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岐山县礼仪习俗(1)
2011-10-19 23:11:26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一 婚嫁
    本县民间婚姻形式除女子择婿出嫁外,还有续亲、换亲、招赘之俗。自古男婚女嫁,均遵循“六礼”规范,近现代虽有多方面易简,然而周礼烙印仍颇见其深。
    通媒 男女年至妙龄,即始征婚,多为男方托媒人(也叫“牵线”)求婚于女方,亦有女方主动提亲者。征得对方父母许诺,然后由双方共托的媒人往来奔走于其间,讨价还价,几经波折,说合而成。
    问名 在媒人作用下,双方择吉日相亲,男家叫看媳妇,女家叫相女婿,均由双方父母主宰。相看的内容有:看相貌,看体态,看手纹,看说话,看反应。以了解对方体质强弱、有无忌讳和缺陷、智力状况、性格喜好等,从而为订婚提供依据,并要互送“庚帖”,上写各方姓名、年龄、属相及生辰八字。之后,双方各自请阴阳先生“合相”。若大相相合,对象中意,即明言订婚;否则,便通知告吹。
    送礼 若大相相合,相亲后三日内百事和顺,双方便缔结婚约,并按商定的彩礼、衣物,由媒人转交女家。
    合婚 结婚前,由男方择定迎娶吉日,由媒人通知女方,征得同意后,双方分别进行结婚准备。同时,男方请先生写好婚书,送给女方,叫做“下帖”。内容包括开脸时辰、落坐方位、迎娶日期、入轿方向、上头时辰、妨碍属相及迎娶途中是否鸣锣等,犹如一份新妇由娘家到婆家的详尽通知书。
    开脸 结婚前一日,女方即行婚前准备,一是沐浴,二是按婚书上择定的良辰与面坐方位,请不受属相妨碍且儿女兴旺的巧妇为其剃拔汗毛,梳理容鬓,谓之“开脸”。自开脸起,出嫁女子即回避同外人见面。
    嫁娶 是日,男女双方亲朋云集,男方叫“贺客”,女方叫“送客”。早饭用过,男方即出动花轿、拾罗(盛嫁妆),特派“刹割使”(多为村里的头面人物充当)、“娶女客”(选才貌出众,深通礼世,颇有声望的少妇充当)各一人,前往女家迎亲、行礼、赴宴。宴毕,出嫁女子头顶盖头(用红布或红绸制成),上插一朵鲜花,即由哥哥抱上花轿,入轿前须脱掉旧鞋,换上结婚特制的大红鞋,并伴有咽咽哭声,以示惜别生母之情,同轿须属相无妨的小兄弟二人,怀抱灯盏(谓之长命灯)、镜子、茶具、脸盆、梳妆匣等物伴随,谓之“压轿”。铜锣一响,即时起程,花轿在前,伴娘(俗称“送女客”)同送客随后,浩浩荡荡涌向男方家中。男方于轿前须备一专人,路经桥梁,须鸣放鞭炮惊禳,道遇岔路、庙宇、大树、井、石或大的建筑物,为其贴上一块红纸“盖之大吉”。
    轿到男方门前,按规定方向停落,鞭炮即绕花轿鸣放,由一艳妆少妇至轿前启帘接出新妇,把尺、剪、明镜系在子上交给新妇抱在怀中。后同伴娘掖扶新妇踏着毛毡或地毯走向洞房。新郎修容盛装,头戴插花礼帽(或顶儿帽),足穿千层粉底鞋,身着长袍,披搭彩红,十字交叉。新妇进门途中,新郎摘去头上鲜花,拿去插在灶君香案上,意为向灶君报上户口。在新妇经过土地堂前时,厨师以擀面杖穿上两个大馒头,挑去新媳妇的盖头。其间,还须由新郎的弟弟一人穿红插花,男扮女装,怀抱大书“喜”字的红升子,内盛草料、核桃、大枣、铜钱等,向新妇身上抛撒。新妇被掖扶进洞房后,将滕子、尺、剪、明镜放在炕头,按婚书上规定的时辰,落坐方位,梳洗打扮,改原来的辫子为收发盘悬于脑后的纂纂,谓之上头,表示从此少女已成为少妇。中午,设香案于院中,一对新人按男左女右位置并立案前,由唱礼人指点,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后夫妇交拜,俗称拜天地。礼毕,夫妻双双携入洞房。随后按先“送客”、后“贺客”顺序依次入席用饭,新郎要为“送客”按辈份长幼依次敬酒。对于“贺客”则要由新婚夫妇双双即席叩拜,依次敬酒致谢,直到席散离去。
    新郎新娘则要同碗吃和喜面,喝交杯酒,谓之“合卺之喜”,以示夫和妇顺,夫妻恩爱。
    黄昏,凡能开玩笑的高两辈或平辈的成人,加上大群小孩挤入洞房,与新夫妇嬉闹。天黑下来,好事者组织新夫妇“交盏”,谓之“耍房”或“闹房”、“暖房”,至更深兴怠而离去。
    次日清晨,新娘由嫂子陪领,去向同族的长辈磕头礼拜,敬烟奉茶,谓之“拜门子”。承敬者要包封子(现钞或银元用红纸包起来)或赠礼品(毛巾、袜子、头巾之类)给新妇,作为初见礼。是日早饭,要以丰盛的酒宴招待曾为办理婚事而奔忙的劳苦功高的族人或亲友,称为“谢劳客”。席间,新夫妇同样要即席把盏叩拜,以示谢意。
