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民俗首页 | 西安民俗 | 宝鸡民俗 | 咸阳民俗 | 铜川民俗 | 渭南民俗 | 延安民俗 | 榆林民俗 | 汉中民俗 | 安康民俗 | 商洛民俗 | 杨凌民俗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柞水县民俗风情大全 > 正文

柞水婚嫁习俗

2015-4-17 17:17:10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柞水县是典型的移民聚集地。隋唐时期人稀户寡,无村聚。清代初期,大兴农垦,朝廷屡次下令给柞水(时称孝义厅)召徕移民垦荒。据调查,明代至清朝光绪年间,被移居柞水的烟户来自国内20个省160多个市县。其中,汉族居多,但不乏少数民族。广西的壮族,贵州的苗族、瑶族,云南的傣族纷纷迁来垦殖,使柞水成为汉、壮、苗、瑶、傣、回、满、维吾尔等民族的杂居区。如来自广西的壮族,聚居在红岩寺兰家湾,其它各乡也有分布;来自贵州的苗、瑶族,分布在红石、高桥、两河、龙潭和老林等地;来自云南的傣族分布在丰北河和银碗。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和睦相处,互相扶助,互通婚姻。在风俗上互取所长,互有融合,至清末民初已达到大同小异。由于山大林密,劳动艰辛,文化生活贫乏,各民族很自然地把婚嫁这一人生喜事,视作开展文化活动的大好机会,逐步形成了诙谐、风趣的风格。这一习俗在长期的融会贯通中,不论在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完全通行化一,从而形成了柞水地域的婚嫁习俗。
  

婚嫁习俗概述
  
  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另一种特指婚礼时的三道茶仪式,即第一道百果;第二道莲子、枣子;第三道才是茶。饮茶的方式也很有讲究:第一道、第二道是接杯之后,双手捧着,深深作揖,然后将杯子与嘴唇触碰一下,即由家人收去,第三道茶作揖后才可以饮。
  “六礼”始于周代,据传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滨,整个过程有六道仪式,即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后即将此仪式定为“六礼”。“纳采”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若女方同意议婚,男家才去女家求婚,携带的礼物通常是活雁,“昏礼下达,纳采用雁”(注:这里的“昏”通“婚”)。周代以前,因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各不相同,后来一律改用雁。用雁的原因:一是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二是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问名”是男家托媒人到女家去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问名后,男方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排阴阳,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纳吉”是男方将头号名占卜后得到可以合婚的消息告诉女方,备上礼物到女方家去决定婚约,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以前是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礼物,进入“小聘”阶段,俗称送定、过定、定聘等。后来礼品由雁逐渐演变成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烛等。“纳徵”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十分繁琐。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或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退回,或将给男方准备的衣服鞋袜等送与男家。聘礼中的物品多取吉祥语,其数取双忌单。后来说的“要得发不离八”即由此而来。“请期”俗称“提日子”、“送日子”等,是男方择定结婚日期,备礼去女方家征求意见的仪式。这项礼仪多从简,在“纳徵”的同时决定婚期。“亲迎”是迎娶新娘的仪式,礼仪十分繁杂,也有多种样式,各地各有惯例,不尽相同,大致是由门外进入室内的全过程。一般包括有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种程序。“六礼”以男方付给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是旧礼教下变相买卖婚姻的具体表现。
  洞房花烛,男婚女嫁,无疑是人生值得庆贺的喜事。柞水移民居多,包括婚嫁在内的风俗习惯,基本上仍然沿袭秦楚两种风格,但经过千年的传承、融合、演变,又有着一定的地方特色。
  古代,柞水山大地僻,土硗田疏,人稀户寡,抚治、教化极难,婚姻制度流弊甚多。富家子女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门当户对择媳、婿。对于妇女有更为严酷的礼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男方在婚后,仗权依势,休妻、纳妾甚为流行。休妻5次以上,纳妾二三者均不为奇。妇女因遭到休贬、凌辱,自杀者为数不少。清《陕西筋志》载:“孝义厅口幽谷穷,民耳不闻教化,故招夫养夫恬不为非也。”民国期间,包办买卖婚姻极为盛行,除沿袭古代的休妻、纳妾、招夫养夫外,富人纳妾多至四五个。民国二十八年(1939),县内订婚聘礼高达200大洋。民国三十七年(1948),因国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聘礼以10万皮纸折计,人们称为“皮纸婚”。家境贫寒的男青年,因出不起聘礼,以姐妹与其他女子交换方式缔结婚姻,称为“调换亲”。不少贫穷人家因无力给儿子娶妻,从多女子的家庭或乞讨者抱来女童,养育在家,以备长大后为儿子作妻,这种方式被称为“童养媳”。还有不少无妻的光棍男子,去有夫之妇家里,征得其夫同意,干活不取报酬,只求晚上与女人同居,称之为“站门汉”。也有极少数一女配二男的现象。早婚较为普遍,男方多在16岁结婚,少数仅在12岁结婚,女方多在15岁出嫁,少数在12岁成婚。
  结婚是人生大事之一,历来极受人们重视。古代婚制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礼,柞水婚俗也由此演变而来,一般有议婚、订婚、迎娶等程序。现代婚礼新旧参半,良莠不齐,既继承了传统的婚俗,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
