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走进榆林

2014-6-18 16:42:00  来源:榆林日报网  进入论坛

登临榆林镇北台,

万里长城尽收来。

遥望塞北大沙漠,

烽烟滚滚冲天外。

回首千古沧桑史,

刀光剑影数千载。

光阴逝去如烟云,

多少忠骨何处埋?

  这是我上一世纪末,大概是公元1995年春,专程看望我曾资助过的,但却不曾相识的榆林市神木县一位贫困农村中学生时,随意写下的一首七言诗《登榆林镇北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已经十七年了。当时,她寄给我的平信是通过神木县飞龙宾馆一位服务员转来的。那位服务员的名字,似乎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我的记忆之中早已忘却了。就连那位寄信求助人王泽霞的名字,还是通过当年帮助我回信人的回忆偶然得到的。如今即就是站在我的面前,我也不一定能够认出她了。榆林市留在我记忆之中大概只有八个字:山高,沟深,风沙,贫穷。

  民间流传:“有福的生在平川,没福的生在深山”。这句话放在那时,若说榆林,我看一点儿也不假。

  榆林米脂县过去流传一个故事。一个外甥和舅舅在对面的半山腰上种地。两个人虽然只隔了一条大沟,如牛郎织女一般。可以听见对方说话,但却难以见面。使人不由得想起了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外甥有事从沟对面早上出发,一直走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才好不容易走到了舅舅家里。还有一个传说,子洲县一个农民一生没见过火车是个啥样子,好不容易攒了些钱,身背一个布搭子,走了不知几天几夜,在西安城里逛了一回。见了火车,还以为是个啥怪物。回去时捎了些茄子和黄瓜。村上人怎么也不知道茄子是个啥东西。只好请来一个“土专家”用刀一切,不禁大叫道:籽麻籽……籽麻籽么……。这些虽然都是民间传说,但令人不难想象,陕北的确是个交通十分不便、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一首陕北民歌《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这样唱到:

  上一道(那个)坡(来)坡(哎哟哟哎)

  下一道道墚(哎哎),

  想起了(那个)小妹妹(哎哟哟哎),

  好心慌(哎嗨)。

  ……

  你在(那个)山(来)上(哎哟哟哎)

  我在(哎嗨嗨)沟(哎哎),

  探不见的(那个)拉话话人(哟哟哎)

  招一招手(哎嗨)

  探不见的(那个)拉话话人(哟哟哎)

  招一招手

  招一招手(哎嗨)。

  难怪毛主席在转战陕北期间,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胡宗南二十多万装备精良的部队,败在了毛主席装备极差的两万人手下了。人常说:“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那个时候,关中人娶不起媳妇的,不是搭火车跑四川,就是坐汽车到陕北,随便领回来一个女人,凑合着成个家就对了。也有的陕北姑娘为了逃避恶劣的生存环境,三个一团、五个一堆,千方百计跑到关中来的。胡乱碰上一个年纪大一点儿的光棍,或因家庭成分不好的人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但也不乏有个别人贩子,偶尔领来一两个姑娘,多少得些金钱,卖给人做老婆的。那个时候山里女人,一旦嫁给了八百里秦川的人,犹如今天农村女大学生嫁给了城里人般的骄傲和自豪。直到今天,我们那里60岁左右的陕北妇女,几乎附近村子十分普遍。一想到那个时候陕北姑娘嫁到关中的事,我就想起了多年前全国流行的一部电视剧《走西口》。虽然电视剧的情景是描写山西晋北的,但似乎也是陕北的事。据说,西口大概泛指长城以北广大地区。相对而言,不同地方人眼里的西口,不一定是同一个地方。电视剧《走西口》里的主题曲这样唱到:“ 妹在家里头,我心跟着哥哥走。我这辈子的泪蛋蛋,只为哥哥流。拆散了炕头头,拆不散骨肉。寻不带盼头头,哥就不撒手。嗨,寻不带盼头头,哥就不撒手。嗨,走西口,那里是个头。走西口,不知命里有没有。走西口,人憔悴了心没瘦,走西口,流着眼泪放歌吼……”这首歌,情真意切,但却异常悲凉。它真实地道出了山西晋北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也真实地反映了陕北老百姓的悲惨命运。直到今天,我一走进榆林,就想起了当年的《走西口》。一唱起《走西口》,我就想起了陕北人民世世代代牛马般的苦日子。民间流传:“十年九旱,水贵如油,风沙上墙,毛驴上房”。短短四句民谣,十六个字,便形象而生动地勾画出了榆林当年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榆林人民祖祖辈辈就是在与这些险恶条件抗争中求生的。但这里的老百姓却人穷志不短。他们“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历史上,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最著名的大概要算米脂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和绥德县南宋抗金民族英雄韩世忠了。人们一提起腐败无能的南宋政府,就会想起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和韩世忠。亦会想起苟且偷生的卖国奸贼秦桧的。在长期的土地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榆林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刘子丹、谢子长、习仲勋、高岗、刘澜涛、张达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像李鼎铭先生那样赫赫有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层出不穷。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彪炳史册。他们的精神将和日月同辉、与乾坤共存。他们永垂不朽的功绩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字一起,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永远留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无数革命先烈,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没有他们,就没有陕北革命根据地,就没有陕北红军,就没有中央红军的落脚地。哪里会有今天新中国的诞生?哪里会有繁荣昌盛、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忘记陕北,就意味着背叛,忘记陕北人民,就意味着忘本!

