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一个非遗保护的社区样本

2014-6-18 15:47: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进入论坛

一个非遗保护的社区样本

——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的实践

从农村、渔村到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素质也需要随之改变。如何让丢下锄头、放下渔网的农民快速适应城市生活、尽快融入城市;如何让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绝活儿、绝技,随着农民的转型“上岸”跟着“上岸”,走进新的城市社区,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课题,也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大难题。

6月14日是第9个文化遗产日。为了这一天,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早早就开始准备,这是他们创建的“武汉高龙城”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后,迎来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6月7日,“记忆乡愁·非遗一日”摄影比赛拉开了江欣苑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的序幕,200位摄影师用镜头聚焦高龙、汉绣、雕花剪纸等数十个非遗项目。6月11日,非遗项目大型收徒拜师仪式举行,9名社区学徒代表向黄梅挑花、木雕船模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敬茶拜师。随后,一场汉绣服装展示T台秀,让人们看到了古老非遗的时尚魅力。

此外,黄梅戏、采茶戏、皮影戏、楚剧等也在这一周陆续上演。这一系列活动在一个“村改居”社区举办,以居民参与为主体,着实凸显了今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

江欣苑社区建设的高龙城传承园从2012年8月开园至今,短短两年时间里,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协调下,吸引了数十个湖北省内有代表性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在此“安家”。

一个社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实现社区文化再造的样本,正在这个曾经的“城中村”逐渐树立起来。

筑巢引凤,社区建起非遗传承园

江欣苑社区是一个转型农民社区,这里的居民过去是汉阳区渔业村的村民,他们世代靠种田、打鱼为生。2007年,因为城中村改造,他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进了江欣苑这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成为了城市居民。

从农村、渔村到城市,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需要改变的还包括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素质。如何让丢下锄头、放下渔网的农民快速适应城市生活、尽快融入城市,是全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摆在社区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在汉阳区旧时的农村和渔村,活跃着一个传承了1400多年的民间舞蹈祭祀活动——龙舞,也被称之为高龙。高龙寄托着人们祈求幸福安康、和谐美满的美好愿望,向往美好未来的重要表达形式,已深深熔铸于当地村民、渔民的情感血脉之中。随着入住崭新而陌生的村改居社区,原有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高龙)也失去了原来滋生的场所、传承的空间和环境,出现了培养传承人难、组织表演难、活动经费难、无表演和扎制的场地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让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绝活、绝技,随着农民的转型“上岸”跟着“上岸”,走进新的城市社区,经过社区居委会多方努力,最终依托社区现有的1万多平方米的门面房,组建了“武汉高龙制作传承培训部”“武汉高龙生产制作部”“武汉高龙表演培训部”,以及“武汉高龙博物馆”,使武汉高龙随着“村改居”和农民进城变居民而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通过这一有力的抢救和保护,现已组建了10多支高龙舞龙队,传承人多达300余人。

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说,高龙的成功传承保护,给社区管理者很多启发:顺应民众需求的文化保护,不仅可以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获得居民对文化以外的社区工作的支持;非遗传承极大地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社区环境;居民通过学习增加了非遗的知识,促进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也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增加了新鲜血液,使非遗后继有人。

胡明荣说,最重要的收获,是在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知识欠缺的群体对文化的渴望和需求上,看到了探索改变他们包括文化生活在内的城市生活的方式和途径——这就是借助非遗的力量,让更多非遗项目在社区保护和传承。

江欣苑社区管理者当时的考虑是,非遗保护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城镇化进程加快而非遗保护传承乏力,传承人老年化加快但新人培养过慢,非遗项目失传加快但保护传承办法创新太慢;大量非遗项目面临着无场地、无资金、无学徒、无市场、无信心等“五无”的局面。而江欣苑社区恰好可以弥补非遗保护传承中的客观不足:一是他们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从高龙的保护和传承中可以看出;二是他们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江欣苑临近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依长江傍墨水湖,交通便利,便于非遗项目的交流展示;三是他们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江欣苑是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小区”“五星幸福小区”“全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社区”“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中组部“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年试点社区”“全国党员三带试点社区创建点”,各级政府给予他们很好的政策支持。