  农村婚嫁中,流传着婚俗“十亲”:男家看中了某家姑娘,请媒人去提亲,叫“说亲”;男方由媒人领着去女家和姑娘见面,叫“相亲”;由双方父母做主为儿女订立婚约,叫“定亲”;女方父母领着女儿及亲友到男家去看亲家,叫“会亲”;男女一方的家庭向对方提出给儿女完婚,叫“求亲”;男女双方择吉日结婚,叫“成亲”;结婚之日男方用彩车把新娘迎接过门,叫“迎亲”;结婚时男方迎接新娘的嫁妆进门,叫“接亲”;女方家人送新娘到婆家,叫“送亲”;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叫“认亲”。
  
  
  
  婚俗环节分述
  
  柞水的婚嫁礼俗繁多,婚前和婚后的礼仪大致相同。为了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婚庆礼俗,特将婚前的请媒、定情、合相、提亲、订婚、报日、迎亲和婚后的闹房、回门等婚俗作以叙述。
  请媒   议婚离不开媒人的穿针引线,两头说合。媒人古称“冰人”、“媒妁”,俗称“月老”、“红娘”,今日惯称“介绍人”。他们是美满婚姻的使者,颇受男女青年的尊敬,俗话说:“天上无云难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双。”上世纪以前,男女授受不亲,未婚的男女没有自由恋爱的机会,儿女的婚事全凭父母操办,两家联姻多听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一般是男方主动向女主提亲,所谓的“抬头嫁女子,低头娶媳妇”。哪家的儿子到了婚龄,父母便张罗着给儿子物色媳妇。但父母为了慎重和礼节,本人一般不能直接去女方家说明意思。于是,就要请一位和女方关系比较好的人或者在一个地方有威望的长者,去女方家中委婉地说明男方求婚的愿望,被请的这个人就是这对婚姻的撮合者——媒人。媒人奔走男女双方征求意见,互相传话,算是提亲了,在当地也就是成就一桩婚姻的关键。
  时至今日,男女的婚恋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自由恋爱逐步取代了昔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的历史地位正在江河日下,所以,社会上出现了这样的民谚:“初浆的衣服不用槌,美满的婚姻不用媒”。
  婚姻一般是男娶女嫁,从夫居,结亲的基本条件是门当户对,同宗不婚,近亲不婚,兼及品貌。民间有“宁叫男大十,不叫女大一”的说法,一般习惯于男大女两三岁,也有大十余岁的。女大于男的现象较少。旧时婚姻自由恋爱者少见,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准。到了现代,即使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婚姻,也要临时请个“介绍人”,表示是“明媒正娶”的婚姻。议婚往往男家注重女方的品貌,女家注重男方的门第、财产,民间虽有“婚不论财”之说,但实际上有些地方的娘家却十分看重彩礼,往往男家越穷,女家要的彩礼越多,从议婚开始就在讨价还价,是名符其实的买卖婚姻。
  新中国成立前,柞水境内早婚现象极为普遍,大多是男十五六岁即娶,女十三四岁即嫁,女子最多养到16岁,民间故有“庄稼长到寒露,女儿养到十六”之谚。少数边远山区甚至有男十一二岁,女七八岁,就由父母包办结婚的。
  议婚时间通常在结婚前一年或前数年,议婚期间媒人起着重要作用。过去有职业媒人,多是嘴巧腿勤的妇女,俗称“媒婆”。她们信息灵通,能说会道,主动为男女双方物色对象,既可享受到两家的酒肉招待,事成之后又可得到丰厚的谢礼,俗云“媒婆扬善隐恶,为的骗吃骗喝”,“是媒不是媒,先得吃几回”。媒婆为了促成婚事,往往两头欺骗,尽量夸赞对方的家产和品貌。有的男方身体有残疾或相貌不佳,初次相见时,则由其兄弟或表兄弟代替,结果造成许多悲剧。社会上也有许多热心人,主动为亲友的子女提亲保媒,为了使双方家长满意,常常有意或无意把对方的优点介绍得多一些,虽出于好心,却也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一般多为男方央媒提亲,女方允亲,但也有女方主动托媒求亲的,俗称“倒托媒”。
  定情   定情指男女互赠信物,表示确定爱情关系。所赠之物称定情信物。定情出自东汉繁钦《定情诗》,它叙述一女子把佩饰送给情人,以示情意。后遂将男女互赠信物,表示爱情忠贞不渝,称为“定情”。
  来自南方移民的姑娘在选择配偶方面,相比更早时期北方移民来的姑娘有更为明显的主动性。旧时在金钱河、金井河沿线,流传有对歌定情的风俗。女孩选定了某一男青年后,就择良辰吉日,在大清早对方还没有起床的时候,来到男青年独居的窗外,用柔婉缠绵的情调唱道:
  山高路远难通天,井里水深不行船。
  金井河畔岸儿高,哥没开口妹难恋。
  男青年听到歌声,知道是那位姑娘后,若对姑娘表示满意,就唱道:
  妹儿行路哥走坡,心想问妹人太多。
  妹若有意来相好,唱支歌儿来还哥。
  姑娘听了,高兴地唱道:
  唱歌之人识歌音,撑船之人识水深。
  采花之人识花路,妹今已识哥哥心。
  男女对歌实际上是一种高雅的恋爱方式,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多数是男女青年在相互交往中,对心意之人暗送秋波、嬉戏传情、言语示爱、互赠信物,如手镯、项链、耳环、手表、手机等,各自带在身上或手上,这对男女就算定情了。
  男女双方定情之后,男方要经常到女方家帮工干活,以其聪明勤快、体魄健壮、农艺技术好等赢得女方家长的赏识,觉得女儿托给能够放心。女方则要经常到男方家去和男友相会,并帮忙料理家务,如挑水、做饭、洗锅、给老人缝补衣服,以赢得男方父母及兄嫂的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男女情投意合,决心白头偕老,才算婚事成功。
  合相   经过议婚,双方都认为满意,媒人便将女方的生辰八字要来送交男方家。“八字”又叫“庚帖”,用红纸书写,女方的庚帖写“坤造×年×月×日×时”。往男方家送庚帖俗称“发八字”。男方接到女方的庚贴,先压在堂屋神龛的香炉下。三天之内,如家中进财进物,叫“进财八字”。家中不犯口舌,不打碎碗碟,无人生病,不死牲畜,被认为八字无破败,方可合婚,否则便将庚帖退回,这叫“合神婚”。有些地方还要捏一撮小麦,数颗粒,以双数为吉,若是单数,则认为必有一方相克,这叫“合天婚”。有的女方还把男方的八字要去合婚,这叫“合倒婚”。因旧时女子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父母在对女儿一生幸福的抉择上不能不慎重。民间至今流传有十二生肖婚配歌诀:
  红蛇白猴满堂红,合婚相配古来兴,
  大婚相对子孙有,福寿双全多康宁。
  黑鼠黄牛正相合,结交匹配不岔脱,
  儿女百年多长久,富贵荣华福禄多。
  红马黄羊两相宜,这等婚姻不累罪,
  日子豪富久长在,子孙寿禄更夺魁。
  青兔黄狗古来有,合婚相配到长久,
  家门古庆福寿多,万贯家财足北斗。
  青虎黑猪上等婚,男女相合好来姻,
  财禄丰盈当事顺,人口兴状有精神。
  黄龙白鸡更相投,出门发财好来由,
  儿女满堂子孙广,福寿长绵永不休。
  老鼠兔子不成婚,虎猴一见两地分,
  金鸡不到马群跑,江猪不敢跳龙门,
  戌狗不到蛇上去,牛羊相逢泪淋淋。
  合婚就是根据阴阳五行说的相生相克之理,按照双方的生辰八字,推算两人的命相是“相生”,还是“相克”。民间流传许多说法:
  鸡猴不到头,白马犯青牛;