  我这一次到榆林是在2012年5月6日下午5点半左右。当年去榆林是乘坐一辆延安到榆林的大巴车。这一次却是乘专车去的。车子一出榆林市高速公路口,呈现在我眼前今日的榆林,与我印象中昔日的榆林相比,竟然是天上人间,今非昔比。我当即触景生情,即兴填了一首词《十六字令·榆林》变,山变水变人更变。榆林市,旧貌换新颜!看见榆林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就想起了一副春联“碧海青天千里秀,绿树红楼万户春”。同时,我也想起了无数为了改变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不惜献出自己鲜血和生命的英雄们。我想,人们一定不会忘记治沙英雄石光银、防沙治沙标兵杜秀芳和“全国绿化女状元”王志兰。犹如大庆油田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铁人”王进喜,山西大寨人永远不会忘记陈永贵一样。人们更不会忘记二十五年植树2700万棵的模范牛玉琴。他们既没有豪言,也没有壮语。他们不约而同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人进沙退”、“人定胜天”的新篇章。是他们感动了粉色,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

  车子穿过一条条宽畅、干净、卫生和绿树掩映的马路,越过一道道繁华、热闹、琳琅满目的大街小巷。目睹那一排排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掠过一群群衣着时髦、笑逐颜开的市民。我竟然如临梦境:这,就是当年的榆林市吗?这,真的是昔日山高、沟深、风沙、贫穷的榆林吗?我仿佛走进了千年古都西京城,又像是走进了祖国首都北京。我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又激情满怀地填了一首词《水调歌头·榆林》:“长城飞龙起,榆溪润桑田。旧貌焕然一新,碧水绕青山。昔日穷山恶水,今朝绿树红楼,仙境降人间!油似地下海,煤炭比南山。人厚道,心良善,天行健。有幸登高远眺,榆林无处不江南!天时地利人和,乘风破浪扬帆,辉煌抵彼岸。为官谋一方,焉能留遗憾?!”

  在我的记忆中,榆林就是古代边陲之地,也是大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如蒙古族常年兵戎相见、烽火连天之地。更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和发展之地。险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了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谱写了一代又一代忠臣良将,为国尽忠惊心动魄的历史经典活话剧。秦腔历史剧《金沙滩》、《杨门女将》、《潘杨讼》、《百岁挂帅》、《十二寡妇征西》、《杨排凤》等,都是历史上的文化经典。亦给我们子孙万代留下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北宋年间杨家一门忠烈。据说,杨继业生在神木,佘太君长在府谷。为榆林增添了无限的光彩。直到今天,都是人们饭后茶余、街谈巷议、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显然是历史留给榆林人民珍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以前去榆林的路又窄又难走,特别是绥德到榆林的那一段。左边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无定河水,右边是叫人心惊胆颤的悬崖峭壁。汽车行驶在狭窄的、仅够两车相会的简易公路上。人们颠簸得犹如坐在弹簧椅上一般。个个提心吊胆,只好听天由命。说不害怕,那是一句假话。那个时候去榆林,跟穿越秦岭去四川没有什么两样。既没有现在的双向三车道的高速公路,也没有今天直达榆林的火车,更没有神话般瞬间即到的飞机。只有唯一一条依山傍水的简易公路。高大的大巴汽车行走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不但令人心里不安,而且车速十分缓慢。即便是有人半途想下来方便一下,也深感不便。偶尔看见沿途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心里犹如十五只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心想:能够平平安安地抵达榆林,大概是给爷烧了棒槌壮的香了。刚刚越过了这一段路,人们紧绷的心好不容易放了下来。不料,又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毛乌素大沙漠丘陵带了。汽车还没有走进茫茫大沙漠,老远就看见铺天盖地、腾空而起的黄沙。好像进入了青海荒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大戈壁滩,叫人不寒而栗。难怪千百年来,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封建帝王把都城不是建在了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就是建在了中原大平原上。就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的南宋逃亡政府,也知道跑到江南杭州,死活也是不会到这个地方来的。我顿悟历朝历代统治阶级,为什么当年要把少数民族赶到边疆去的道理了。难怪历代的奸贼妄臣都要死死地守在京城里,而把忠臣良将千方百计地赶到边关!车子行驶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中,一路上风大沙大。随风扑面而来的黄沙,毫不留情地猛扑过来。吓得人们赶紧关好车窗,闭上眼睛。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好不容易才听见司机大喊了一声:“榆林到了!”下车一看,我的心一下子凉透了。真是看景不如听景,这哪里是个城市?难怪多年后,我听曾经跑遍陕北演出的省戏曲研究院,一位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说:陕北的城市都是一个样:“一条沟,一条街。”

  今天,目睹这十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古典小说《西游记》似的神,像魔术师空手取物般的奇,更像美术大师画画一样的美。凡是亲自到过榆林的人,自然会顿生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更有一种乐不思蜀的感受。

  据说,榆林这个称谓,大概是和元朝大诗人周伯琦的《榆林驿》的一句诗──“昔人多种榆……此地名榆林……”有关吧。

  榆林地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西岸,著名的榆溪河从南向北穿城而过。榆林古城不但是塞北自古以来的边防重镇,而且是毛乌素沙漠南端一片自然天成的绿洲。

  榆林雄踞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要冲,从古至今就是战略要地。也是大汉族和匈奴、突厥、党项、蒙古等游牧少数民族长期杂居之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成了各民族风流人物,顺应历史潮流、登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话剧。他们的故事如刻蜡板似的,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我曾经在一首《游榆林》五言诗中这样写道:“自古榆林府,历代兵家争。太平造逆子,乱世出英雄。”正是英雄演绎了历史,历史造就了英雄。不管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红石峡摩崖,还是威震四方的镇北台古建筑。也不管是古香古色号称“小北京”的榆林老城,无不以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向人们展示了榆林这个特殊的地方所特有的环境、特殊的历史印记和榆林辉煌的历史。你能说榆林市不是一个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吗?榆林这个名字,催人振奋,令人崇敬,叫人深深地感到榆林人民的智慧和自信!

