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三原县传统节日习俗
2011-11-8 0:46:1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建国前,除夕之夜要敬天地、灶君诸神,然后敬祖先。清晨即放鞭炮吃饺子,讲究越早越好。之后邻居相互问候,见面都问对方“年过得好”。初二到初五,亲戚互拜年,初二多为女婿给丈人拜年。初五为“破五”,放纸炮,名曰“打破五”。初五起各行业均开始营业。初六开始,外家给外孙送花灯,名曰“追节”,伴送品有元宵,粽子,追把(用麦面蒸成的形似老鼠的馍馍)等。
    建国后,各种敬祖活动逐渐消失,晚辈给长辈拜年叩头改为行鞠躬礼,其他多按旧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夜从大门到院落各处遍点蜡烛,称“十五明”。小孩打着各种花灯到处嬉戏,城乡玩“社火”。1958年以来,花灯以旧俗被废,“社火”以业余剧团演戏代替。1978年后,各种喜庆活动复又风行。
    补天补地节:农历正月二十日为补天补地节。本县民间此天兴吃烙饼,传说为纪念女娲补天。
    寒食节: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这天民间不动烟火,皆吃冷食。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老臣介子推而设。
    清明节:多在农历三月,既是节日又为节令。这天家家扫墓祭祖,坟顶压纸钱。农村还开展荡秋千、放风筝活动。建国后,每逢清明节,有组织地祭扫烈士墓,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给节日赋予新的内容。
    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本县叫端午节。这天,民间皆食粽子、油糕等食品。门楣上插艾枝,以避邪气。小孩起床前,大人为其手腕、脚腕处系五花彩绳,谓之“系命”,在其七窍处涂抹雄黄,以防五毒(即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小孩和姑娘则带五色香包。建国后,端午节中避邪,系命等迷信色彩基本消失,健康活动仍然存在,岳母送礼(谓之看麦梢黄)之风犹存,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礼品也不断翻新:如竹帘、凉席、电风扇等。
    七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巧节。传说此日晚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时,姑娘们将预先泡好的豌豆芽,用红纸裹在腰里。在灯下将豆芽卸下,放入水碗中,以碗中的影子断人拙巧,名曰“掐巧”。又在桌下黑摸穿针以示其巧。建国后,此活动自行消失。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阖家团圆吃月饼。明月当空,摆上月饼敬月亮,取月圆人圆之意。节前妇女给娘家送节礼,一般为月饼、水果之类。此节至今尚为群众重视,是民间仅次于春节的岁时节日。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县城附近有登高、赏菊的习俗。娘家给女儿家送礼,除水果外,还有用麦面蒸成的蝙蝠形面食,象征“福”。民间有“不送九月九,亲戚两丢手(意为断亲)”之说。近年来此日定为“老年节”,又给重阳节增添了敬老和花展等新活动内容。
    冬祭:农历十月初一,民间为已故亲人送“寒衣”,谓冬祭,民间有谚语:“十月一,送寒衣”。将纸衣焚于坟前,现已简化为烧纸。
    冬至:旧时黄昏祭祖,到坟前烧化纸钱。这天,学校祭奠孔子,家长请教师至家过节,学生给教师叩头,名曰“谢师”。现除上坟烧纸外,其他习俗在民国时已废止。
    五豆:农历腊月初五为五豆节,家家用五种豆子熬成粥食,邻居间互相赠送。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面,一般用豆腐、萝卜、菠菜、黄花、木耳等八样蔬菜做成“腊八面”,邻居互送,名曰“散腊八”。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民间传说为灶君上天奏事之日。旧时家家将灶君神旧像焚掉,祭灶时献供品,尤以灶糖不可缺。取灶糖性黏,黏住灶神之嘴,以防上天瞎说之意,灶神像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本日,家家扫舍,彻底大扫除以迎春节,建国后,祭灶习俗逐渐废除,扫舍风尚依旧。
    除夕:腊月底为除夕。旧时,午间吃团圆饭,黄昏开始安神祭祖,贴春联;上灯后按长幼为序叩头拜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围坐至深夜。妇女多为包饺子以准备明晨(春节)早饭。建国后,祭神活动已逐渐废除,其他习俗均保留。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