  虎蛇如刀锉,羊鼠一旦休。
  白马犯青牛,鸡猴不到头;
  金鸡怕玉犬,蛇猪一旦休;
  灵蛇盘玉兔,发家又致富。
  金鸡见犬泪双流,白马最怕是青牛;
  玉兔逢龙云外事,虎蛇相逢不到头;
  羊鼠相见多波折,猪猴同圈即成囚。
  自古白马怕青牛,羊虎相逢一旦休;
  白猿没见黑脸猪,雄鸡与犬泪双流。
  凡相克而又无法破解者绝不能结亲。在柞水一些地方,除了看属相是否有相克之处,还注重命中是否有犯月,每个属相都有犯月。如属蛇的犯正月,属牛的犯四月,属兔的犯五月,属羊的犯九月等。民间认为男犯妻家,女犯婆家,“犯月子”能把对方犯穷。因此有犯月的人,往往偷改生辰八字,否则很难找到对象。属相没有冲犯,还要推断两人的命相是“相生”,还是“相克”,如一方为水命、一方为火命,谓之“水克火”,命中便会伤夫克子,这门亲事就不能继续进行。如一方为木命,一方为火命,谓之“木生火”,这个八字便会“旺夫益子”,视为大吉。凡命相没有冲克的,就可进行订婚的准备工作。上述这些“看八字”的婚姻习俗,都是封建迷信思想的产物,过去有不少心心相印的情人,因“八字”不合,被棒打鸳鸯两分离。而一些八字相合的强撮婚姻,却往往成为同床异梦的怨偶,或者酿成夫死妻上吊的悲剧。
  经考证,辛亥革命前无相亲之举,有些地方在过去也不兴相亲,对未来配偶的体态容貌,只能听信媒人的一面之辞。据传,相亲是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相亲,俗称“见人”,男方叫“看媳妇”,女方叫“相女婿”或“找婆家”。相亲有“背见”和“面见”两种:“背见”即由媒人约定见面时间和地点,再于暗中指点,男女双方在背地里互相偷偷看一眼,双方不打招呼,也互不讲话,若双方有意,媒人再从中说合。“面见”通常在第三者家里见面,面见可以互相交谈,还可互赠礼品,如果一方不赠,则表示不愿再谈。有些地方是男方直接到女方家去相亲,俗称“看媳妇”,如双方都满意,则由男方的母亲当场给女子头上插花或赠送一个红包,在女方家里吃两顿饭,若有一方未相中,便不插花也不送红包,在女方家里吃一顿饭就离开。有的是男孩与父母、或兄嫂由媒人陪同,带四色礼品数件(烟酒、副食、化妆品等),直接到女方家亲自看女娃的长相和健康状况,如两厢情愿,便可交换手帕,男方给女方的手绢内包有现金若干元,名曰“交手记”,女方回赠的手绢上多为姑娘亲手绣有双枝连理荷花。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相亲,都不能在夜里进行,因为只有寡妇再嫁才在夜里相亲。无论相中与否,都要用红纸包点钱给女方,俗称“红包”,相中者称“见面钱”,未相中也留点钱表示对姑娘的安慰。有些地方按风俗习惯见面后,如男女双方都满意,女方还要选一吉日通知男方“看家”,女娃在母亲或姐、嫂的陪同下,由媒人领至男家,亲自观察男方家境情况,核实一下媒人讲的话是否可靠,俗称“看屋里”,此举是婚姻成败的关键。男方家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还临时借用他人的高档家具装饰门面,糊弄对方。“看家”当日,男方家要准备酒菜招待,如果女娃未看上男方的家,不吃饭就离去了。如果女娃能够接受男方家的招待,则表示本人同意,男方要以红包礼和衣料等物赠送给未来的媳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些地方相亲的形式是男娃要到姑娘家劳动数日,由女方考察其劳动身手和言行、性格,女方父母若看不上,就劝女儿赠送男娃一双鞋袜之物表示谢绝,男娃就知趣地自动离开,另寻良缘。女方父母若看上了,就择日带着女儿到男方家去“认门”,此时双方父母及双方儿女就可在酒宴上当面表态,同意这门婚事。
  提亲  男女双方经过相识、相知、相恋、相爱之后,接着要经历的程序就是提亲。男方家长和孩子到女方家去提亲时,应由男方父母挑选邀请儿女双全的媒人1-2人(男女均可),择吉日,携礼品,到女方家中。女方父母以烟茶招待,男方家长和媒人说明来意后,大家围坐在一个方桌四周。男娃先以伶利的口齿向女方父母说:
  你家有枝花,花开香万家。
  我想来摘花,只怕不配她。
  女方母亲也以同样伶利的口吻回答:
  我家有枝刺梅花,娇生惯养在我家。
  浑身上下都有刺,不怕扎手就摘她。
  这时媒人必须说:
  男娃能吃苦,有刺不怕扎。
  把花养他家,香气飘天涯。
  说罢,由女方端上酒菜,先向媒人、男方家长和男娃各敬一杯酒。男娃随即向女方父母各敬一杯酒,并喊一声“爸、妈”或“爹、娘”(与女娃的叫法相同),女方父母边答应边递给男娃一个红礼包(钱数有多有少)。同时,女娃也向男方家长敬上一杯酒,并喊一声“爸、妈”或“爹、娘”(与男娃的叫法相同),男方家长边答应边递给女娃一个红礼包(钱数有多有少)。男女双方“开叫”之后,这一婚缘即成定局(如今在城乡多数地方,“开叫”都是到订婚时才一并进行)。
  订婚   婚姻关系确定后,男女双方要互相交换庚帖,称“换帖”。这是旧时签订婚约的一种形式。庚帖一律用红纸书写,男帖称“龙帖”,写“乾生×年×月×日×时”。另写一红纸柬帖,如“久仰名门,愿结秦晋”,“愧乏金田,敬请金诺”等,下方落款写“眷姻弟×××暨子×××现年××岁顿首”。女帖称“凤帖”,写“坤造×年×月×日×时”,也另写一红纸柬帖,通常多写“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幸借冰言,仰攀高门”,“兹令冰讯,谨遵台允”等,下方落款写“眷姻弟×××暨女×××现年××岁顿首”。柬贴外壳像个信封,有彩绘的龙凤图案,一边写“天长地久”,一边写“地久天长”。媒人向女方送庚帖时,男方要设宴招待,俗称“发脚酒”。媒人将男方的庚贴送到女家,就要商定订婚日期和彩礼数目。订婚的吉日已由男方选定,只是征求女方的同意。彩礼也是在议婚过程中,经媒人几次往返奔波早就商定了的。男方为了慎重,特请女方再开一礼单(包括彩礼、衣料、首饰、化妆品等),男方照礼单备齐,还要再另配四样礼物(喜酒、喜烟、喜肉、喜糖等)。一切准备停当,再在亲友中请一位熟悉礼仪、能言善辩的男人作“押礼人”(其任务是配合媒人向女方点交彩礼、并解决女方临时提出的问题),陪同男方的父母和媒人,按照商定的吉日,将彩礼送往女家。
  民间对订婚的礼仪很重视,其隆重程度仅次于结婚,因而各地礼俗很多。关陕籍客民在订婚这天,男方还要给女方家一捆棉花,叫“沾亲棉”。表示从此沾亲带故,希望双方关系绵绵不断。上世纪以前,有的人还讲究在棉花里放一块小石头和几颗水果糖,暗示女方要实心实意,两人感情日益甜蜜。有的订婚时,要给女方家带去一匹自织的花布。这匹布一定要有头有尾,万万不能从中剪断,而且只能长四丈八或四丈九,不能短,也不能长,意思是“四丈八,两头发”,“四丈九,两头有”。男方希望通过“引亲布”把媳妇顺顺当当地引进门来。女方收下彩礼要设宴招待,俗称“吃会亲酒”,这就是古人说的“纳彩”,近代人称为“过礼”,有的称作“行聘”。
  据传清朝末年以前,彩礼以银计算,一般为24两,民国以后以小麦折实,通常为姑娘一岁一石麦(约300斤)。上世纪六十年代仍按姑娘岁数论价,每岁由20元增至50元,七八十年代的彩礼有索要千元以上的,人称“高价姑娘”,近几年索要彩礼者很少。彩礼一次交清的叫“一盘清”,分若干次交清的叫“小送”,但第一次交的彩礼必须超过议定总数的一半。女方要将男方送给的钱币象征性地退回一部分,以示谦让,表明自己重情感不贪财。