  榆林城为明正统二年(1437)始建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陕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同治年间,这里的文化教育事业就很兴盛。陕甘总督左宗棠称其为“北学其先。”近代的榆林,培养了一大批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英雄人物:如杜斌丞、李子洲、刘志丹、张德生、朱侠夫、朱敏、张季鸾等,以及爱国名将杨虎城、邓宝珊,著名学者王森然、柳青、高景德和活跃在海内外的榆林藉社会、科技等各界名流志士。榆林的历史,在各个朝代,都有一部辉煌的历史记忆。今天榆林的主宰者们上演的历史,更是一部让前人慰藉,令后人牢记的历史。

  一走进榆林,看见那雄伟壮观的镇北台,我就想起了唐朝大诗人王昌龄那首有名的七言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似乎把人一下子带到了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枭雄混战的年代。镇北台依山据险,居高临下。北面是一望无际的毛乌素大沙漠,南边是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带。如一把巨大的神锁,矗立在蜿蜒曲折的明长城之上。紧靠镇北台下,建有一方形砖城,名叫款贡城。近些年来,榆林市政府多次拨款,不惜耗费巨资,对镇北台和款贡城进行了维修和保护。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名人志士和达官贵人登台观赏,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学诗篇。1936年10月,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曾经莅临榆林,亲自骑马登上了镇北台。上一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和刘澜涛也曾先后登上镇北台。这些无疑为榆林增添了无尚的荣耀!

  明代嘉靖年间,巡抚王遴《登北楼赠副戎张将军》诗赞曰:“孤城绝塞敞高楼,漠漠风沙槛外浮。遗恨朔方失故土,空临秦卒赋同仇。飘飘雪片凌春色,处处笳声馆客愁。才调如君今定远,储看谈笑取封侯”。清代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一诗中这样写到:“关门直向大漠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

  我这次重游了榆林镇北台,不禁也写下了几句诗:“有幸重登镇北台,面目一新喜开怀。不见当年大沙漠,但见碧海天上来!”在榆林市镇北台不远处,有处“钟在庙内,声在庙外”的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人称红石峡。红石峡集建筑、庙宇于一体,自然天成,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著名教育家、美术家王森然先生手书“红石峡”三个大字,高悬“天门”,在阳光的照耀下,灿烂夺目,吸引无数游人驻足观看。红石峡深藏在奇山秀水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凿崖造室,内塑慈佛。日渐形成规模,成为榆林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终未逃脱明、清、民国天灾人祸的劫难,不少石雕、泥塑、石刻及亭台楼阁遭到严重的破坏。后经榆林市政府多次抢救和修缮,才得以恢复昔日的原貌和风彩。红石峡现存的明代石窟庙殿主要有:圣母殿、大雄殿、小须弥殿、观音殿、圆觉殿、慈任殿、元沁殿等。这些庙殿全都分布在红石峡东边的悬崖峭壁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有的庙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上可通至红石峡“天门”,登上红石峡顶峰。下可回穿红石峡璧底之溪流。特别是峭壁底层的三窟庙殿里,有一条古水渠穿越庙窟后,从长约一百米的石窟暗洞突然消失,为红石峡增添了令人惊叹不已的神秘色彩。相传,明成化年间,延绥镇总兵陈辉年过四旬无子,心急如焚,只好在那年三月十六这一天,陈总兵带领众妻妾来到圣母殿,向圣母跪拜求子。并立下了一座“求嗣碑”。果然神灵保佑。第二年,真的喜得贵子。这里香火一下子便兴旺起来了。从此,每年的三月十六便成了红山寺,即红石峡一年一度庙会的日子了。

  其实,红石峡不但是榆林市一个风格独特的旅游胜景之地,更是黄土农耕文化和蒙古游牧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的典型。而红石峡里展现的大量石刻、石雕,正是这种地域文化的印证和诠释。1995年贺菊芳女士出版了一本有关红石峡的书,名叫《红石峡摩崖石刻》。1996年,霍世春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榆林名胜丛书《红石峡》。为榆林市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榆林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也使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关中朋友肃然起敬!

  红石峡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旅游圣地,更是一种厚重而深刻的地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光大。我想,他们的名字以及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书,无疑将是一座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我曾经去过红石峡一次。但那一次不过是走马观花罢了,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而这一次是专门去红石峡采风,所以观赏得就比较仔细了。红石峡留在我记忆之中的,除了那风景秀丽、令人忘返的景色外,更是那历经沧桑、饱尝战火和风化的摧残,依然幸存下来的那些石窟、石雕和石刻。那是一笔用金钱买不到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榆林人民极为珍贵的书法艺术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啊!

