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关中东部物华天宝,有一块神奇而富饶的土地,古时称作冯翊、同州,今天大荔县。
大荔县濒临黄河西岸,南临洛河、渭河之间,有一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5公里的狭长沙丘地带,历史上称“沙苑”文人驰名中外。
“沙苑”一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李林甫《元和郡县志》载:“沙苑,一名沙阜,在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周太祖为相国,与高战于沙苑,大破亡。以其处宜牧,置沙苑监。”《朝邑县志》载:“沙苑随置沙苑监”。明王三省《含奴娇·沙苑怀古》写道:“黄河漠漠,更河处有垌骕骦屋,追阜累累寻常有,落日牛羊乱牧,绿柳横黑獭战处,遥想龙蛇逐,残基断砾侧尽周垣遗筑。”
又据考证,沙苑腹地的官池镇贴家村、拜家村是蒙古族的后裔一说。今之“贴”姓原为“铁木尔”的后代。因为蒙古族的后裔,所以继承了上祖遗传下的放牧、狩猎习俗。综上所述,可见大荔的狩猎历史的悠久,源远流长,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唐太宗李世民间就有了养狗狩错的习俗。只是到了现代,由于野生动物濒临灭亡,种类急剧锐减,也只有生育能力,适应能力强的野兔是错取对象,牵着细狗满山遍野的追寻,成为当地人寻求刺激娱乐的一种时尚活动。在过去,养细狗撵兔又是生计艰难时的一种谋生手段。有称荔伯朝地区的撵兔“专家”郭天禄,生活费用靠卖兔,连日常用品、自行车、大衣、过年的年货等都是卖兔换的。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旨狗撵兔之风一度上扬,那是“财东家”有钱人寻求乐趣讲排场的活动。七八十岁老人讲:同州府蔡邓村立有二月二古会,几千余人汇聚在一起,牵着狗驾着鹰,当时,前面撵免,后面有人拉着粮食赔产,够风光够阔气够热闹。承之驯养猎犬也就成为那个时候一道颇具特色的风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风俗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到了五、六十年代被视为“不务正业”的“浪荡”活动,一些受好者,只能是偷偷摸摸地过一把“撵兔”的“瘾”,其中不乏一些人被“批判”过,被“斗争”过。于是这一反映骠悍民性的活动,窒息在那个不可理喻的岁月。那个岁月,人们过着食不裹腹的生活,以“瓜菜代粮”度日,狗就成为人们的食品,细狗自然难逃恶运,面临着绝迹的灭顶之灾,况受医疗条件限制,防疫、治疗就很难保证。狗得了一种脑剥虫病,狗把屎拉到麦草中,这种带有病菌的草被牛吃了,又传染给牛,给当时并不发达的生产力带来极大威胁,牛更是社员的宝贝,为保牛一场声势浩大的打狗运动开始了,决心把狗“完全彻底”地消灭掉,亏了一些喜爱狗的撵兔的社员,冒着扣工分、扣粮食的危险,把狗得以生存,且遗传下来。关中东部地区这唯一的细狗品种也就幸运地、顽强地生存下来。曾经有这样的故事,妹妹回娘家看望哥哥,知道哥哥爱狗,给哥哥带的白馍,给狗带的黑馍,当哥哥拿到馍时,首先给狗拿出白馍吃,妹妹急着感到白馍是给你吃的,哥哥回答“知道、知道”。把白馍喂了细狗,可见人对狗喜爱的程度。在那个生产、生活资料极其匮乏的年代,闻点腥味就算过生日了,甭说大块吃肉,有爱犬如命的人,吃羊肉泡时,自己吃烧饼,让狗一同吃肉喝汤就可见一斑了。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