  订婚宴席开始前,女方的父亲要引女儿拜见公公,公公要给媳妇“拜礼钱”。宴席完毕,女方将事先写好的凤帖装入红漆礼盒,交给媒人转交给男方的父亲带回收藏,同时女方也要回赠男方一些礼品,有的赠给一双布鞋,名为“稳跟鞋”,有的赠手帕、袜子、腰带、帽子等物。有的回赠给男方的物品是油炸花饼若干对、老虎或狮子蒸馍(一种花馍)一对。男方可将油炸花饼分赠给亲友,唯独那对老虎馍是留给未婚女婿吃的。有的地方,女方受礼后回赠给男方的四样礼物是一绺头发,表示结发夫妻;一撮白米,兆白头到老;一枝柏树叶,寓意长生不老;一包茶叶,象征四季常青。以此表达姑娘们对甜蜜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订婚两家互换庚帖后,就算男女双方达成了婚约。龙凤帖就是旧时的“婚书”,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书。古典戏剧中常有“以婚书为凭”这句台词,就是指龙凤帖具有法律效力。举行换帖礼后,婚姻关系就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中途不论哪方悔婚都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从此两家可互通庆吊,每逢四时八节,岳父岳母寿诞,女婿都将登门拜贺,并带给未婚媳妇少量衣物,俗称“追节”。过去在柞水境内的九间房、万青一带,订了婚的儿女亲家,在春节过年时都要互相赠送一个“圈圈馍”,以示圈定对方的婚约。从订婚到成婚之前,每逢清明节,订婚男女都要互赠清明礼物,其形状和品种不限,但女婿赠给未婚妻的必是一对鬓髻馍,形似梳在女孩头上的两个发结,这对鬓髻馍用红线拴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未婚妻回赠给女婿的则是一对老虎馍,也用红线拴在一起,祝愿他虎虎有生气。端阳节时,女婿须赠给未婚妻各种衣料,俗称“热衣”。逢闰月时,女婿还须赠送未婚妻穿戴物品,俗称“闰月衣”。
  订婚习俗一般是由两家家长协商决定的。聘礼有订婚戒指、礼金(也叫订婚钱)、两个红包袱、两条红腰带、衣服至少两套(要有棉袄,俗话说婆婆的袄传到老),女方家要给新女婿准备一双新鞋(叫丈人鞋)。
  下聘礼,俗称“过礼”、“过财礼”,以表示对婚期的约定。下聘礼的多少,一般因地因人因时而异。下聘礼的时间,一般选为择订婚日子的那天,通常需要挑选一个逢双的黄道吉日。下聘礼的那天,男方带着女方到集市上去买衣服,这时女方会向男方要下礼钱,男方还得配几样称心如意的礼品,如从前的女式挎包、化妆品到现在的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之类物品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定婚聘礼对衣料的要求,流行说法是“大成蓝,不必谈,的确良,喜洋洋,毛哔叽,笑嘻嘻,灯芯绒,不嫌穷。”礼金多少标准不一。小六样礼品(一刀切的6斤猪肉、6条带麟的黄花鱼、6瓶酒、6斤或6盒糖、6扎用红线绑起来的粉丝、6斤或6盒点心)必须齐备。金银首饰根据个人喜好,多由男方陪着姑娘选购。
  订婚之日,男娃及其家长和媒人,带着聘礼在中午以前到达女方家中,女方家里应准备烟茶、点心、水果或干果来盛情招待,并邀请一位长辈或有经验、善言辞的人以及主要亲戚作陪聊天,抽烟喝茶,衔接关系,调节气氛。这时男娃和姑娘就要改口将双方父母叫“爸、妈”或“爹、娘”,男娃将女方到场的主要亲戚分别叫“姑、姑夫、姨、姨夫……”了。男娃和姑娘分别给对方父母、到场亲戚装烟、敬茶、发喜糖,此时男方家长和女方父母及亲戚,将早己准备好的红包(钱数不等),俗称“改口费”,分别送给姑娘和女婿。
  订婚宴席结束后,如路途较近、交通方便者,男娃陪着家长和媒人,在天黑之前返回自己的家中。若路途遥远、交通条件不便,女方则将挽留男方一行多人在家住宿,第二天吃罢早饭再回。
  男方在离开女方家时,女方应将男方送来的小六样礼品,每样回赠给男方两份(猪肉除外)。另回赠女婿一个红包作“定金”。
  订婚仪式有繁有简,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多由女方在自己家中提前准备酒席,宴待男方和客人,条件好的则在酒店举行。时至今日,比较流行的是男方先到女方家,行完礼仪和宴席结束后,男方又邀请未婚妻和家长及重要亲属在当日前往男方作客,男方则请户内重要亲属来喝订婚的“喜酒”,又叫喝“便宜酒”(意即只喝酒不送礼),凡喝了订婚酒的必是结婚时的重要礼客。在县城,有的订婚比较简单,就是选择吉日,男女双方重要亲戚在酒店相聚,举行一个开叫的仪式,然后酒宴招待(多由男方承办)就算正式订婚了。
  报日   结婚前两月,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按照当年的历书选择“黄道吉日”,为的是避开“凶神恶煞”。民间流传着许多说法,如:
  杂乱姓氏三九月,张王李赵六腊月;
  一月三个六,强似看历头;
  三六九,不用瞅;
  二五八,事情瞎;
  过了腊月二十三,结婚不论哪一天。
  “良辰吉日”一般选两个,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由女方家选择后确定,为的是避开女方的月经期,俗有“红马拜堂,家破人亡”之说。另外,如果姑娘进门后立即怀孕,没有来过月经,也会认为这个媳妇与婆家不利,民间对此都很忌讳。现在这些习俗虽已逐渐消失,但因结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故柞水人仍继续延用请先生选日子的传统习俗。
  旧时在选择吉日的同时,还要根据女方的属相和生辰八字,请卜者推算出开脸、上头、落座方位,上下轿方位、坐炕面向喜神的方位以及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禁忌等,如龙羊、猴羊、猪羊属相的人结婚,不准属鸡、属蛇、属牛的人接送。推算好后,用红纸写成“婚局”,俗称“婚单”或“喜帖”,其内容和格式为:
  1.娶嫁利月:谨择本年×月×日迎鸾,全吉。
  2.迎送男女客人忌×相,全吉。
  3.开脸、上头面向×方迎福神,大吉。
  4.上下轿面向×方迎喜神,大吉。
  5.坐炕面向×方迎喜神,大吉。
  天作之合,富贵吉祥,白头偕老,子孙满堂。
  ×年×月×日婚单写好后,最迟在结婚前一月就要送到女家,目的是请求女方同意举行婚礼的日期,古代称为“请期”,现在称为“送报日”或“送日单”。送报日也要选吉日,一般选双月双日,如二月初二、四月初四、六月初六等日子。
  结婚日期选定后,男方用红纸写成报单,装入红色纸封。
  送报日不单纯是送嫁娶的吉日良辰,还要向女方下聘,同女方家商谈婚礼中的许多细节,如女方所需的衣物、首饰,迎亲、送亲的人数,回门日期等都要在这时定下来,免得临时误事。
  送报日时,男方在媒人的陪同下,带着烟、酒、肉、糕点、衣料、棉花、布匹、簪环首饰、化妆品及大馒头等许多礼品(双数),请一押礼人负责送往女家。所送礼品一律贴上红纸条,并交齐所欠的彩礼。女方设有酒席招待,边饮酒,边商谈结婚的具体事宜。女方还要请本家户族的长辈参加宴席,目的是为女方争“搅缠”,也就是除彩礼之外的衣料、首饰等物。有的地方在送报日时,男方父母一同前往,男方母亲要给姑娘头上插一朵大红花或赠送一个红包,以示对未来媳妇的爱抚。插花时女方家要放鞭炮庆贺,由媒人递上喜期红帖,并要说个吉祥的“四言八句”如:
  喜鹊叫喳喳,花鞭迎亲家;
  红媒我来送喜期,婆母给姑娘来“插花”;
  接喜万事吉,“插花”富贵发;
  儿女跨凤又乘龙,两家齐开幸福花!