  红石峡留下了数不清的石刻和石雕。其中有:“省雄方障”、“别开生面”、“磐石千秋”、“榆关雄峙”、“河山千古”、“振河不泄”、“开天异境”、“蓬莱仙岛”、“慧日普照”、“大漠金汤”、“力挽狂澜”、“山河巩固”、“地接秦封”、“威震九边”、“汉蒙一家”、“流沙蓬岛”、“还我河山”、“天外奇峰”……。这些不朽的石刻和石雕,无不记载着榆林的历史文化传承,更是一笔榆林人民的书法艺术瑰宝。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华民国二年十月,陕北观察使崔云松偕榆林知县毓寅等题写的“蒙汉一家”、民国三十年冬月抗日爱国名将马占山将军题写的“还我河山”,以及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丁级学生公渤于中华民国十三年四月题写的“力挽狂澜”等三幅石刻。“蒙汉一家”题字用笔沉着,气势端庄,体貌秀美,是近代优秀的一副楷书书法佳品,又是一曲祖国多民族团结统一的颂歌!马占山将军题的“还我河山”一碑,楷体阴文,运笔有力,且为马占山亲笔所写。马占山是国民党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兼黑河警备司令。1931年任黑龙江省代理主席,曾率部在黑龙江省泰来、江桥等地抗击日军侵略。“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马占山驻哈拉寨,在榆林设东北挺进军驻榆林办事处。1941年冬,他同邓宝珊去红石峡赴朱绶光宴请时,看到祖国山河破碎,不禁感慨万千。毅然挥笔题写下了“还我河山”几个气吞山河的大字。表达了一位爱国军人不甘亡国、誓死抗击日寇,渴望祖国统一的雄心壮志。“还我河山”四个字,为后世留下了悲壮的一页。同时,也为千秋万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力挽狂澜”是陕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李子洲,及王森然、魏野畴在榆林中学任教期间,由李子洲提议,全班同学一致通过,校长杜斌丞推荐,崔焕九书写的。号召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积极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立志做一名挽救中华名族的中流砥柱。今天的榆林市子洲县,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为陕北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功勋的李子洲先生而专门设立的。不用说,李子洲先生将永远活在陕北人民和中国人民心中。毛泽东曾经为李子洲先生亲笔题词:“陕北共产党奠基人”。

  榆林老城,人称“小北京”。其实,这个“小北京”并非指如今高楼大厦的北京,而是指独具明、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的老北京。凡是亲自到过榆林,亲眼目睹了榆林老城的人,无不为榆林老城的成功保护而拍手叫好。仅从这一点说,榆林的人民,就是伟大的人民,值得尊敬的人民。我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历经多少次战火的洗礼,经过多少次无情的灾难,在这贫穷落后的塞北,还有一个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如果说人们一提起西安城墙,自然就会想起习仲勋、梁思成、赵寿山、韩骥、武伯纶、张景沸、马文瑞、良卿法师等的话。那么,看见保护如此完好的榆林古城,我们又该想起谁呢?

  据史料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明王朝为抗御蒙古鞑靼部落的南侵,特令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隋代古长城遗址处的榆林庄开始修筑榆林城堡。这可能就是榆林城名字的真正来历吧!清代,榆林城曾多次进行了修缮。同治六年(1867)、光绪元年(1875)、光绪十年(1884)、光绪二十年(1894)等先后四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加固,直到民国年间榆林城都保持了传统数百年的历史风貌。一个鲜明的明、清风格,又融合了少数民族元素的榆林城,历经沧桑变迁,依然屹立在塞北古长城之上。

  走进榆林老街,明、清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城门城楼,特别是那别具一格的四合院民居,令人不由得联想到了北京大街小巷鲜明中国明、清民族风格的四合院。难怪人们把榆林城叫“小北京”了。在榆林城南的山顶上,远远望去,有一座巍然屹立的古塔。名叫凌霄塔,凌霄塔共十三层,塔高43米,底层周长33米,呈八角形,纯砖结构。各层东、西、南、北、中开卷洞。琉璃瓦宝顶,高耸入云,宏伟壮观。凝望凌霄塔,形似宝塔山。我暗暗吃惊,这里原来是一个绝佳的风水宝地。我不禁为当年在这里建塔的人拍手叫绝,也为凌霄塔历经沧桑而能够依然矗立而庆幸,更为当代榆林主宰者们对历史文化是这样的尊重和敬畏而骄傲!

  翻开榆林市地图仔细一看,我似乎从这里找到了当今榆林老城为什么能够保护如此完好的真正答案。也知道了在时下如此浮躁的年头,这里的当政者们竟然是这样的沉着、冷静和高瞻远瞩。原来榆林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带头从榆林老城多年前就已经搬出,从榆溪河东岸迁到榆溪河西岸去了。

  我在榆林老城一家标准的四合院里,碰见了一位当年在省上工作退休已经十五年的,75岁姓尚的老先生,并和老先生合影留念。老先生似乎很生气地对我说:“去年来了几个人,说我家的门楼已经破旧了。老城街道要拓宽,门楼要拆。”我急忙问:“那么,怎么到现在还没见拆呢?”老者笑了笑说:“我指着门楼对他们说,你咋不看看,这门楼上的砖雕、砖刻多么珍贵,至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怎么现在就要拆掉呢?”我又问:“后来呢?”“后来,那些人一听,扭头就走了,到现在再也没人过问了。你看,如今门楼还是好好的。”听完了老者的一席话,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我不禁暗暗地为这个旧门楼庆幸,也为榆林老城里居住的老百姓高兴。更为榆林的主宰者们能够“识时务者为俊杰”而欣慰。说句老实话,这件事若放在其它地方,早都连夜叫推土机推倒了,连我今天大概也看不见了。临分手时,我跟老者开了一句玩笑说:“你还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老者一下子笑逐颜开了。

  我猛然醒悟:榆林不愧是当年陕北革命老区。不愧是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热情赞扬的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故乡。不愧是《东方红》歌曲和《沁园春·雪》诞生的地方!难怪陕北当年成了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地,抗日宣言的诞生地和八路军东征的出发地了!

