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研究>>正文

"陕派相声"全国走红 得益于陕西厚重文化底蕴

2014-4-30 9:54:00  来源:西部网  进入论坛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马晋丹秦俊峰)在今年央视的元宵晚会上,老陕相声演员苗阜和王声表演的《学富五车》备受关注。其实在这之前,让他们为全国观众熟知的是北京卫视马年春晚的相声《满腹经纶》。这之后,苗阜和王声相继在天津、上海、山东、湖北等多家卫视露脸,有网友热捧说“如果这段相声放到央视春晚上,能够拯救冯小刚。”马年伊始,两个年轻的相声演员的走红也很快引起了大家对陕派相声的关注。

【相关新闻】

央视元宵晚会节目单曝光 陕派相声压轴登场

王铮亮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 让网友大呼感动

苗阜王声相声《满腹经纶》爆红 成名前都是辛酸

相声《满腹经纶》惹网友狂赞 称足以挽救冯小刚

《满腹经纶》刮相声"西北风" 未上春晚因流传过广

《满腹经纶》受热捧 苗阜:陕西的曲艺应该掀起波澜了

“娘娘(nia nia),风浪太大咧”,相声《满腹经纶》里的这句台词如今已经成了网络流行语。表演中,苗阜“卖弄”着自己的“满腹经纶”,和捧哏王声一歪一正,串烧着历史文化经典,还时不时蹦出几句宝鸡话和其他地方的方言。这段相声包袱和笑点密集,有网友统计,在11分钟的表演时间内,观众大笑57次,平均每11秒半一次。《满腹经纶》让苗阜和王声一夜成名。

相声演员苗阜:“我们节目(笑点)比较密集,节奏比较快,这是一个典型的特点。”

对于突如其来的爆红,苗阜和搭档王声并没有表现出想象中的激动。他说,登上全国性的舞台是他们所在的青曲社成立之初就定下来的一个目标。《满腹经纶》早就在青曲社的剧场里得到过西安观众的认可,这次受到全国观众的热捧也在意料之中。

相声演员苗阜:“(观众)听惯了北京天津那种风格的相声,忽然有一阵西北风吹了进去,可能大家有特别新鲜特别清爽的感觉,跟这也有一定关系,总之天时地利人和吧,我觉得咱们陕西的曲艺沉寂了这么多年,也应该掀起一点小小的波澜。”

其实,苗阜和王声早已是古城西安颇具名气的相声演员,他们的青曲社也拥有着不少的铁杆粉丝。在西安,除了苗阜和王声所在的青曲社,还有天禧苑、珍友社、福宝阁、王木犊剧场等都有日常的相声演出,几年的发展中,各家相声剧场也都八仙过海,各出各的高招,不仅都拥有各自的明星演员,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相声观众群。

青曲社现有演员30多名,分店两家。尽管当天明星演员苗阜和王声人在外地并不演出,但青曲社里依然高堂满座,欢笑声不断。

观众:“现在人压力很大,而且人很浮躁,在这种信仰缺失的今天,听听传统的相声,灵魂上有个洗涤,鞭挞现在很多社会现象,挺开心的,身心可以放松。”

艺术家:“陕派相声”的走红与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分不开

青曲社的投资人兼相声演员大秦说,小剧场演出是陕派相声的生命,青曲社的相声之所以可以走红全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原创相声在小剧场中的历练。

相声演员大秦:“小剧场演出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不像电视相声对时间要求那么严格,这样小剧场可以有现场的发挥,包括那些没有上网的节目,在这可以尝试跟锤炼。”

俗话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因为青曲社的相声演员“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才能够将陕派相声推向全国。趁着在全国打响的热乎劲,青曲社的投资人还向记者透露了他们下一步的目标。

相声演员大秦:“借着这股东风吧,现在这么多观众在关注我们,我们想更多地加入一些陕西传统文化的元素:洛南静板书、陕北说书、陕西快书、秦腔的东西。我们打算专门做一个陕西传统文化剧场,借着相声不错的东风让更多的人知道陕西的传统文化。”

珍友社是西北第一家相声剧场,一度比较火爆。三年前,因为多种原因曾多次搬家,最后落脚在西二环上的土门工人文化宫,导致一部分观众流失。尽管如此,剧场的演员们抱着对相声艺术的热爱,一直坚持为观众演出最好的作品,目前剧场的上座率虽然和青曲社及天禧苑有所差异,但也不错。记者了解到:与青曲社,天禧苑不同的是,珍友社坚持的还是对传统相声艺术的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相声演员衡小珍:“相声本身是有骨有肉有筋有主题的,网络语言、时髦语言只是一种佐料,吃饭味道欠点,加一点点味精,还不够加点生抽,不够酸加点醋,你把整瓶的醋放进去,整袋的味精放进去,这饭就吃不成了。”

同时,珍友社还特别注重对青年演员的培养,来自西安某高校的张轲南和李俊杰目前还是在校学生,去年十月,他们慕名来到珍友社学习相声表演,如今,他们已经能演出七八段相声。

采访中记者得知:上世纪三十年代,相声这门艺术从天津传到古城西安,至今已有七八十年历史了。由于相声并不是在陕西产生的,所以“陕派相声”严格来讲并不是一个相声流派,而是陕西人表演的相声中间加入了本土的一些方言、曲艺形式和风俗习惯等。现如今,不仅有不少青年、中年演员活跃在陕西相声剧场,年逾古稀的郑小山等老一辈相声艺术家也依然坚持在舞台上表演。对于陕派相声的走红,郑老先生非常高兴。他说,除了陕派相声演员的勤奋和基本功扎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声可以讲风俗、民俗、通俗,但决不能低俗、庸俗。

相声艺术家郑小山(78岁):“必须要有传统的基础啊,他们还创新了,青曲社里头这些年轻人,一个优点就是知识丰富,年轻人都是大学毕业:苗阜,吉林大学毕业;王声,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搞语言的,搞文字的,都有一定文化基础,处理东西比较高雅,不像有些东西,说得低级庸俗,那些东西是站不住的。”

的确,重文化底蕴,重传承和创新,才能够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才能够走出陕西,走向全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期待不同剧场、不同特色的陕派相声可以花开争艳,带给相声爱好者不一样的感受,带给观众更多的笑声。


编辑:秦人
关键词:相声演员 陕西师范大学 相声艺术 相声表演 文化底蕴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