  说着,将婆家带来的衣物礼品全部摆放在铺好的方桌上,当着双方宾客的面点清交过手。在女婿向岳父岳母拜谢后,女方父母将喜期红帖看过后交姑娘本人。姑娘看过后以喜悦的心情说:
  红纸写黑字,我已全知晓。
  嫁妆要准备,烦劳我二老。
  女方父亲接着说:
  我养女儿十多年,剩下只有三十天。
  我女不必多操心,所有嫁妆我承担。
  之后,女婿向岳父岳母跪拜或致谢,并说:
  父母养女十多年,千辛万苦忙不闲。
  女婿就是半个子,照料父母我承担。
  姑娘拜谢公婆,公婆受拜后要向姑娘送“红包”,俗称“插花礼”。这就正式确定了结婚的日期。
  送过报日之后,男女双方都要围绕结婚时间,抓紧做好结婚前的准备工作。男方主要是收拾新房,准备新娘上轿时穿的衣服和过门后四季穿的衣服,一般6至12套。请工匠做家具、缝被褥、预备酒席等。女方主要是准备嫁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女方对嫁妆置备得都比较简单,一般只有所谓的“老三件”,即五斗橱(或七斗橱)、梳头桌(写字台)、木板箱,再加上简单的生活用品和化妆品等,统称为“四抬”。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经济条件不断得到好转,女方嫁妆也逐步变成了“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录机或黑白电视机。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普遍兴起了所谓的“新三件”、“精三件”,即彩电、音响、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又出现了“金三件”,即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或票子、房子、车子等。待嫁的姑娘还要亲自动手做些布鞋、袜底、鞋垫、手帕、烟袋包之类的用品,如今的姑娘多不会做针线活,直接从商店购买代之。
  临近婚期,是男女双方最忙的日子。男方家要请“全福人”,俗称“全福奶奶”或“大宾奶”。全福奶奶通常要求公婆健在、夫妻双全、儿孙满堂,无生理缺陷,同时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能够随机应变。全福奶奶主要帮助缝纫被褥、枕头,整理布置洞房等。缝制的被褥、枕头也有说法,通常在被角处、枕头内装上红花生、红枣、红白果或红栗子缝制起来,要等到新婚满月拆洗时才取掉。缝制被褥,全福奶奶要说喜话:
  全福奶奶喜洋洋,贵府明天迎新娘。
  今日请我来套被,红线牵来福寿长。
  到了下午,亲朋好友基本上都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晚上喝男方家为答谢媒人而准备的“暖房酒”。喝完暖房酒后,男家就开始安排全福奶奶帮助整理洞房。洞房墙壁上张贴一些有胖娃娃的墙画,点燃长寿灯(通常是选择一对罩灯或一对红蜡烛,一直要到结婚当日早上才可熄灭),窗户用红纸蒙上等等。
  整理好洞房后,然后开始整理婚床,俗称“铺床”。婚床的四条腿要用四块新砖垫起来,安放好踏板和红漆马桶,悬挂蚊帐、整理被褥等等。铺床前,全福奶奶要向男方家索要喜烟喜糖。铺床开始时,主家要燃放鞭炮,这也是婚娶开始燃放的第一串鞭炮。此时,全福奶奶高兴地大声说道:
  择吉日,选好向,全福进屋铺喜床。
  芝麻高,秫秸响,夫妻恩爱福寿长。
  一进房门步步宽,脚下踩着罗底砖。
  罗底砖上安八卦,子子孙孙做高官。
  打开帐门喜连连,四方安下太平钱。
  太平钱上四个字,荣华富贵万万年。
  铺床完毕,男方家还要请一名或者3名父母、兄妹、姐弟双全、无生理缺陷的年少强壮全福童男子(是新郎的同辈或晚辈)与新郎作伴同寐,称为“压床”,寓意新郎新娘将来生男孩。压床的人数或2人,取福禄双全之意,或4人,取事事(四四)如意之意。在那一夜,全福童男子会在床上找到许多糖果、栗子、花生之类,找到越多,越表示吉利。当然主家还要给全福童男子喜烟喜糖,否则的话,第二天(即结婚当日)早上,全福童男子耍赖在婚床上不起身。
  结婚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请操持婚事的主管人,称“执事人”或称“执客司”,还要请“司礼”(管账的)、管席、造厨、司茶、司酒、打杂等10余人,甚至数十人,男方还要请铺床的、开脸的、倒毡的、搬陪嫁的、抬轿的和吹鼓手等多人。院子里要张灯结彩,门上要贴喜联,男方对联多为“喜逢六礼告成日,  幸遇三星在户时”,“一对璧人此日结成平等果,几番花信春风吹出自由花”。女方喜联多为“在昔吹萧传弄玉,只今坦腹得王郎”之类。窗户和洞房墙壁上要贴大红喜字及“榴开百子”的窗花,炕床四周贴“箭”字,门槛贴“鞍”字。至此结婚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迎亲   迎亲,又叫“迎娶”、“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迎亲可细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送“报日”后,男女双方对迎亲的诸多事项经过多次沟通协调,对有多少台嫁妆、来多少送亲、备多少认亲水礼等达到“知己知彼”。
  第二步:男方根据女方的各种情况(如嫁妆、送亲、礼品要求等)和自己的亲戚朋友人数多少等因素,综合考虑婚事的规模。并把所有的亲朋在头脑中疏理一遍,商议确定各岗位人选,以岗定人。岗位设置有:(1)总管(督管)1人。相当于一国总统,也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总经理,而主家相当于董事长。婚礼期间,由总管代表主家全权安排、处置相关事宜。(2)执客1-4人。相当于一国总理,负责具体工作,行使接待权利,人数较多,按不同的人际圈子,一般可分为接待单位同事的,接待朋友的,接待同学的,接待亲戚的等等。当执客的基本条件是人要活跃,嘴要会说,交际要广。(3)内库1人。此岗由嫡亲担任,负责烟酒、粮油、蔬菜等一切物品的管理和财务开支。(4)礼房(也叫外库)2-3人。一人写礼,一人收礼,一人发烟。(5)管厨1人。负责协调管理厨房事务,保证按时开席用餐。(6)大厨房1-4人。负责切菜、调菜、炒菜。(7)小厨房1-2人。负责烧水、煮饭。(8)帮厨多人。负责烧火、洗菜、洗碗等。(9)酒房1人。负责席间摆放酒壶、酒杯、放酒、收酒。(10)茶房1-2人。负责供茶、倒水。(11)请客多人。负责邀请所有送礼之人到达指定地点赴宴。(12)内外打杂若干人。负责担水、劈柴等。经过反复酝酿,一个包含二、三十人以上的婚礼执事名单基本排定。
