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西安晚报现象”:陈忠实贾平凹从这里走上文学路

2014-4-29 16:10:00  来源:西部网  进入论坛

“西安晚报现象”研讨会暨西安晚报文化丛书首发式举行,西安日报社社长郝小奇致辞。

陈忠实:在《西安晚报》,我对文学的神秘感完成了第一次突破。

西部网文化讯(记者 王欢)11月20日,“西安晚报现象”研讨会暨西安晚报文化丛书首发式举行。陈忠实、白烨、贾平凹、王西京、高建群、赵振川、吴克敬等文化界名流出席研讨会,这些文化名人曾借助晚报的平台成就了一番事业,他们在研讨会上满怀深情地回忆自己与《西安晚报》数十年来的点滴故事。

陈忠实:完成了对文学神秘感的第一次突破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首先发言。他说,1965年时,经过多次投稿,《西安晚报》编发了他的第一篇文学作品。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自己手写的钢笔字变成铅字,当时的心情激动得无以言表。而这种心情,是后来无数次发表、出版都无可比拟的。

这种心情一直从1965年持续到现在,虽然晚报的主编、编辑换了好几拨,但是陈忠实对晚报的感情依然深厚,“无论何时,只要晚报有召唤,我都会推开手上的事赶来。”“在《西安晚报》,我对文学的神秘感完成了第一次突破。”陈忠实说。

白烨:《西安晚报》是我的精神故乡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也不能忘记自己与《西安晚报》的结缘。“我到北京三十多年,出了十几本书,写了三十多万字的评论文章。但对我最重要的两篇文章,是发表在《西安晚报》。”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还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在校内刊物上发表了一篇作品,《西安晚报》选发了其中的500字。这是他第一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四人帮粉碎后,他写了一篇评论文章,也发表在《西安晚报》上。“我的起步作品、和转型作品,都是在晚报发表的。这是我的福分。”白烨讲至此有些动情。他说,“晚报是我的精神故乡。不管我走的多远飞的多高,我是从这里起步的,我不能忘。”

同时白烨对《西安晚报》也表达了自己的敬意。“《西安晚报》一向重视文化、重视人文,晚报是一面旗帜,它六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媒体传达了正能量。”

“西安晚报现象”研讨会暨西安晚报文化丛书首发式举行,七册丛书回顾《西安晚报》六十年。

贾平凹:我和晚报的感情不用多说。

贾平凹:我和晚报的感情不用多说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第一次在《西安晚报》发表作品时是20岁左右,还在上大学。“现在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都六十岁了。我和晚报的感情不用多说。”

贾平凹对《西安晚报》的编辑非常感激。当时他在晚报发表第一篇作品,前后去了报社好多次进行改稿,编辑始终很热心。“晚报编辑的热心形成了一种风气,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风气没有变,不管老编辑新编辑都有热心的传统。”贾平凹称之为“世风、家风”。

作为一张城市的文化名片,《西安晚报》多年来汇聚着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担当文化责任,传播主流价值”是晚报人的坚定信念。“现在的媒体很多,但晚报在参与文学活动这一方面做得特别好,无论是省市还是国内的文学活动,晚报都走在前头。除了新闻,副刊也办得好,起到宣传、推新人的作用。希望晚报以后能保持传统,多推新人。晚报要多办文化活动,评奖活动。应该给编辑也设立一个奖项,提高编辑的地位。同时报社的编辑、记者搞文学创作。”贾平凹说。

七册丛书回顾《西安晚报》六十年

在研讨会开始之前,举行了“西安晚报文化丛书”首发式。丛书共七册,由陕西出版集团粉色出版社出版。分别是《文化纵横卷——三石纪唐》、《西安地理卷——老城根下》、《收藏天下卷——非常寻宝》、《报人散文卷——写在历史初稿边》、《荷尖卷——一只会失眠的猫》、《时评卷——画里有话》、《周末视觉卷——光影纪实》。丛书所收入的文章都曾在晚报刊发,是西安晚报多年来打造出的品牌栏目或知名版面,在社会各界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影响力。


编辑:秦人
关键词:陈忠实 贾平凹 白烨 西安晚报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