  榆林还有四个值得一去的地方,一是吴堡县的古城,二是靖边县的统万城,三是神木县的红碱淖,四是佳县的香炉寺。据《延绥揽胜》记载:吴堡“县城居山绝顶,周临岩壁,东偎黄河,南连乌道,形势险阻,万夫难攻,俗有铁佳州铜吴堡之称。”我有幸买了一本王象贤先生著的《吴堡古城春秋》。并见到了83岁的王象贤老汉,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王先生告诉我:“1935年以前,这里大约有七八百人。如今只剩下我老两口和看西门的王福管三个人了。”吴堡石城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古堡里大大小小的古建筑,几乎毁在日本鬼子1938年前后的炸弹之下。一提起日本人扔炸弹,王象贤老汉分明是怒发冲冠了!我不禁被他们如此坚强的守望精神深深感动了。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就是龙的传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自强、自立、自信和力量!

  《吴堡古城春秋》中有篇“清廉牌坊”,这是为历朝历代清官专门立下的。古人曰:“不受曰廉,不污为法,以清为民,以廉养德”,这大概就是自古为官者的道德规范。清廉牌坊一共有两座,一座是清朝雍正年间吴堡人民给四川籍连县举人詹绍德先生立的。一座是吴堡人民给四川阆中举人谢家麟先生立的。虽然如今牌坊已经毁于战火,但却永远高高地矗立在吴堡县人民心中!

  靖边县统万城是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的都城。公元413年,勃勃改姓赫连,同时在此筑城。他说:“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这大概就是统万城名字的来历。据《北史》记载:“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城五仞,其坚可以砺刀仞。”统万城是“蒸土筑城”。就是把石灰、白粘土搅拌,进行注灌,先后历经6年完工。它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设的最完整、最雄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我国历史上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融、渗透、汇聚的典范和见证,更是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古代匈奴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幸存下来唯一一座都城遗址。统万城不但是我国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而且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见证。

  在神木县西北部,鄂尔多斯草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汇处,有一个神奇的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名叫红碱淖,素有“大漠明珠”之美称。淖者,蒙古语是水泊、湖泊的意思,红碱淖呈三角形状,东西宽10公里,南北最长12公里,水域面积达67平方公里。

  红碱淖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蓝天白云,湖水粼粼,河滩洁净,水草茂盛,牛羊成群,飞禽起舞。初升的旭日和迷人的晚霞,构成了“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陕北独特的风景旅游圣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神奇的人文景观,一年四季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朋友,如朝圣般的涌向这里。红碱淖,亦称“神湖”。我这次是乘坐一艘快艇抵达神湖对岸的。坐快艇虽然惊险,但很刺激,更感到自豪和满足。前几年我曾经在郑州黄河坐过快艇,但这里的风景却很别样,犹如“塞外江南”。衣服湿透了,心情好极了。登上对岸,踏在软绵绵的黄沙上,犹如踩在了海绵上。看着那塞北一排排蒙古包,一群群驼,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几十年前的一首流行歌曲《梦驼铃》:“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这首乡情意味浓厚的民歌,似乎就是描写昔日的此地。但谁能知道,几十年后的今天这里早已“换了人间”了。

  佳县有一个香炉寺,十分有名,标准的明、清建筑。东临黄河,三面悬崖,仅西北约200米狭径与县城相通。1947年8月17日下午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陪同毛主席浏览了香炉寺。这大概就是香炉寺真正出名的原因吧!

  令人欣喜的是,榆林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子洲学前教育国家试点项目。新建和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45%。并加快榆林市一中和二中高中部学校建设。完成55所中小学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新建和改扩建6所特殊教育学校。榆林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正式招生。且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在做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的基础上,稳步实施居民健康档案、免疫规划、孕产妇保健。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检查等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恢复医疗卫生工作的公益性质。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努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并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完成8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497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服务点的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到做到“为人民服务。”

  一天,我在一家饭馆碰上了几位中学生,我问:“你们知道《东方红》这首歌曲吗?”其中一个不假思索的回答:“知道,知道,榆林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唱的那首歌。”“那你会唱吗?”“咋不会唱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他竟然一口气不打绊子地唱完了,我不由自主地给他伸了个大拇指,我又问身旁另一位学生:“你知道毛主席《沁园春·雪》吗?”“怎么不知道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她竟然用的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一口气完整地背完了。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一叶知秋”,不难看出,这不但折射出日夜奋战在榆林教育战线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辛勤付出,而且透视出榆林市当政者的远见和功绩!

