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一碗正宗户县软面的成长日记

2014-5-3 21:59:00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进入论坛
    \
                                 切面、煮面、调味,一碗美美的面就做成了 张洋摄                   

        阳光讯 (记者 凤晨 李莹) 秦风、秦韵、秦人、秦面,有戏听有面吃,这是老陕人生活的最高境界。户县庞光镇化羊村距离西安不到二十公里,村里的洋槐花开得正旺,空气中都弥漫着清香。

      这个时节,还有一种食材接近成熟,这就是新蒜。化羊村的村民们习惯新蒜就着软面一起吃,辛辣厚实。吃软面讲究气氛,必须四五个人围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吸溜着面片,比较着谁家的面闻起来香,谁家的辣椒颜色正。
 
      24日,记者走进化羊村,带您领略“户县软面”的魅力。
 
       吃面讲究气氛,四五个庄稼汉围坐一起
 
      一到午饭时间,化羊村就热闹起来了。四五个庄稼汉端着碗围在一起,东家汤面,西家软面,一边谝闲传一边咥面。
 
      崔新喜今年39岁,这两天他一直忙着盖房子。昨天11点刚过,崔新喜的新家门前就已经聚集了五个村民。60岁的崔红涛端着一碗汤面走过来,大老远看见记者就喊了起来:“姑娘,你吃饭了么?让你嫂子给你下碗俺的软面尝尝。”
 
      崔红涛最近也很忙,他在街道里栽树,干的全是体力活,每天午饭他必吃面。“汤的吃两碗,干的吃一碗,体力活吃面最实在。”崔红涛说。
 
      化羊村很多年轻人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人就近干一些体力活,中午的一碗面是他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崔新喜早些年在上海打工,最惦记的就是家里的面,“那时候只能买挂面吃,现在回来了,虽然挣的钱不多,但每顿饭都能吃上面,心里踏实”。
 
       提起户县软面,崔新喜有说不完的话。他手里端着一碗面,用筷子把面挑得老高。他说这是吃面的讲究,只有这样吃起来才香。

   \、                           崔先生说每天干完活“喋”一碗面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安慰  实习记者 范启彬 摄
  
        蒜、软面、啤酒,这是18岁的成人礼
 
        崔新喜家保留着一个习惯,每天中午和面时总会多和一点,晚上看完电视饿了,再下点面吃,这才算完美的一天。
 
        化羊村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户人家从孩子出生两岁起,就开始给娃吃软面。娃一口一根面,到九岁时能单独吃一碗软面、喝一碗汤。15岁后,娃能就着蒜吃完一盆软面。等到18岁成人礼的那一天,这孩子和两个同龄人一起就着蒜吃了一碗软面,喝了一瓶啤酒。
 
        故事虽不可信,但足以说明村里人对面的热爱。


    \
                                    崔阿姨将刚杆出来的面放进沸腾的水里  实习记者 范启彬 摄                     
 
        巧媳妇崔明利说,“户县软面”并不软
 
     巧媳妇崔明利今年42岁,从小跟着母亲学擀面。做户县软面,崔明利有自己的讲究。面粉最好从农村带来,不加任何添加剂,不能用当年的新麦子,麦子也不能发芽,否则面吃起来不筋道、粘牙。
 
     和面的时候,用中号碗舀一碗面粉,足够两个人吃。盐要多放,先用水化开,一边加入面粉,一边倒盐水用手慢慢搅。把面搓成面花,用手握一下,如果能粘住就不用加水了。搓成团的面放入盆中,盖上一块湿毛巾,放置一两个小时,这叫“饧面”。
 
      户县软面其实并不软,和面的时候面要硬一点,这样吃起来才筋道,口感也好。崔明利觉得,用冷水和面最好。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擀面,这是一个技术活儿。从中间往边上擀,中间要厚,面饼要圆,不能太薄。面擀好后,把面卷在擀面杖上,一刀横切下去,面皮豁开。

