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陈仓区养殖业(1)
2011-10-16 17:53:46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第一节 畜禽生产
    本县养殖业历史悠久。《史记·韩非列传》记载“非子为周五保养大马于千渭之间”(即千河与渭河交汇处)。历经周、秦、汉、唐及宋、元、明、清各代,县境可谓六畜俱全,但生产状况至民国无从考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畜禽生产,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1949年,畜禽存栏(按羊只单位计算)349709.1只,其中:牛占63.3%,驴占16.6%,骡占7.7%,马占1.8%,猪占8%,羊占1%,鸡占1.6%。1957年,畜禽存栏(计算单位同上)331594.7只,其中大家畜(牛、马、骡、驴)存栏68990头(匹)。1958年,畜禽存栏稳定在36.8万只左右。后因自然灾害,粮食歉收,1962年减少为333218.6只,其中大畜54275头(匹);1963年回升为361523.5只,其中大畜6万头(匹)左右;1971年,存栏586726.1只,1972年以后略有减少,但一直保持在50万只左右。此间,随着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农业机械不断增加,畜禽生产结构有较大变化。据1980年统计,大家畜在养殖业中由1949年89.4%,减少为60%,小畜(猪、羊)和家禽由1949年10.6%增加到39.5%。其中牛减少14.5个百分点,驴减少13.2个百分点,骡减少1.1个百分点,马增加0.2个百分点,猪增加27.5个百分点,羊增加5个百分点,鸡增加2.4个百分点。
    1981年,全县畜禽存栏480656.2只,其中:牛46565头(含奶牛237头),马1729匹,驴2851头,骡6271头,猪125319头,山羊31550只(含奶山羊9451只),绵羊9643只,家禽430000只。是年,出售给国家肥猪53304头、自宰自食17964头,年产猪肉1065.46万斤;出售、自宰、肉用、淘汰牛1348头,年产牛肉14.03万斤;出售国家山、绵羊754只、自宰自食1083只,年产肉2.39万斤。牛、羊奶产量达143.14万斤(其中牛奶30.45万斤),产山、绵羊毛3.32万斤,鸡、鸭、鹅产蛋173.69万斤。
    1985年,大畜总头数为61441头(匹),比1981年增加7.01%,其中牛总头数达54578头,比1981年增长17.21%。马、驴、骡均有减少;猪144920头,比1981年增长15.64%;羊15778只,比1981年减少近一半;家禽775000只,比1985年增长80.23%。是年,出栏肉猪75214头,出售、自宰肉用牛和淘汰牛1698头,出售和自宰肉用羊4416只,禽肉、蛋产量分别为92.4万斤、9328斤,牛、羊产奶达到265.4万斤(其中牛奶74.4万斤),产羊毛8000斤。
    1989年,全县大畜总头数达71703头(匹),其中牛66929头(含奶牛976头),马295匹,驴1393头,骡3086头;猪136099头;山羊20115只(含奶山羊10146只);绵羊2512只;家禽87.1万只。是年,出栏肉猪92728头、牛3016头、羊6758只、驴和骡87头,肉类总产1721.8万斤,产奶570.8万斤(其中牛奶367.2万斤),产羊毛1.8万斤(含细羊毛6000斤),禽蛋、肉产量分别达到835.8万斤和53.8万斤。(见附表)
    畜禽分布,除牛养殖各地较平衡外,马、驴、骡、猪和家禽养殖,川、塬地区较多,约占70%以上,丘陵和山区较少;西部和南部山区养羊较多,约占全县羊只80%以上,川、塬区不足20%。
第二节 品种产量
    本县家养畜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今对主要品种和数量略记。
    牛:据出土文物记载,早在6000年前,本县已将野牛驯化为家养牛,供先民食用或作祭品。西汉出现“耩”犁后,牛一直被视为农家之宝而广泛饲养,历代封建王朝也颁布禁令,不许宰杀耕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鸡分区专员公署随即发出《禁止宰杀耕牛布告》。
    本县牛品种,在民国以前主要是土种黄牛和山地黄牛,秦川牛次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其性能可分为黄牛、水牛、奶牛。黄牛又分土种黄牛、秦川牛、秦土杂交和肉土杂交牛,以土种黄牛居多,约占全县总头数80%,为农家耕地、拉车主要动力,亦是农家肥主要来源。其毛色较杂,以黄、紫红、沙白色居多,体健壮,力气大(山区体较小,适应耕作山坡地灵活、善爬),抗病性强,饲料粗放,适于放牧等优点。秦川牛,为黄牛中优良品种,全身毛紫红色,蹄微红,鼻端和眼圈显粉红,颈短、角圆、嘴方正,体重公牛600公斤,母牛354公斤,犍牛挽力平均达68公斤,最大可达到357公斤,日耕地2.78亩。秦土杂交牛,为本县1974年以秦川公牛冷冻精液颗粒配土种黄母牛杂交而成,骨架大、毛色好、身条均匀,主要分布于川、塬和县功地区。肉土杂交牛,是1975年引进西门塔尔、夏洛来等肉牛精液配土种黄母牛所生,发育快,体重比本地牛增加12%,但难产率高,1980年后停止繁育;奶牛,1973年,县合作奶场从外地引进32头。1980年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县功益民和天王惠民奶粉厂兴建,奶牛发展较快,到1985年全县增加到395头,1989年达976头。品种主要是荷兰黑白花和我国北方黑白花奶牛,产奶多,易饲养;水牛,多从汉中引进,分布在蜀仓、天王、钓渭等乡镇,体大力强,抗焦虫病,因在本县多数地区不大适应,故发展慢、数量少。
    马:据史籍记载,韩非子养马于千、渭之汇,至今已3000余年,可谓本县养马亦称历史久远。农家多用于驮运、拉车、耕地和骑乘。品种,在民国以前多为当地土种马,体形较小,力不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引进伊犁、卡拉巴依、俄罗斯、蒙古及关中挽马等品种进行改良。今县境以改良马居多,主要分布在川、塬地区用于挽运,山区较少。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