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7月7日夜,鲁迅一行十余人,应陕西省教育厅邀请,在学生韩城人王捷三的陪同下,离京赴陕到西北大学暑期学校讲学。14日上午,汽车抵渭南(时火车道只修到潼关)。据同行的鲁迅学生孙伏园回忆说:“一到渭南,更好玩了。我们在车上见街中走着大队衣衫清整的人,头戴鲜柳条扎成的帽圈,前面导以各种刺耳的音乐。这一大群‘桂冠诗人’似的人物,就是为了苦旱向老天爷游行示威的。我们如果以科学来判断他们,这种举动自然是太幼稚。但放下这一面不提,单论他们这般模样,却令我觉得一种美的诗趣。长安城内就没有这么纯朴了;一方面虽然禁屠,却另一方面不相信可以致雨,所以除了感到不协调的没有肉吃以外,丝毫不见其它有趣的举动。”原来久旱无雨,这一天渭南县城的人,在举行祈神求雨仪式。因天气炎热,同行的东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文海(静波)大声对汽车司机说:“停停,我下车买瓶汽费(水)。”鲁迅听他把汽水说成“汽费”,颇觉有趣,即问:“先生何处人士?”刘答:“我即此处人氏。”鲁迅又问:“你们渭南人的口音与长安人的口音相比,有何不同?”刘严肃地说:“我们渭南人,有学长安口音者,与学长安其它时髦恶习一样的被人瞧不起。”意思是说,我没有学长安人的口音,我们渭南人也是把“汽水”说成“汽费”的,鲁迅笑了。
14日下午,车抵西安,住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二十中学所在地)教员宿舍。据有关史料载:鲁迅讲学的题目是《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听讲的人,来自全省各地,约700余人;除西安选派的中小学教员及西北大学学生外,各县是:大县五、六人,一般县三、四人,小县一、二人。渭南属大县,不知为什么,只去了四人。讲学期间,鲁迅与蔡江澄结识,蔡名屏藩,渭南县南师乡蔡家村人,曾留学日本,时任西大法学系主任;这次请名人来西大暑期讲学,他是筹委会副委员长,因工作关系,与鲁迅接触频繁,对鲁迅生活照顾十分精细周到,鲁迅很感激,回京后,曾给他寄赠了《中国小说史略》及《呐喊》两部书。
8月3日,鲁迅与同行的孙伏园,夏元 向东道主和听讲的教员辞别,4日晨即起程返京。他们乘骡车出西安东门至草滩上船,由水路东行。鲁迅在船中盘腿而坐,因旅途疲劳,多闭目养神。5日下午六点,船到渭南,虽天气晴朗,但逆风不止;船夫抛了锚,大声说:“不撑了!”鲁迅等便从船舱中走出,伸伸胳膊踢踢腿,坐在沙滩上休息;因见两船夫一丝不挂,皮肤晒得油黑,盯了很久,发出了“美哉”的赞叹。两船夫也同他们坐在一起休息,交谈中,推测他们三人的年龄,说“孙伏园最小,大约一、二十岁,虽有胡子,不足为凭;夏元 虽无胡子,但被孙大,总在二十开外;鲁迅则在三十左右。”次秩虽没有错,但几乎每人平均都减少了二十来岁。孙伏园后来说,这是因为病色近于年少,健康色近于年老的缘故,不涉及他们的无知问题。当晚,他们在河滩过夜;次日,乘船继续东行,很快离开渭南地界,进入了华县境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