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眉县新闻、广播、电视介绍(1)
2011-10-28 23:06:0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第一节 新闻
    1956年9月21日,县委办《眉县报》试刊,初为周报。10月中旬,改为周二报,后改为周三报。1958年10月底,因撤县建置而停刊。
    1956年10月9日,县广播站开机试播成功,创办《本县人民生活》,每天播出3次,每次15分钟,主要报道本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先进事迹、经验等新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后改为《眉县新闻》,直至今日。1968年10月31日后,县、社、队三级新闻通讯网基本建成,业余通讯员发展到340多人。1972年12月29日,县委发出《关于加强新闻报道工作领导的通知》,并成立军政合一的县委新闻报道领导小组。不久,县委作出《关于号召全县通讯员向新闻报道先进典型谢金元学习的决定》,全县群众性的新闻报道活动渐趋活跃,基层通讯报道组织发展到216个,通讯员增至860多人。1975年5月,全县12个公社均配备了通讯干事,专搞新闻报道工作。1977年,召开全县新闻通讯组、通讯员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会,表彰奖励了一大批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先进个人。1985年4月18日,县委召开通讯工作会议,总结了几年来新闻报道工作情况,提出新时期新闻宣传报道任务。对到会80余名业余通讯员进行了业务辅导。
第二节 广播
    广播设备 1951年,依靠省广播电台配发的一台小型七管直流收音机,在县委宣传部建起收音站,首次利用无线广播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1956年广播站成立后,省广播电台又给本县增配西广产500扩大机、苏(联)式7.2千瓦四缸汽油发电机、国产远程牌九灯转播机、500W扩大机前机和播音机各1部(台)。1957年4月,省电台又分给县广播站一部门式500W扩大机和两部木壳631A型录音机及两盘录音磁带。后自筹资金购买24千瓦发电机一台。1958年12月周眉合县,县广播站的全部设备移交新成立的首善公社放大站。1959年,建成首善、槐芽、金渠、横渠公社广播放大站,各配备扩大机1台,总功率为1850W。1960年12月,县广播站正式通电,结束依靠汽油发电的历史。1961年8月,首善公社广播放大站将原眉县广播站全部设备移交恢复后的眉县广播站,县站为该社广播放大站另配了机器设备。1962年底,又购回两部500W扩大机和一部100W扩大机。1965年下半年,县站投资1500元,购回西广厂500W扩大机6部,分配给汤峪、小法仪、齐镇、常兴公社广播放大站。1969年6月,眉站(今马家)公社放大站成立。进入70年代后,全县广播事业建设重点转向公社广播放大站。1974年,站投资7500元,购回西广厂CV—3型500W扩音机三部,分配给青化、营头、第五村三个公社,建成广播放大站。至此,全县社社都有广播放大站。1980年县站更新了设备。还分期分批为12个公社购置各种类型扩大机、录音机、电盘、节时控制台等新型广播设备85部,总功率达9200W。1983年,省广播电视厅给县广播站奖励自动开关机一台。1989年3月,有线广播管理体制调整,12个乡镇广播放大站移交各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年底,县广播电视台拥有各类型号的广播器材设备22部,比建站初期增加了近5倍。
    广播线路建设 1956年7月,县站举办首次广播线路业务训练班,8月初,先从县城向西,架通了第五村乡9村的广播线路,又从县城向北、东架通了北兴、三寨、蔡家崖、陈家沟、河底五村的广播线路。随后,架通县城内外和东关、西关、下坡村的线路,并给安装了喇叭。11月5日,县站开机试播时,全县共有广播线路25公里,舌簧喇叭85只。至1961年3月,先后给各公社架通了县至公社、公社至大队、生产队的广播线路。线路总长578公里,其中利用邮电线路282公里,较建站初期增长了11倍。1964年2月,县站为了解决广播、电话同线传输影响收听的矛盾,决定建设专线传输的有线广播网。6月,县站与城关公社西关大队二队签订制作水泥杆合同并开始生产。次年夏收后,架通县至第五村、眉站公社水泥杆讯号专线,冬季架通县至槐芽的讯号专线。1966年3月,架通县至横渠、青化、金渠、营头的讯号专线。6月后,相继架通县城至齐镇、城关、常兴等公社广播讯号专线。到年底,全县投资7万元,制作水泥杆990根,架线860.5公里,基本建成以县城为中心,连结全县12个公社的专线广播网,全面实现广播专线化。1975年,进行广播网路整顿,基层广播网路质量明显提高。1976年7月28日,省广播局在本县召开全省有线广播整网、专线建设现场会,会期参观了青化和槐芽公社黄家庄整网现场。1978年8月,县站出席市广播系统先代会并做经验介绍,11月21日,省广播局《陕西简报》第四期刊载《眉县青化开展维修日活动》。1981年11月10日,县广播网整顿会议在槐芽召开,会期参观学习了赵家庄、铜峪、万户三大队整网现场和整网经验,全县整网再次开始。1982年后,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无线电通讯和电视迅速发展,本县有线广播发展呈下降趋势。1984年7月,各乡镇开始第三次大规模整网。1983年3月14日县政府在青化乡召开全县农村广播网整顿管理现场会,对整网进行了总结。1985年6月底,全县有常兴、马家、城关、汤峪4乡(镇)、25个村、118个村民小组完成整网,其余乡镇也均完成整网任务的70%以上,更换、新装喇叭4000多只,入户率至1989年6月底达到67%。1986年,本县不断挖掘广播设备使用潜力,投资1万元,实现“一线三用”——广播、县与乡(镇)对讲、传真,提高了专线利用程度。9月,县局在岐山县参加全省农村广播电视工作座谈会并介绍经验,与会代表参观了本县“一线三用”情况和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年底,全县农村共有广播线路256杆公里,扩音机173台,总功率4.1千瓦。
    广播宣传节目 本县分为转播和自办两类。转播节目。1951年,收音站每天晚上10时,由收音员抄收中央和西北(今省台)人民广播电台的有关节目,并及时送县领导传阅,有时也刻印成小报下发。1953年冬,收音员与县文化馆2名干部,用自行车驮着收音机,巡回全县6个区的乡村历时45天,向群众宣传农业合作化、党的总路线和统购统销政策。1956年县站开机播出后,始转播中央和省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转播的新闻节目主要有:每日6:30—7:00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晚20:00—20:30新闻,另有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全市各县区广播站联播》,每日上午由播音员从市台录音,下午14:25播出。转播的专题节目有省台每日下午14:00的《农村天地》,转播的服务性节目以转播省、市电台当天天气预报为主。转播的文艺节目,六七十年代主要为“革命样板戏”,1978年后则多为秦腔。转播节目全天播出约为3.25小时,占全天播音时间的60%左右。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