼让实驮先过;上下坡相遇,下坡者避于一边,礼让上坡者先过。如遇翻车折轮,行路者自觉帮忙,收拾停当后作揖致礼,方可离去。乘骑者过村庄或有人处,要下来步行。
    四、服饰
    清末民初,男女老少,衣色以黑、蓝为主。衣料贫富殊异,富人多用绸、缎、呢、绒、皮、纱,贫者多用土布。衣式:男性长衫短袄,内衬外罩,都是大襟。富者以长袍为礼服,外出作客时,外加马褂,以示庄重;劳动者多着短袄(衫)长裤。女性为大襟齐膝长衫和长裤。30~40年代,知识界青年妇女流行穿旗袍。乡村妇女出门作客穿套裙。50年代,男性对襟上衣,女性大襟上衣,童装多以各类杂色边角布缀结而成。裤呈“人”字形,接白布腰。
    60年代,男女时兴列宁装、中山装。“文革”中,青年男女最时髦的服饰是穿黄军装,戴黄军帽,胸前佩毛泽东像章,臂戴红袖章。80年代开始,西装流行,各式中青年时装不断更新。
    帽子 民国时期,富户男子外出,戴“礼帽”、毡帽,城镇一般居民和农民多戴衬帽、“一把抓”帽,“瓜皮”帽,寒冬时节男子多戴“气死风”帽、“火车头”帽。老年妇女爱戴黑色包帽,丝麻包头巾等。建国后,城乡青年男子多戴“带扇帽”、鸭舌帽。老年农民仍戴一把抓、瓜皮、气死风帽。妇女多戴毛线挑织的捂头帽。近年,男女青年在冬季多戴连衣防寒帽。
    鞋袜 清至民国时期,春、夏、秋三季,鞋多为黑色、圆头、低帮的土布类鞋,俗称“抿口鞋”,冬季多为毡窝窝、暖窝窝,男女皆同;雨天穿木屐,草鞋。袜子旧时通用白布缝制,民国后期逐渐为长筒线袜代替。建国后,木屐、草鞋逐渐淘汰,鞋袜用料、款式,男女不同,因季节、晴雨而异,花样品种繁多。袜子多系尼龙袜。青年人多穿皮鞋、运动鞋、凉鞋。农民劳动时多穿半胶鞋,又名解放鞋。
    发型 民国初期,男子剪辫后,多为光头,知识界为平头、园顶、后行偏分发;女子多为“一刀齐”,俗称“剪发头”。乡村男子多为光头,有的男孩留“一撮毛”,迷信者恐不寿,还有留小辫和桃形发的。50~60年代,男子多留平头、偏分头、青年头,女子扎长、短双发辫。70年代开始有电烫发。80年代有了化学烫发,女子流行的烫发有披肩、“波浪”、“流云”、“仿唐”、“菊花”和“拉丝”、“爆炸”式;男子发型一般有游泳式、奔式、“一边倒”,青年人爱留长鬓发。
    首饰 旧时,妇女首饰有钗、耳环、手镯、戒指等。建国后,逐渐消失;“文革”期间绝迹。80年代起,青年妇女戴耳环、戒指、项链者渐多。
    佩系 旧时,本县人喜欢戴眼镜者,惯以眼镜盒系右腰间,一种是白片镜,多是蚂蚱腿式;一种是三分色以上墨镜。年长者拄拐杖,有龙头式、有自然生长的曲形枸子木。胸前系手帕,牙签。儿童戴红布做的项圈(俗称锁子),一直戴到12岁,上系银牌、玉器、核桃、鸡骨等物。上述佩系者,今已不多。
    五、饮食
    面食本县人喜面食,一日三餐,早餐吃馍喝粥,午饭面条,晚食馍和汤。干稀粗细因家境而异。贫困户多以杂粮、瓜菜掺入作主食。
    小麦面有诸多吃法:蒸、烙、煮、炸皆可。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