  第三步:婚礼前半月左右,主家挨个到家邀请执事单上的人帮忙,如无特殊事情,他们是不会拒绝的。帮忙人答应后,主家在结婚前几天,再正式通知一遍,个别人如有变故,便及时调整补齐。
  第四步:主家请总管来到家中,仔细商定婚礼的每个具体环节,总管听取主家对婚事前期的筹备情况,共同查缺补漏,以尽完美。
  第五步:主家设宴招待所有帮忙人,由总管安排工作,提出要求。主家出面恳请大家鼎力相帮,并给每个帮忙人赠送两包香烟和一个红包或床单、被罩之物。此时主要是在酒桌上“研究”、“研究”了。
  第六步:婚礼前一两天,总管、执客等有关人员到岗。借东西、购物、买菜、写对联、写执事单、封红包、装礼品等等。从这天起,主家就把操办婚事的大权交给了总管。此后几天,主家只是听从总管的吩咐,跑前忙后,昼夜不眠。
  旧时,柞水人迎亲分大接、小接两种。大接礼仪隆重,接亲时需备两乘轿,新郎坐一乘迎接新娘,名为“官轿”,另外一乘是新娘坐的花轿,轿顶上铺有红布,上面有用红绸扎的四朵喜花,两侧轿窗上贴有红纸剪的双喜字,前有一对大宫灯引路,后有彩旗四面,并有鼓乐队和放炮手。此种形式多为富户人家采用。小接礼仪简单,接亲时需备小轿一乘,上有交叉的红绫两道,中间扎红绣球花一朵,有鼓乐手,但无宫灯彩旗,新郎一般不迎亲,此种形式多为平民采用。
  姑娘出嫁的头一天,女方的亲戚朋友和乡邻都要来送喜礼,多为婚后所用之物,如被面、床单、衣料、脸盆、茶具、酒具等,也有送核桃、大枣、糖果食品的,这是让新娘和新郎在洞房中享用的,俗称“添箱”。也有送钱的,谓之“压箱钱”。送礼的轻重与关系的亲疏有关,关系疏的一般是随人情搭份子,几家人把钱凑在一起买礼品。但无论用何种形式送礼,都忌讳送钟和送缎子,因“送钟”与“送终”谐音;“缎子”与“断子”同音,都视为不吉之兆。
  姑娘在出嫁前一天的晚上,要举行一个告别娘亲的仪式,叫做“离娘酒”。由姑娘亲自进厨房炒菜做饭,姊妹兄弟可搭手帮忙,但不让母亲进厨房劳动。饭菜做好之后,姑娘将酒菜摆上桌子,推母亲上坐,请父亲和哥嫂作陪,其他人围坐两边,先由姑娘给母亲行礼,然后给母亲敬酒,并唱《感恩歌》:
  雨纷纷,泪纷纷哟,
  手捧美酒敬娘亲哎,
  娘养孩儿长成人,
  受尽苦痛与艰辛,
  难报爹娘养育恩哟哎!
  酒过三巡,姑娘一边用筷子给母亲奉菜,一边唱:
  乌鸦反哺为孝禽哟,
  羊羔跪乳谢娘亲哎,
  禽兽都有行孝意,
  孩儿怎敢忘母恩,
  请娘放宽心哟哎!
  此时,作父亲的和姊妹兄弟们,也唱一些劝慰母亲的歌。母亲抹着热泪,也要唱一些祝福孩子们婚后生活美满的《祝愿歌》,并勉励他们婚后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如:
  愿你们好比鸳鸯鸟,
  二老堂前要孝道。
  勤俭劳动走正路,
  比翼双飞到白头。
  贤孝之人美名标,
  莫让为娘把心操。
  酒宴进行到深夜,出嫁者的感恩之情绵绵不尽。这种风俗延续至今,很有情趣。
  哭嫁之俗,柞水姑娘哭得婉转缠绵,一哭一情,最能感人。一般在出嫁的当天或前一夜哭,也有在出嫁的前两三天就哭的,名虽为“哭”,却并非真哭,是哭中藏喜。有的出嫁者还要请两三位相好的姑娘陪着一起哭,边哭边诉,用歌唱的形式,抒发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尚未报答的遗憾心情和即将与兄弟姐妹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唱者往往随口编词,把哭唱的声调拖得很长,听起来有板有眼,使人深受感动。如哭兄嫂:
  哭一声哥吔叫一声嫂,
  难割难舍骨肉同胞哟,
  兄嫂待妹千般好,
  对妹费心又操劳,
  这大恩小妹还未报,
  又得拜托二年高,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在金井河、社川河、乾佑河部分乡村,姑娘出嫁前一天的晚上,先在堂前向祖先上香叩头,然后哭嫁。此时姐夫、兄嫂或表兄弟等将所有的陪嫁装箱,姑娘如嫌陪嫁不丰厚,便挡住不让盖箱子,边哭边唱《装箱歌》:
  我的爹,我的娘,
  今晚爹娘装花箱,
  装了银钱莫心痛,
  银钱是个地灰尘,
  扫了一层又一层。
  我的爹,我的娘,
  我那箱子四角凉,
  装了半天没有啥,
  最后还是空膛膛。
  我的爹,我的娘,
  今晚给我装花箱,
  我那花箱四块板,
  装了半天没装满。
  唱了一曲又一曲,直到添陪满意后,方进入卧室。此刻母亲端个凳子,坐在姑娘卧室里,一边流泪,一边嘱咐女儿,到了婆家要尊老爱小,尊重邻居,夫妻恩爱,并劝女儿不要牵挂家里。女儿也抹着眼泪,与娘诉说知心话,哭诉难分之情,直到深夜不寐,俗称“坐亲”。
  结婚那天,花轿一到,姑娘又要放声大哭,坐在轿里还要边走边哭,直到离新郎家不远时才停止哭声。愈哭愈受人称赞,不哭反而被认为是只想嫁女婿,不留恋父母。
  过去穆家庄、马家台、瓦房口等地,男方在迎亲的前一天晚上,要在洞房里的高处置一个斗,斗里立一杆秤,竖一把尺子,床下点“七星灯”,据说这是仿效姜子牙治服琵琶精之法,谓之“避煞”。迎亲队伍由“押礼先生”一人,迎亲女宾2至3人组成,另有放炮手一人,提灯笼的小男孩2人和抬食盒的数人。新郎身穿蓝缎长袍,头戴红顶瓜皮帽或礼帽,上插两只金花,从肩至腰斜挂一道红绫,在媒人的陪同下,乘轿前往女家。一路唢呐长鸣,锣鼓喧天。所带的迎亲礼品是7斤重的大肉一吊,8斤重的猪肘一个,俗称“七方八肘”,猪头一个,名为“碰门猪”,离娘布2匹,酒数瓶,以及给新娘送的衣物等。另备若干个红礼包,名为“梳头礼”、“催妆礼”、“背轿礼”、“谢厨礼”、“铺毡礼”、“发轿礼”、“参神礼”、“鼓乐礼”、“打杂礼”等等。所有礼物都用食盒抬或装入彩筐里,上面盖着红纸剪的双喜字。快到女方门口时,炮手装上火药,鸣炮3声(现在由鞭炮代替),称“迎亲礼炮”,乐队敲起紧三慢四的锣鼓,告知女家迎亲的到了。女方亲属出门迎接,行至大门口,岳父递给新郎一杯酒,名为“饮下马酒”。新郎进入正厅,先参拜女方祖神,再参拜岳父母,然后岳父给女婿身上加红(斜披一道红绫),帽上插花。亦有不行此礼者。
