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各地民俗>>正文

地方戏:期待良性的创作演出生态

2014-4-23 10:55: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进入论坛
    地方戏:期待良性的创作演出生态

据权威部门统计,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全国尚有374个剧种,到了2012年已减至286个,少了近百个,而且所剩的剧种中有74个仅有一个职业剧团或民间班社,情况已经十分危急。

在当代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国内格局之中,民族传统艺术困顿、衰颓的情况十分普遍,其中地方戏曲的衰落尤为突出,引起了多方关注。为此,文化部去年出台了对地方戏的保护扶持文件,而前不久中宣部领导也专门赴中国剧协进行调研座谈,关心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问题,业界人士无不欢欣振奋。对地方戏的抢救保护工作,我也谈一点相关的思考。

首先,必须直面当前全国地方戏曲的深重危机。据权威部门统计,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全国尚有374个剧种,到了2012年已减至286个,少了近百个,而且所剩的剧种中有74个仅有一个职业剧团或民间班社,情况已经十分危急。

就戏曲队伍而言,由于成才难、收入低,造成行业优势式微、缺乏吸引力,不仅原有的人才在流失,甚至如今连戏校招生都困难,优质生源更加少见。因此,戏曲人才低端化、观众老龄化现象愈见突出。

戏曲演出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许多戏曲演出团队在都市出不起大剧院场租;在农村,如果村办企业或乡镇老板不包场,农民就没钱看戏。从而,戏曲剧团演出越来越少。山西晋剧演员史佳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介绍,山西原来拥有民营院团200多个,去年倒闭了将近90%,形势非常严峻。

其次,面对地方戏曲的危机,我们的认识、政策、措施都有必要重新审视。

中国剧协的季国平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戏曲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短短1200字的文章却通俗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戏曲的文化价值。遗憾的是,这个认识在国内远远没有达成统一。认识不准确,就会影响实际工作。

最能说明问题的现象就是,全国绝大部分地方剧种(210个)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余剧种则基本进入了省级保护名录),但并未真正获得作为非遗项目应有的保护地位、政策和措施,却常常被要求作为产业来转型、转制、转向。总体看来,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的今天,地方戏的生存环境却没有明显的改善。

今天,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之中,文化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注重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也即在科学性上下功夫。但是无论怎么改,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这个目标不能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不能变,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不能丢。我们必须看到,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群众性的杰出代表,对它的继承与发展在当前具有特别的紧迫性。

最后,切实落实对地方戏曲作为非遗保护对象的政策与措施。其一,当前要以抢救的态度来做好地方戏的传承、保护工作,它应该体现在较为系统的诸多方面,比如:抓紧各地剧种的收徒、拜师学艺;对优秀传统剧目的传承既有数量、质量要求,也有相应的教学酬劳保证;应该建立民族戏曲“非遗作品传承展示演出”制度,既对作品传承有检验,也对剧目、人才有展示;要重视并保障戏曲教育,以解决当前戏曲教育萎缩、质量下降的严峻问题。对办好中国戏曲学院以及各省的戏剧学校给予高度重视及特殊经济政策(如予伙食补贴及设立奖学金),以确保人才培养、薪火相传;加大政府“购买演出”力度,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戏曲惠民演出的数量及单场补贴额度。

其二,营造良性的创作演出生态。戏曲,这种主要以“肉体传承方式”千年沿袭的非遗,它的保护方法应是活态的,即使其活在与观众的交流之中,而绝非花钱把它养在博物馆里。因此,这就需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演出生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拿出比较好的、让老百姓喜欢的作品到观众中去,让观众不远离戏曲。同时,我们必须注意避免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观众喜爱与要求而进行的创作演出。因为,这样做与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相违背,会伤害戏曲与观众的血脉联系,也破坏了良好的创作演出生态。

其实真正良好的创作演出生态是应该鼓励并能催生多出优秀剧目。所谓优秀剧目无非是两类:一是高质量的传统剧目或整理加工剧目,二是好的新创剧目。虽然,现在各地对文化包括对戏曲创作的投入都在逐年加大,但支持的基本都是新创甚至只是原创剧目。但客观地说,当前新创剧目的成功率不甚理想,离观众由衷喜爱、剧院可以保留的目标尚远。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要注意在创作中坚决排除干扰、多按艺术规律办事之外,还要看到新创的难度,尤其是对缺乏创作力量的基层市、县级剧团,更不应该整齐划一地强求原创。我们完全应该鼓励对成功作品的移植(严格按照著作权法保护原作者的权益),移植也是创作,而且同样可以成就优秀的创作,并大大提高成功率。

戏曲历史上从来注重对优秀剧目的继承、移植与共享,以此来接续前人及他人的优秀成果,在已有的高度上进一步创造出各个剧种各具特色乃至更加出色的优秀剧目来丰富自身。我们看到,“杨家将戏”“三国戏”“水浒戏”,各地都有;《梁祝》、《白蛇传》多数剧种均演,它们各具特色、各有高妙。而中国京剧院的保留剧目《杨门女将》正是从扬剧《百岁挂帅》移植而来,《春草闯堂》也是从同名莆仙戏移植过来的,这些精彩的移植创造在以往戏曲界举不胜举。所以,我们在鼓励新创剧目时,决不可只提原创而排斥移植,那既是对优秀剧目资源的浪费,也会断了大量缺乏创作力量的基层剧团创作、演出优秀作品的一条生路,而且它也不符合戏曲发展的规律。建议相关部门今后可否考虑举办优秀移植剧目专场的汇演活动,切实推动各地戏曲艺术的相关创作。(汪人元)


编辑:秦人
关键词:地方戏:期待良性的创作演出生态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