  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我散步来到了榆林日报社对面的广场上。东方的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辉洒满了整个榆林城,也洒满了这个偌大的广场。这里已站满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群。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工人模样的,农民穿着的,干部打扮的。唱歌的,跳舞的,谈情的,说爱的。人们无不沉浸在温馨、舒心、开心的氛围之中。那不远处唱歌的人群中,不时传来“横山下来个游击队”、“我送哥哥当红军”、“绣金匾”和“兄妹开荒”等脍炙人口的信天游革命歌曲。把人一下子带到了那火红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年代。叫人不由得想起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六七十年前战争岁月里涌现出的田汉、聂耳、冼星海、贺敬之、杜鹏程和郭兰英等一大批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革命文艺家。我想:革命老区毕竟是革命老区。难怪陕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2010年10月,在榆林市清涧县召开第十三次年会的时候,清涧县委书记、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等都和我们始终在一起。令所有与会者倍感亲切和自豪。仿佛把我们又带进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火红的革命年代。

  令人欣喜的是,与会期间,我有幸得到了一本清涧县石盘乡曹家坬村,74岁高龄的黄增辉先生赠送的,自己用血和泪写成的,长达26万字的《红色清涧》一书。我想:陕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不会忘记共产党啊!

  翻开鹤发童颜的佳县白云山道长赠送我的《一鳞半爪》一书,我的心如汹涌澎湃的黄河、长江一样,实在难以平静。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国教。白云山道观,是我国著名道教圣地。古人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龙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的摇篮。毛主席当年在佳县期间,有一天到白云山看戏,工作人员把毛主席安排到了前边。毛主席就是不同意,硬是站在了后边。毛主席说:“我的个子高,不能把老百姓挡住了”。因为这件小事,前几年一位老革命,还在白云山道观立了块纪念碑。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久的记忆。听说毛主席还在白云山里抽了个上上签,并亲自拿去问了一个道长。大家都不知道这个签的含义是什么?那个道长仔细看了看毛主席,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给他一张白纸上写了‘8341’几个字,然后交给了毛主席。谁也弄不清楚‘8341’的意思是什么。全国解放后,中央警卫部队的番号恰好就是8341。直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后,人们才猛然醒悟了。毛主席果然活了83岁,当了4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难怪毛主席逝世后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四川省都江堰居然修起了毛主席、周恩来和朱德的庙。毛主席果真成了神了。

  其实,神还是人,人就是神,这不过是人们一种信仰罢了。听说六盘山和横山也修起了毛主席庙。难怪全国各地近些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毛主席特型演员和红色博物馆。据悉,特型演员大概比较有名的是:古月、唐国强、王英、孙阳、谷智鑫、章一飞、马于飞、宋晓飞、江月……等。多年前,咸阳出了个名叫魏德君的小人物,自筹资金办起一个规模不小的《红色记忆博物馆》。无疑“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似乎已经成了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

  一天,我在榆林佳县碰见了一位朋友,他给我送了一本作家刘亚莲女士写的精装本《毛主席在佳县》。我简直如获至宝。那本书里有毛主席1947年10月18日给佳县县委的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我想,刘亚莲女士做了一件功在千秋、名垂青史的事情。正如为这本书写序的曹谷溪先生说的:“自然,未必是美;真实,也未必是美。但是,所有的美都必须是自然、真实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演义,人们总有一天会醒悟:刘亚莲女士留给后人的既不是官帽,也不是金条。但却比官帽和金条更珍贵、人们更渴望的东西。也是金山银山买不到的东西。那是什么?是理想,是信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希望!

  我连夜拜读了刘亚莲女士的《毛主席在佳县》。不禁想起了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的壮举和故事。毛主席在佳县前后整整100天,而这却是扭转中国乾坤,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100天。榆林佳县人民,至今也不会忘记。毛主席在梁家岔村的窑洞里,亲自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使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正如周恩来总理说的那样:“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并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重新修订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起草并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重要文献,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从此,中国革命迈上了金光大道,迎来了中国人民彻底解放的曙光。难怪从佳县山沟沟里走出了一个农民歌手李有源,响彻云霄的《东方红》歌曲诞生了。

  1948年3月21日,也就是毛主席离开米脂杨家沟,即离开陕北的前一天。这天晚上,毛主席的秘书李智盛先生有幸和中央领导周恩来、习仲勋等一块儿吃饭。酒过三杯之后,李智盛的脸就红了,头也晕了。毛主席关切地问他是什么地方人,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是陕北神木人,叫李智盛。没想到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道:“啊?原来你是我弟弟,我是你哥哥呀,李得胜、李智盛,这不是兄弟吗?”毛主席和一个小战士开玩笑,一下子把三个桌子的人都逗笑了。坐在身旁的习仲勋笑着说:“全世界数中国人能喝酒,中国人数我们陕西人能喝酒,陕西人数陕北人能喝酒,陕北人数神木人能喝酒。”毛主席风趣地说:“唐朝有一位酒仙叫李白,今天我们这里有一位酒仙叫李智盛。”从此,“神木人能喝酒!”这句话便不翼而飞,一直流传至今。但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句话究竟是怎么来的。《水浒传》里有个为民除害、不畏强暴的武松。我想,说不定就是榆林神木人!武松打了一只虎,天下人都知道武松打虎。李逵打了四只虎,没有人知道李逵打虎。因为武松打虎是为民除害,李逵打虎是为母报仇。