  用轿迎亲的,通常只备一乘花轿,供新娘乘坐,去时轿不能空着,轿里要坐个“押轿娃”。迎亲队伍由5至7人组成(搬嫁妆的、乐队和赶车的不计算在内),各有专司,其中有“下书人”(有些地方叫“押礼先生”)一人,由新郎的姐夫或同辈中懂仪礼、善言词的人担任,负责解决迎娶中的各种问题。迎亲娘子,由才貌出众、通仪礼、有子女、无身孕的少妇担任,负责为新娘梳妆和引导、陪伴新娘。在两辆车前有一个骑马的报子领头开路。迎亲的人数,双方协商一致,如果女方到男方人员单数,男方迎亲人员配单数。如果女方到男方是双数,男方迎亲人数配双数。
  红岩寺、丰北河等部分乡村迎亲时,要带一只红公鸡,名为“引魂鸡”,意为沿途给新娘子的魂魄引路,以免被妖魔摄去。还要再带宝剑一把,名为“斩妖剑”,作镇妖驱邪之用。有的结婚时要给女方送2至4斤大肉,称“礼吊”,并要送猪前蹄一对。女方将“礼吊”留下,将猪前蹄退回。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要携带双份挂面及猪的后蹄一对,同回女方娘家,女方家留下挂面,将猪后蹄退回,叫做“蹄蹄来,蹄蹄去”,意为今后永远往来。
  万青、九间房部分村庄在迎娶的前一天,男方要给女家送“离娘馍”。离娘馍是用精粉蒸做的一种花馍,通常送24个,象征报答娘养女儿20多个春秋的恩德,这些花馍,寓有很深的民俗意义。如二龙戏珠、喜鹊闹梅、龙凤呈祥等花样,喻男女喜结良缘;蝙蝠、桃子形的,喻新人多福多寿;亦有双鱼戏莲的,喻夫妻恩爱、早生贵子。此外还要专门给新娘做一对“奶头馍”,这种馍只有新娘才能享用,据说吃了此馍,将来生的孩子不缺奶水。出嫁那天,新娘子吃罢离娘馍,出门时,嘴里要噙一口馍,门槛内外各吐一半,寓意今后娘家婆家都有饭吃。据说门槛内吐的多了,娘家富,婆家穷。门槛外吐的多了,婆家富,娘家穷,这使新娘往往左右为难。
  迎亲队伍出发前,男方还要将轿夫们叫在一起,摆上4个干果盘子,敬酒散烟,发给红包,由总管叮嘱安全礼仪等注意事项,算是对出力下苦之人的特别礼节。
  迎亲的轿(车)出发前,男方的家长点燃一捆谷草,在新娘要坐的车或轿周围绕一圈,俗称“燎轿”。骑马的“报子”先到女方门前,下马后鸣放鞭炮,以示迎亲的花轿到了。女方“执事人”及亲属到门口迎接,“下书人”手捧大红帖,双手交给女方执事人。新郎下车恭立,执事人奉酒3杯,新郎饮一杯,其余两杯奠地,俗称“下马酒”。
  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后,由押礼人领头,对女方家长和在场的家族众亲一一拜望。女方摆上方桌,媒人仔细地将男方按女方约定准备好的彩礼交待完好,以便女方满意。迎亲队伍中负责押礼的人,要向女方厨房帮忙的行餐厨礼(也有双方互免此礼的),提醒厨房不要拖延开席时间。
  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坐定后,女方一般要安排专人陪男方来迎亲的人喝茶、吃糕点。在女方宴请宾朋和迎亲队伍的同时,伴娘就开始帮助新娘沐浴换装(红袄、红裤、红绣鞋、红袜子)、梳洗化妆,俗称“上头”(也有称“上妆”)。伴娘帮助新娘梳头时,会一边梳一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新娘上头完毕,还要与父亲、兄弟在家吃最后一顿饭,俗称“分家饭”,表示由家中成员变成亲戚。所谓分家饭,通常也就是糕点、水果、干果之类。
  吃罢酒席,迎亲娘子给新娘换装,换装时要给新娘红礼包,名为“换装礼”。此日新娘不穿娘家一件衣服,内外新衣及新鞋、新袜全由婆家带来。新娘的装束是头戴花冠,身穿红衣红裤,裤外还要罩上绣花长裙,脚穿红绣花鞋,头顶红绸绣花盖头。有的女方拖延很久不发嫁妆,吹鼓手就对着闺房吹几遍唢呐或长号,名为“畏门”。
  然后,新郎向女方众亲行礼,还要特意给陪女儿依偎说话、恋恋不舍的丈母娘行离娘礼(给一个红包),感谢养育之恩,暗示女方发嫁妆,有的还要行辞祖礼等礼项。礼仪程序到位后,女方管事的安排发送嫁妆,发嫁妆时由女方亲属站在大门里,男方迎亲人员在门外接,由女方的兄弟发头箱,男方在接嫁妆时回赠红包示谢。大件嫁妆如衣柜、桌子等由壮汉们搬出,小件嫁妆如枕头、洗脸盆、茶盅等,由小孩、妇女搬拿,不论搬多搬少,新郎都要赏发红包。嫁妆捆绑停当后,大家接下来就是等良辰吉时了。这个时辰是事先查定看好了的,如果时辰不到,就要等到那个时辰,如果时辰快到,管事人就要督促抓紧时间,时辰己到,喜轿(车)必须启程。
  时辰到了后,新娘先到锅台前向灶神叩头,名为“辞灶”,再撒一双筷子,表示不再吃娘家饭,然后由新娘子的兄或弟背上轿,或由舅舅抱上轿,意为“不带娘家土”。上轿前,女方家长亦“燎轿”。新娘被抱上轿时,放声大哭,名为“哭轿”。民间有这样一首《哭轿歌》:
  前年订婚刀割肉,今日出嫁火烧心。
  这根铁锁谁制造, 紧紧锁住我的身。
  哭声很凄惨,道出了封建包办婚姻的辛酸。现在结婚时尽管新娘也有哭的,但《哭嫁歌》却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表达的是喜庆中的惜别之情。如:
  爹妈从小养我大,今日就要去出嫁。
  丢下弟弟和妹妹,谁煮茶饭孝爹妈。
  在这样的气氛中,女方就可以在送亲的护送下往男方出发了。送亲一般由女方的长辈、同辈、晚辈和主要亲戚等人组成,多为双数,以示吉祥。为了避邪,女方前胸后背还佩带铜镜。也有的地方配有喜乐队,奏乐以示喜庆。