    建国后,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已被革除,青年男女间的恋爱、婚嫁已不拘于旧婚姻习俗的束缚。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交流越来越广泛,乡村男女青年深受城市人的启迪和影响,对于传统的习俗渐而简化、抛弃,继之以欣赏和仿效城市青年男女间或只请介绍人牵线搭桥,或自觅知音,通过交际选择伴侣。为事业计,多有双方议定晚婚者;为适应社会发展新潮流,有集体举行婚礼者,有双双旅行结婚者。男到女家已成为备受欢迎的时兴婚姻形式。
    二 丧葬
    本县丧葬之俗甚为繁琐,计较多而杂,类型不一,有合葬,亦有厢(即寄尸)者。至于达官贵人所行之古礼姑且不述,仅就一般乡民的普通丧葬习俗略述之。
    出讣闻与报丧 出讣闻又叫“出门牌”,是以文字形式奉告亲友、族人噩耗。士大夫地主阶级多单用此,平民百姓常多遣人报丧。父母死后,请阴阳卜定含殓殡葬日期,告诉亲戚家如期参与葬礼,还有“告土”、“点穴”、“推煞”、“出殃”等迷信做法。
    开吊 对死者开吊,一般在第二天。在阴阳择定葬期、写出门牌和七单、焚香告土、布设灵堂、高挂望门纸后方行吊唁。往吊者,多在下午或傍晚,带烧纸、挽联、挽幛之类,进门即在灵前号啕大哭,口内兼念痛悼之辞,以表哀哀之情。开吊后,孝子每天上馔,有的整天奉乐举哀,烧纸吊丧,大做铺排。
    入殓 入殓时,使口含金属钱币,穿戴齐备例制寿衣(俗称老衣)的死者,安卧在盛垫草木灰、铺好褥垫的棺木内,头枕灰包,足登大曲两三块,四周嵌实松柏枝和灰包,袖中通一把纸褶扇和一撮面粉,面部盖上苫脸纸,身盖大红衾。一般在三天后成殓。殓后,死者若是男,则需外甥检视衣衾、棺木是否得体;若是婆妇,则要娘家人检视过方可盖棺封口,如果提出异议,丧家必须照办。
    安葬 安葬的前一日傍晚,对死者进行统一家祭,所有亲戚本家各俱献供,供品以白面制成大卷糕,24个为全献,12个为半献,亦有6个作为半献者(献后不给回奉)。此外,还有献供油炸馓子、面花等品者。本家献供与亲戚略同。也称“礼祭”,表示对父母灵魂的饯行。当晚,本家族人以及邻里乡亲聚集在亡者灵堂前为其通宵暖丧,其间要升棺三次,意在恭送亡灵步步升入天堂。
    翌日,按卜定的时间起灵(也叫起丧)。是时,众孝子烧纸举哀,悬举外甥、女婿、侄子等献送的金银斗、纸锞、冥钱、铭旌等祭物前导,乐人吹吹打打;长子头顶纸盆,于出村后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摔碎,遂由长媳于道旁打土。所有孝子以白布索挽棺木扯拽灵柩(意取儿女拽车送归地府),均手执哭丧棒,女儿扶柩,徐徐前行,至墓地绕墓穴三周,置柩奏乐,众孝子哭吊。下葬后,请阴阳先生用红线、罗盘垂吊以正方位;由长子抹净棺木,摆麻冠、铭旌等于棺盖上,放置大葱酵罐于墓穴角,摆上奠桌,点燃“长命灯”,上香点烛,摆好陪葬的纸童男女,供上水果、烟袋、茶具等,再点火封口,全土起冢(渭河南五丈原、安乐一带亦有以石头堆冢者)。后将哭丧棒插于冢脊两侧,烧纸哭吊而回。葬后头三晚,亡者儿孙要去坟地为亲人“打怕怕”,意在为其作伴除寂。
    七期 七期为葬后拜坟例规之一,成服后每七天为一期。第二、四、六为“空七”,除家人至坟上烧纸祭奠外,亲友不来拜祭;其余第一、三、五、七期(又叫“尽七”),家人和亲友均要隆重拜坟祭奠。七期之内若逢七日叫“犯重七”,均要推后一天改祭。迷信传说逢七日阎罗拷打亡人,直到一百天后方休,百日也叫“百期”,亦是例祭日之一。
    周年 周年为葬后例祭之一,一年一祭,连续三年,称为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三周年时,家人和己亲去坟上祭奠,去时全身孝服,返时换成吉衣,名叫“换服”,取“服去福来”之意。至此,整个丧葬之礼已告全部完成。
    明、清至民国初,乡间富豪之家多有堂前停柩之俗。父母死后停柩在家,常有不出殡者,直到周年或三周年时才行安葬礼,晨昏奉馔,意为不愿将父母遗体及早入土,以表孝心。亦有为父母合葬而停柩在堂者。此实为一种恶习,现已绝迹。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