  毛主席转战陕北的100天里,在榆林佳县神泉堡住了57天。佳县人民一提起这段历史,没有人不知道中央领导机关在神泉堡血与火的日日夜夜的。如今人们一旦来到了榆林,如果不到佳县的神泉堡革命纪念馆去参观,犹如一个海外游子忘了自己故乡一样遗憾!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句流传久远的民间歌谣,大概和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有关吧。貂蝉生在米脂,吕布长在绥德。貂蝉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自然,米脂婆姨也就名扬天下了。有人说,米脂的山水就养人,就出美女,。难怪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横山的大明绿豆、香米。米脂的小米。府谷的山杏、油糕、黄米、红果。佳县的油枣。子洲的黄芪。神木红碱淖的水煮鱼。清涧的大红枣。定边的荞麦。靖边的马铃薯以及榆林的豆腐的确好。你能说是和当地水土没有关系吗?也有人说,米脂婆姨长的美,跟古代白肤色鲜卑族的遗传基因有关。但更多的说法是,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后,李自成把明皇宫三千宫女带回了米脂。这些宫女个个长得羞花落雁,天香国色。后来都在米脂扎了根。但不管怎么说,我都相信“陕北的山,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长得美!”这句话的。被毛主席誉为米脂‘夜明珠’的高敏珍,就是米脂县北街人。素称‘陕北一枝花’的张梅,是米脂县杜家沟人。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也是米脂人。人们把她称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性’。你能说这些都是历史的巧合吗?

  米脂婆姨长得好看,这是古今出了名的。如一块巨大、无形的磁石,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一年四季跑到米脂来。成了米脂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我这次在朋友的陪伴下,转遍了米脂县的大街小巷,竟然没有碰上多少长得出色的美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无奈似的对我说:“不是在山里叫狼吃了,就是跑到北京、上海去了!”

  榆林市横山县留在我记忆中的,大概有两件事。

  一个是横山县的羊肉特别好吃。我问原因是什么?听当地一位老者说,横山县的羊肉其所以好吃,是因为这里的羊吃的是地椒草,拉的是六味地黄丸。羊吃的和拉的都是具有壮阳功能的中草药。“女人吃了,男人受不了。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男女都吃了,床板受不了”。我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陕北人就是实在。用关中一句话说,捶子打磨扇──石(实)打石。另一个是解放战争时期,有名的横山起义。横山县人民政府、中共横山县委1996年10月13日立了一座纪念碑,碑高4米左右,宽约1.2米。横山起义发生在波罗镇,也叫波罗镇起义。碑文上写:“波罗城头举义旗,威震西北鬼神泣。斗转星移沧桑变,功垂千秋青史题。”公元1946年10月13日,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在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的直接领导组织下,中共党员、原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总指挥胡景铎将军,怀满腔热血,秉民族正气,率五千义旅,毅然起义,奔赴延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起义的胜利,大大削弱了包围陕甘宁边区北线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使榆横无定河以南纵横二万平方公里的十二万生灵免遭涂炭。为党中央转战陕北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从而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历史性壮举,功勋彪炳,大义可歌,谨镌刻于石,以资纪念。不知什么原因,当地不少人在说到横山起义时,脸上分明表现出了一种难以掩饰的激动和遗憾。原来,他们从小就知道横山起义领导人还有高岗,但在纪念碑碑文里“咋不见高岗的名字呢?!”

  真是无巧不成书,一天中午我正在榆林老街一家餐馆吃饭,没想到碰上了咸阳赫赫有名的民歌手周金平先生。我不禁问:“你咋能在这里呢?”他笑了笑说:“我老家就在榆林市榆阳区”。我很喜欢周金平先生唱的陕北民歌。特别爱听他唱的《我是一个陕北汉》:

  唱陕哎北来,道呀么道陕北

  生我养我的是陕北

  信天游,唱呀唱不完

  新老歌者代代传,新老歌者代代传

  大沙漠,梁梁连

  辈辈人生活在沙里边

  放羊拾粪去驮炭

  赶着毛驴自己喊哎

  绿绿的地(来)蓝蓝的天

  如今的陕北换新颜

  ……

  我是一个陕北汉

  我是一个哎,哎嗨嗨

  陕呀么陕北汉

  我和他相识,只知道周金平先生是咸阳人,是西北歌王王向荣先生的得意门生。没想到他还是个地地道道的陕北汉子。一听他是榆林榆阳区人,我就想起了榆阳区前几年出了个大名鼎鼎的王二妮。王二妮是从《梦想剧场》走向前台的。自从《梦想剧场》为她做了专场后,她的名字如插上了翅膀,一下子便名扬四海了。王二妮也成了人们心目中“陕北民歌无冕之王”了。她曾经为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精彩的演唱。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致称赞。现在,她不但是中国歌舞剧院独唱演员中的一名新秀,而且是国家一名首屈一指的原生态陕北民歌手。近些年来,榆林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陕北民歌歌唱家。似乎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陕北民歌军团。其中西部歌王王向荣先生就是这个队伍的领军人物。据我所知,有民歌大赛金奖获得者刘美兰;黄土高原百灵鸟郭玉琴;信天游最佳歌舞奖民歌演唱家孙志宽等。是他们把《东方红》、《满星星一颗颗明》、《哪哒哒也不如咱山沟沟好》、《打樱桃》、《走西口》、《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赶牲灵》、《翻身道情》等唱响了大江南北,又是他们把陕北唱红了天涯海角。这些歌曲,犹如一颗颗金色的种子,把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撒满了可爱的祖国,撒遍了全世界。但愿他们名字以及他们用‘爱’歌唱的陕北民歌,好像历史的火炬一样,一代一代,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好像黄河、长江的流水一般,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在榆林,一提起靖边县耿建华的名字,几乎是妇幼皆知、无人不晓的。他曾是榆林地区剧团团长,又是一名驰名海内外的秦腔名家。他更是一位从锅台走向舞台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他把《秦腔>一下子唱到了日本。他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女士,同台表演的历史古典秦腔剧《窦娥冤》,一举唱红了大西北。为秦腔艺术这个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粉色儿女特别是榆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人们一说起贠恩凤,谁都知道她是一张金光闪闪的陕北民歌名片。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银铃”。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在中南海举办独唱会的歌唱家。她不愧是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和王昆的得意门生。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理事、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名誉团长。她虽然是西安人,但她毕生喜欢陕北,热爱陕北民歌。她把自己一生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钻研和演唱陕北民歌的神圣事业之中。她的名字和她的事业,必将永载史册!