  女儿出嫁时,娘家得有人送行,俗称“送亲”,男方把送亲又叫“上亲”。送亲人数可单可双,根据男方来人而定,大原则是迎亲与送亲的人数合起来必须是双数。送亲一般必须由3辈人组成,如果祖党对象不合适,就由母党亲戚出任。关陕人对送亲的人数不讲究,往往全族出动,娘家只收礼不待客,亲戚都随新娘一起去男方家赴宴。
  新娘的嫁妆随同新娘一起送往男家,包括衣柜、箱子、衣服、被褥等。凡是贵重的东西,都锁在箱子里。其它小件物品如被褥、水壶、脸盆、镜子等放在桌子上,四角用红布包裹。搬嫁妆讲究一次搬完,并要在举行婚礼前把女方陪送的所有东西摆好。嫁妆越多,越显得娘家大方和富有,同时娘家陪嫁的多和少,也决定着新娘在婆家的地位。因此富户人家的陪嫁讲究6抬、10抬,甚至20抬的都有。但切忌8抬,因为人死后才是8个人抬着去葬的,故认为不吉。
  新娘及嫁妆启程前,女方也要将轿夫叫在一起,同男方一样摆上干果烟酒,发红包,叮嘱应注意的事项。一切准备停当,新娘的花轿在鞭炮声和唢呐声中起行。因山区道路狭窄,途中翻山越岭、跨沟过河,抬轿的人要挑选胆大心细的壮实汉子,禁忌路上出事。前边的轿夫要随时观察路面情况,向后边的轿夫打招呼。语言要简短明了,说的都是吉祥词语。
  当新娘由其兄背上或由舅舅抱进花轿坐静后,抬轿的人齐声说:
  喝了喜酒,起身就走。
  主人放心,路上顺风。
  还有嘴巧机灵的轿夫说一些吉利话,讨对方喜欢,如刚起轿时,走在前边的轿夫喊:“高高举起”,后面的轿夫接着喊:“两家有喜”。娘家一高兴,还会赏给轿夫红包。
  过去通行道路不好,抬花轿的轿夫两人抬着新娘,走在前面的为了防止后边的轿夫看不清道路,要给后面的轿夫报路,编纂了一些顺口的歌句。若遇一姑娘迎面走来,前面的轿夫提示说:“前面一朵花”。后面的轿夫就知道前面有人来了,随即接上一句:“直走莫踩她”。
  轿夫们在一路慢行中,还说一些互相激励的歌句,排除困乏。如上坡时前面的轿夫喊:“越上越高”,后面的轿夫接上一句:“上粱伸腰”。花轿经过转湾处,前边轿夫喊:“大湾小湾,新娘舒坦!”后边的轿夫喊:“随湾就湾,新娘情欢!”花轿过河踩石磴时,前边轿夫喊:“踩石磴,新娘坐稳!”后边的轿夫喊:“踏当中,新娘放松!”花轿上台阶时,前边轿夫喊:“一步一步上高台,新娘从此宏运来!”后边的轿夫喊:“小心小心慢慢来,新娘今晚笑开怀!”花轿经过树枝遮顶的林中小路时,前边轿夫喊:“青棚盖顶,新娘百事都懂!”后边的轿夫喊:“腰弯肩抗,新娘治家有方!”花轿经过平坦大路时,前边轿夫喊:“大路好走,新娘喜悠悠!”后边的轿夫喊:“甩脚甩手,新娘今年就有(指怀胎)!”
  迎亲的途中更为热闹风趣。起亲后,新郎新娘走在迎亲队伍的中间,前边是乐队和抬嫁妆的,随一对新人同行的是“伴嫁娘”、“迎亲娘子”、“送亲娘子”等。一路上,新郎、新娘、迎亲的、送亲的都要唱山歌,吼号子。沿路过村庄,还有拦新娘“对歌”的风俗。若遇上“歌迷”,迎亲队伍就得停下来,陪新娘对歌:
  哎——
  啥子开花一时红?
  啥子开花耐寒冬?
  啥子婚姻根不稳?
  啥子爱情永不分?
  哎——
  三月桃花一时红;
  腊梅花开耐寒冬;
  金钱婚姻根不稳;
  纯洁的爱情永不分。
  真是一路欢歌笑语,一路盈盈喜气。



编辑:秦人
柞水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东甘沟古银杏树 柞水溶洞 三道井森林公园 凤凰古镇
二郎庙遗址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凤凰古镇简介 国家3A级景区九天山介绍[图]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简介[图] 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秦楚古道简介 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简介[图]
马房子村乡村旅游简介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简介 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东甘沟简介
凤镇街社区乡村旅游简介[图] 东甘沟村乡村旅游简介[图] 石瓮子村乡村旅游简介
柞水县五华庙 柞水县文公庙 柞水县钟王庙
柞水县美食 更多
柞水煮苞谷籽[图]
柞水荞麦凉粉[图]
柞水洋芋粉饼 柞水苞谷蒸粉
柞水煮苞谷籽[图] 柞水荞麦凉粉[图]
柞水荞麦擀面[图] 柞水香酥麻花[图]
柞水红薯丸子 柞水县木耳炒豆皮
柞水八大件子[图] 柞水十三花
柞水县特产 更多
柞水传统草鞋工艺品[图]
柞水竹编农具工艺品[图]
柞水金银花 柞水核桃
盘龙七药酒 柞水豆腐干
柞水包谷酒 柞水腊肉
柞水香椿 柞水银杏果
燕麦炒面 柞水五味子
推荐信息  
·凤翔节令文化风俗
·凤翔民间生活忌讳
·合阳农村见闻:龙口夺食[图]
·非遗奇葩 流传千年的风俗——药王山“二月
·香山佛教文化旅游节[图]
·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
·陕南民俗:“杀年猪”与吃“泡汤”习俗
·2013版陕西省庙会地点、名称、会期选集
·儿时的记忆——老式爆米花机[图]
·西安亲戚之间的称谓习俗
·西安社会交际时的称谓
·西安民间称谓习俗
·西安家庭习俗
·西安家族习俗
最新更新  
·古遗址
·柞水民俗--婚嫁丧葬班子
·柞水年俗--庙会班子
·柞水年俗---社火班子
·柞水年俗--磨盘会班子
·柞水自清代以来的农耕习俗
·独具特色的柞水饮食文化
·柞水饮食文化之柞水小吃(燕麦类)
·柞水饮食文化——三台席
·柞水饮食文化之柞水人家风味菜——柞水十三
·柞水饮食文化之柞水人家风味菜——腊肉炒粉
·柞水饮食文化之柞水人家风味菜——柞水小炒
·柞水饮食文化之——柞水八大件子
·柞水旧时婚俗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俗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mins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