     \
                                 崔老汉正在生火准备今天的午饭  实习记者 范启彬 摄            
 
         农妇有秘诀:用柴火煮的面格外香
 
        户县庞光镇化洋村的农家院子里,老式的炉子上架着一口直径30厘米的大锅,鼓风机把锅里的水烧得热气腾腾。女主人叫陈花婷,最不喜欢用电磁炉煮面。“用柴火烧的饭香。”说话时,她不停地往炉子里添干柴。
 
        陈花婷有个儿子。31岁的崔健超常年在广州打工,最想念的就是妈妈做的柴火饭。“我昨晚刚从广州回来,一回来就让我妈做面,这在外面是吃不到的。”他说。
 
       儿子想吃面,陈花婷一大早就起来忙活。她一边下面一边说:“这种面叫斜尖面,切口是斜的,面尾巴是尖的。”
 
      锅里的面煮了两分钟,陈花婷倒入配菜。面快熟的时候,陈花婷又往锅里倒了一些醋,这样可以提味。
 
       陈花婷说:“户县软面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擀面,有油泼的,也有臊子的。擀面吃着顶饱,也不用炒菜,放点葱姜蒜和盐,再泼点油就好了。汤面适合人多的时候吃。”

    \
                                         当地人对户县软面也是赞不绝口   实习记者 范启彬 摄      
 
      生意好时,小面馆一天能卖上百碗面
 
      陕西人爱吃面,一碗筋道的面,藏得再深,也有人闻着香前来品尝。庞光镇有一家“户县面馆”,装修得很不起眼,可总是门庭若市。
 
     店老板是庞光镇化洋村的村民崔彦奎,开店三年了,来的都是回头客,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一百多碗。“我做扯面的方法承袭了老做法,和面时用盐和碱面,这样能让面筋道有韧性,现在很多店用拉面剂代替盐、碱,但肯定没有老法子做的吃着香。”崔彦奎说。
 
      小徐是“户县面馆”的忠实粉丝,她在不远处的镇政府工作。其实,从小在市里长大的小徐从来不喜欢吃面,但自从吃了崔彦奎做的面后,她就天天来。“去年我开始在这边上班,吃了他家的面,我才知道不是我不爱吃面,而是以前吃的面做得不好。”
 
      顾客陈先生有自己的讲究:“户县软面讲究辣椒片越大越好,尽量选择新蒜,就着面吃,口感非常好。”


    \
                                 对于化羊村来说每天吃的都是团圆饭  实习记者范启彬                        
 
      户县软面的历史
 
      午饭总离不了面食,这是化羊村的老传统,但说起吃面的历史,村民们都有自己的版本。
 
      崔新喜说,听老父亲说,户县软面最早产生在秦朝。他刚说完,旁边的村民立即“纠正”:“北方降水少,气温低,咱的耕地都是旱地,适合小麦生长,应该是有了麦子以后才有了咱的户县软面。”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面条可追溯到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东汉《四民月令》中记载:“立秋勿食煮饼及水溲饼”。据考证,“水溲饼”、“煮饼”是中国面条的鼻祖。

   \
                                  每天的中午饭就是乡亲们的聚会 实习记者 范启彬 摄

     \
                                                           将面切成进三厘米宽  张洋 摄

    \
                                          肉臊子倒进碗里那叫一个美  实习记者 范启彬 摄  

    \
                                          调各种调料,最不能少的就是油泼辣子 张洋摄  

    \
                              崔老汉说哪里的面都不如自家的香  实习记者 范启彬 摄  

    \
                       吃上一碗户县软面,在来个当地的新蒜,三个字“嫽咋咧”   实习记者 范启彬 摄        
 
    编辑:刘青

编辑:秦人
关键词:正宗 户县 软面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到西安关中驾校 考驾照  三秦游网站指定单位,网上报名优惠200元!
陕西户县龙窝酒!
秦绿辣椒 我的辣味!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