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书声悠远

2015-1-30 7:21:00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一座山,不知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不知发生了多少动人的故事。也许,这些故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然而,终究留下的是深深镌刻在巨石上的厚重历史。

这座山,叫嘉岭山;这个故事叫嘉岭山书院;这个故事中那琅琅书声所引发的文化自觉因了一个人——北宋政治文学教育家范仲淹。于是,一代名儒与这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康定元年,也就是公元1040年8月,52岁的范仲淹兼知延州(今延安)。当时的延安,历经战火,饱受西夏王元昊铁骑践踏,大宋朝屡屡用兵却无法挽回城池失守的败局。范仲淹受命于危难之际,兼知延州。面对军备废弛,民不聊生的现状,范仲淹力主暂不出战以留议和之路。在实地踏勘陕甘地界的同时,他就延安的形势写出了悲壮感人的《议攻》、《议守》,雄论攻守,引经据典,纵横捭阖,言之凿凿。战乱之频仍,东征西杀劳民伤财无功而返的事实使得一代大儒多少有些烦厌了,他在思忖通向安宁的长久之策,除了军事上的攻守,他把思考与实践的重心转到文化的软实力的扩张上,于是,在他兼知延州任内,开辟了一条文化影响战争消除战乱的理性思考。于是,他创办了嘉岭山书院。在文学史上,也许范仲淹创办的嘉岭山书院无法与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等相提并论,但是,嘉岭山书院能在战乱中诞生,在战乱中生存发展、影响战争却是其他书院所无法企及的。

初夏的一天早上,我漫步走上嘉岭山山东半山腰,这里就是嘉岭山书院旧址。970多年前,范仲淹就把书院建在了这里,这是一处清幽雅致,绝无喧嚣,诵读讲学的佳境。明经之士,满腹经纶,滔滔不绝。各方学子,潜心攻读,赋诗作文,犹可寻觅。院内那各类品种的上千株树木,郁郁环匝,翠绿森森,那琅琅书声伴和着清幽的树影、微风,绝然一幅大景象!席地而坐,我在想,范仲淹当时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心结?

自西汉以来,金戈铁马,尘土飞扬,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总是在战火硝烟中苦苦挣扎;摆脱挣扎,寻求安宁与和平,依靠战争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仇视和杀戮的恐惧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征战讨伐也许是通向和平的一种手段,但绝然不是唯一的手段。范仲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思索。在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文明和文化对于仇恨和战争的消解使他看到了希望。文化的自觉依靠的是人,而嘉岭山书院的书生,虽无明确的史料佐证,也许是我的臆断,但我坚信,除了汉民族之外应该更有大量的西夏战俘。这难道就是范仲淹创办嘉岭山书院的初衷?!

纵观人类历史前行的道路,相较那些已经衰落的古文明,汉文化虽然也经历了种种苦难与磨难却历经五千年而延续至今,恰恰依托的就是以范仲淹为代表的那些历朝历代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精神,孜孜探究文化、弘扬文明、吸纳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特立独行者。作为行者,对于文明和文化,他们有着宽容的基本品格。

范仲淹做到了“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他做到的是通过文化的软实力消弭战争与仇恨的创伤。也许,在当时,这只是他的一个理念,但这理念所产生的旷世影响力却是连他自己也无法想象更不要说验证了,“来吾导夫先路”的胸襟与豁达所释放出的文化意义远远超出了他的初衷。

宋之后,蒙古人忽必烈的铁骑东征西杀直至欧洲,嘉岭山书院因之而废。短短90多年时间,蒙古人依托军事征服所建立的元大厦倾覆了。至于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延安知府王彦奇在原遗址重建,万历后再次被废。到了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再次重建。时隔无几即已荒废。

走下嘉岭山,晨练的人们擦肩而过,看着满山的深绿和一幢又一幢高楼大厦,不由生出这样那样的感慨,而嘉岭山书院传来的琅琅书声却始终萦绕在耳旁……

透过这书声,再看这山、那人,怎一个美字了得。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