于是,从2012年开始,江欣苑社区以高龙保护为基础,开始继续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的社区之路。这一想法得到了湖北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为了帮助江欣苑社区快速集合各个非遗项目进驻,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在各地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邀请了湖北省内数十个国家和省市级非遗项目来到江欣苑。为了鼓励江欣苑社区大胆开展非遗保护的新尝试,湖北省文化厅、武汉市文化局当年分别授予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社区通过“四免”(免装修、免房租、免一切日常生活必需品、免费带徒弟)为汉绣、木雕船模、雕花剪纸、黄梅挑花、楚式漆器、铅锡刻镂技艺等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1万多平方米的非遗精品展示厅、传承工作室,以及帮助他们寻找产品销路、建立传习所、与武汉高校建立产学研中心、在社区居民和大学生中培养学徒,这些国家级项目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的收入相比入驻前大幅度提高,社会地位也进一步提升。

相互交流,非遗传承发展无压力

居民楼的外墙印制着剪纸图案,社区门口立着古色古香的牌坊——在汉阳区江堤中路,江欣苑社区很容易便能从所有社区中脱颖而出。走进江欣苑,广场两边的门面房一字排开,54个非遗项目和其传承人就在这些门面房里宣传展示、收徒授艺、生产销售。

江欣苑为引入的非遗项目提供了1.1万平方米的非遗精品展示厅,近1.4万平方米的传承工作室。在这里,非遗传承与产品经营结合,由原来非遗项目传统的“前店后厂”方式转变为传习所,除小规模生产外,传授徒弟是传承的重要工作。为了保证入园非遗项目在传承保护时坚持核心技艺,江欣苑为每个传承人定下了“规矩”,即一定要生产销售传统非遗手工产品。

楚式漆器传承人邹传志的工作室有里外两间,外间用来展示、出售漆器,进行小规模的制作,里间是他居住的地方,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社区还专门为传承人设立了食堂,每顿餐费每人只需花5元钱,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邹传志直言,这里的生活十分便利,能够让他专心从事创作和传承。正是因为生活方面无后顾之忧,黄梅挑花、楚式漆器、铅锡刻镂、鄂州石刻线画、老林家石花空心奎面、红安大布等武汉市外的非遗项目才安心离开家乡,来到这里落脚。

生活的便利性并不是这些非遗传承人留下来的最重要理由,能相互交流、开阔眼界以及提高收入才是。各个非遗项目相互成了“邻居”,传承人在交流中产生许多灵感,在开发新产品、创新保护传承方式方面有不少收获。例如,黄梅挑花开始以红安大布为载体创作,剪纸艺术也开始吸收江汉皮影的元素。

社区居民的加入也为非遗项目传承提供了新鲜血液。江欣苑成立了入驻项目传承人协会,每月在传习所开展3至5次授徒传艺活动。在6月11日举行的非遗传承人收徒仪式上,黄梅挑花传承人石九梅收了11名徒弟,其中有8名是江欣苑的社区居民。汉绣传承人任本荣收的社区徒弟则有几十名。这些社区居民在工作之余拜师学艺,甚至一些居民绣出的作品在市场上卖出了价钱。“社区里来学习非遗技艺的就有600多人,现在窝在家里看电视的、打麻将的少了。”胡明荣说。

敖朝宗是楚式青铜器铅锡刻镂技艺的传承人,他经营的敖式家庭作坊以修复和复制楚式青铜器物闻名。尽管每月需要在武汉和荆州之间往返3次,但敖朝宗却说:“我一点都没有漂的感觉!武汉比荆州大,有文化的人多,愿意了解非遗的人也多,因此保护力度就大。”大城市的购买力强,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价值。在这方面,石九梅更有切身体会。黄梅挑花因针法容易被误认为是当下流行的“十字绣”,其珍贵的手工价值并未被大多数人了解。刚刚入园时,石九梅一家甚至连食堂5元钱一顿的饭都嫌贵,然而短短两年,黄梅挑花成了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万元的非遗项目。

“这一个车用挂件‘平安符’是我们的创新产品,一晚上可以绣好几个,虽然工艺简单,但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挑花技艺。”石九梅说。这样的“平安符”售价75元,加上精美的包装,很多人一买就好几个,回去赠送给亲朋好友。

不仅是“平安符”,黄梅挑花尝试在购买的成衣上加挑花点缀,成品清新雅致,附加值也随之增加。据石九梅介绍,这些创新想法和做法,都来自于来到江欣苑后的相互交流,以及全省范围内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