  榆林小曲,也叫榆林小调。具有极为鲜明的榆林地域文化特点。她是普遍流行在榆林城内的一种不化妆、不表演的坐唱曲艺。如山间路旁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去榆林比较偏僻,文化娱乐相对落后。大概从明代开始,来自南方江、浙一带达官贵人带来的江南小调,与陕北民歌小调相互融合。经明、清历代民间艺人不断演唱、改进和完善。曲竹伴奏,曲调委婉细腻,优美动人,韵味清雅。素称榆林一绝。《放风筝》、《九连环》等,千百年来,经久不衰。长期以来,一人或二人演唱,自弹自唱,自娱自乐。老百姓喜闻乐见。如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杨柳,深深地扎根在榆林民间沃之中。信天游,也叫《山曲》。据说流行于无定河流域米脂、绥德、清涧一带。具有粗犷、豪放、热情、明朗的风格。一般两句结构。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曲调悠扬高亢,节奏鲜明。充分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性格。《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兰花花》就是信天游的代表。还有民间说书、唢呐、二人台、道情之类,广泛流传在榆林城乡。

  上一世纪二十年代, 贫瘠落后的黄河之滨──榆林佳县螅镇荷叶坪村,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的搬船生涯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劳动人民的纯朴语言,唱出了震惊中外的著名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有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李思命去世后,《黄河船夫曲》久唱不衰。现在,《黄河船夫曲》已被《黄河情》、《西部风情》等十多部影视片用作插曲、主旋律和主题歌,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节目和代表性歌曲。

  解放初期,榆林吴堡县出了个中文学史上的大人物,名叫柳青。他是一位从战火中走过来的革命文学家,他的一部尚未完成的《创业史》,如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北斗。指明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京夫等一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如果说柳青是中国文学艺园里的一位大师,那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从榆林市清涧县走出来的一位文学大家。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无疑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的历史丰碑!

  一天上午,我无意转到了一个农贸批发市场。据说,那是榆林市内最大的市场。这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生意十分兴隆。蔬菜、瓜果、肉食等琳琅满目、样样俱全。有菠菜、生菜、小葱、韭菜、香菜、小白菜、油菜、西葫芦、黄瓜、西红柿、蘑菇、绿豆芽、茴香、山药、大蒜、南瓜……,还有洛川的苹果,银川的白连脆葡萄,山东的花菜和西瓜,海南的无籽西瓜和香蕉,新疆的核桃,还有榆林当地特产:如狗头枣、梨枣、滩枣以及横山的香米,清涧的粉条,盛产榆林各地的南瓜籽等。总之,西安有的,这里有;西安没有的,这里也有。如此繁华的农贸市场,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求。

  我无意间走到一位头缠白羊肚毛巾的老者跟前,问道:“你是哪个县的?”

  一听我的口音,老者就知道我是关中道人,笑着说:“横山县人。”

  “你在这里卖香米,生意还好吧?”

  “还好!就是辛苦点儿。”

  自古道:“天道酬勤”。也许是这里的老百姓天生的勤劳和厚道,也许是几十年前,这里的老百姓早就知道了当年跟着毛主席、共产党干革命,一定能够过上如今的好日子,也许这就是天意。虽然历朝历代周秦汉唐帝王建都都在西京城,但那都是精神上的东西,物质上一点儿也没有。而偏偏给这个穷山僻壤的边塞地方赐予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煤、油、汽、矿产等物质财富,而这里的当政者们又不失时机地,带领榆林人民挖金淘宝,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谋福祉。“为官一任,富民一方”。他们的确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仅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达1756.67亿元,增长18.3%,增速居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达400亿元,增长3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5亿元,增长37.7%,增速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45元和5113元,分别增长18.1%和23.9%,均居全省第一。

  古人云:“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看到如此繁荣昌盛和蒸蒸日上的榆林,我不禁想起了上一世纪六十年代辉煌灿烂的大庆油田和当今亚丁湾的科威特。更想起了《三国演义》中“日中则昃,月圆则亏”这句千古不变的醒世恒言。

  令人高兴是,2012年6月25日上午,我有幸采访了榆林市常务副市长高中印先生。他信心百倍、如数家珍似地向我道出了榆林市委、市政府已经下定决心,并已实施的宏伟蓝图。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拿出15个亿,全力以赴支持榆林市文化建设。一,全面整体规划、保护榆林古城。二,倾力打造包括红石峡在内的榆溪河文化主题公园。三,在榆林市经济开发区创建文化综合体。把陕北民歌这个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金字招牌打出去,走出陕西,迈向世界,和俄罗斯白人民歌、美国黑人民歌一样,共同登上世界民歌大舞台!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新榆林,不久,将以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听说陕北已被国家确定为民俗文化资源基地,我不禁感到由衷地高兴。这无疑对于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陕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永远沿着良性循环的康庄大道前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果说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榆林是一条巨龙,那么这个“民俗文化资源基地”,就是给这条巨龙插上了一双展翅高飞的翅膀。

  榆林市,腾飞吧!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