“我们邀请专家、高校研究机构担任传承园的‘智囊团’,确保非遗传承园建设的科学和非遗相关产品的研发,避免非遗项目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大干快上’、粗放发展。”胡明荣说。2013年11月,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纺织大学等16所高校和科研单位携手建立首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江欣苑则成了首批非遗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和帮扶对象,为古老非遗项目如何在现代化环境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出谋划策。6月11日的汉绣服装展示T台秀上的汉绣传统婚纱,就是武汉纺织大学汉绣产学研发展中心的科研团队参与设计的。

伴随着江欣苑成为湖北知名的非遗文化体验旅游区,园区非遗产品的销售也逐渐上涨。汉阳商场、黄鹤楼、琴台大剧院等单位也免费为园区入驻非遗项目设置了精品销售专柜;江欣苑还筹建了非遗电商平台帮助销售产品;很多非遗传承人还走进高校成为了教授。2012年,石九梅、任本荣、武汉花灯传承人刘泥巴等被江汉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同时成为省妇联、市妇联培训基地的讲师。

到目前为止,传承园接待了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地区以及38个国家的40万名参观者,2万多名大中专院校学生在此交流实习,并成为多所高校教育实践基地。传承园已初步摸索出一条以非遗项目为带动、以社会资金为主体、让大师作品变成商品的大规模非遗保护和发展新路子。

按照计划,以传承人工作室为基础的“百工坊”是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的一期工程,其二期工程“楚香汉味”“逸趣园”将于今年下半年开放。三期工程“中国·武汉高龙非遗文化传承体验园”预计投资15亿元,占地17.4公顷。

留住乡愁,非遗保护和城镇化同行

从一开始,对江欣苑建设非遗传承园的质疑声音就一直有。有人说,离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存在和发展的环境,难免会破坏非遗项目的本真性,使其丧失核心技艺和元素。还有人说,社区居民的传承究竟对非遗保护有何积极意义?

这些疑问和困惑,也时刻警醒着江欣苑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比如在保护模式上,他们探索建立了传承项目双边联络保护机制,即联合原来保护单位对传承项目进行联动传承保护,做到传承项目“离土不离乡”,同时在社区聚集的每个项目原保护单位,每个月每个项目都有传承推广普及活动,双方共同研究、开发和拓展。他们还通过建非遗线上线下平台、拍非遗传承影录、搞推广活动、办技艺大赛等方式,搭建原有保护单位所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和传承平台优势。

再比如,在传艺带徒方面,他们设立“核心学员助学基金”,鼓励社区居民学习非遗技艺,目前已建立“入驻代表性传承人——核心学员——爱好者”三级免费传承体系,主要项目在园区均有2至5名技能掌握较好的核心学员,部分项目如汉绣、黄梅挑花和红安大布的社区学习者超过200人。6月11日,由湖北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的非遗项目拜师仪式上,黄梅挑花、楚式漆器、木雕船模等9个项目的学徒代表均来自江欣苑社区。此外,江欣苑社区还分别与武汉多所高校合作,让他们把课堂搬到社区,吸纳大学生学习非遗。

其两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非遗项目核心技艺得以保存,非遗产品的创新性和品牌性得以提高,市场随之扩大,传承人收入增加明显。以传承人技艺为核心的非遗项目,即便离开了产生和存在发展的故土,也可以跟随传承人在异地得到很好的保护,在更宽广的平台上实现发展。

同时,传承园非遗项目的聚集让保护力量形成了合力,规模效应正在不断凸显。这表现在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在财政经费上逐年给予倾斜,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专家在此建立产学研基地,大规模的非遗推广活动和技艺大赛得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展。就这样,社会力量出资出力,政府给予政策红利,非遗项目得以走出传统社会封闭式的传承,勇敢地在市场上亮相。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城镇化改造后“洗脚上楼”的江欣苑居民来说,社区保护传承非遗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念想。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对于江欣苑居民来说,建设非遗传承园,让社区建设融入文化建设,使得他们的生活青山绿水犹在,乡愁乡情不减。

“虽说我们是农民,但我们就要做出不是农民的事;虽然我们不是全国第一个传承园,但我们要在非遗聚合保护中做出更多全国第一和唯一的事。”胡明荣如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化进程同行的当下,江欣苑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为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本报撰文 边思玮)


编辑:秦人
关键词:传承 江欣苑社区 保护 遗传 挑花 技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