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日渐远去的传统造纸

2014-11-17 11:23:00  来源:榆林日报  进入论坛

  佳县白云山以南5公里,有一个古老的村镇——峪口。至今,这里还有人在祖传几百年的造纸窑洞作坊里,沿用古老的传统工艺,一张一张地制作着老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祭祀烧纸和窗户纸。

  在现代造纸业发达的今天,由于销量有限、生产辛苦、效益平平,这个行业逐渐走向没落,如今,峪口只剩下三四户人家还在从事这门传统老行当。

高兵兵家的一孔窑洞就是他的仓库,最近的行价是每张一角五分到两角。

高兵兵在晒纸。

抄纸是造纸环节里最难的工序,被手工造纸行业称为“水里提莲花”。

作坊里,高兵兵专注地看着抄出的纸张。

晒纸是造纸的最后环节,把抄好的湿纸刷到白灰墙上,晾晒干,一张纸就诞生了。

      为什么造纸会在峪口?

  峪口人孙存政是佳县一名退休干部,长期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对峪口传统造纸业有全面了解,并策划筹办了峪口民俗文化展馆。他介绍,据说是在明洪武年间,两个河南灾民沿黄河向上乞讨来到峪口,受到当地人的善待,他俩发现流经村口的乌龙河水质清澈,非常适合造纸,于是留下教授当地人造纸。

  峪口造纸业在上世纪80年代前曾占据了陕北、晋西北、河套地区的大片市场。孙存政认为,峪口造纸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原材料丰富,过去造纸的核心原料是麻,黄河船运的纤绳是麻绳,船板缝隙的防水填充物是麻,货物包装使用大量麻袋,因此麻是船运的一大耗材。隔河相望的山西有煤矿,过去煤矿生产运输靠人背马驮麻绳捆,同样麻是消耗品,因此黄河边的峪口有原料保证。二是优越的交通条件,明清时期黄河中游是黄金水道,上至包头,下至河南,峪口的纸便于外销。此外,过去的鞋子都是棉布和麻制作,也是造纸重要原料。

      曾经的辉煌

  峪口的纸品分为几等,一等纸是糊窗纸,是全麻制造;二等纸是包装纸和书写纸;三等纸是祭祀烧纸,全是由穿破的鞋子制成。峪口纸最辉煌的时期在清朝,受晋商繁荣的影响,当时生产的包装纸供不应求,多用作茶叶、糖酒产品的包装。

  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峪口造纸在当时已经非常成熟,完全遵循市场导向。拿产品规格来讲,以糊窗纸为例,都是一尺八寸五见方,正好糊住一个窗格子。包装是一刀100 张,刚好能糊4 架门窗。

  孙存政说,过去的人糊窗子很有讲究。每年秋收农忙结束,雨季过去,每家每户开始糊窗子,糊窗子要用白面打浆糊,一定要打稠,刷浆糊尽量刷厚一点,为了等到冬天大雪封山后,给麻雀留一点救命口粮。由此可见古人与自然相处的周到和融洽。

  据《佳县志》记载,1943年,峪口村成立了造纸合作社,为被重重封锁的陕甘宁边区提供了大量用纸,保证了边区办公、制钞、印证、税票、课本和宣传品用纸的需求。如今孙存政还珍藏几张用峪口纸印刷的边区钞票,依然结实清楚。孙存政说,当年边区造钞用纸是用最好的麻绳制造的加厚全麻纸,抗折损度很好。

      不该消失的文化遗产

  农历二月二十六相传是造纸业祖师蔡伦的生日。每年这一天,峪口人就会在纸坊蔡伦的神位前焚香磕头,开始一年辛苦的劳动。因为造纸时人的双手要经常浸泡在冰冷的水中,传说从这天起气温回暖,这样人不会因湿冷遭病。

  到农历十月初十蔡伦的忌日,天气变冷,生产停当,关系好的几家会合伙杀只羊、宰头猪,烧酒烧肉庆祝一年的生产圆满结束。

  造纸时人们还唱着专门的造纸民谣小调,一方面是为循环反复的枯燥劳动打发时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搅拌纸浆的动作计数。

  这些造纸的习俗、歌谣、工具,孙存政都进行了记录,在峪口民俗文化展馆都能看到。孙存政回忆小时候峪口造纸的繁荣,那时家家造纸,全村劳作,凭借这一技艺,让峪口人世世代代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

  生在此长在此的孙存政对造纸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近几年他一直在为峪口传统造纸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奔波,毕竟是300 多年的老技艺,还有祖先留下的一孔孔纸坊窑洞。令他高兴的是,前不久市县已经顺利将峪口造纸“非遗”申报到省上,通过审批的可能性很大。

      造纸传人

      ——高兵兵

  高兵兵是峪口村子里最后几位造纸人之一,他的纸坊是老人们代代传下来的,有多少年历史自己也不知道。过去纸坊的运转都是家庭式生产,孩子们赶驴碾麻,男人们从事难度和强度最大的抄纸工序,女人们则忙着晒纸。

  造纸的工艺很严格,原料是麻。第一步要把选好的麻绳剁碎用水浸泡后,用碾子碾烂,再用水冲洗干净,这道工序叫造麻。洗干净用生石灰拌好后堆放在土炕上进行热蒸七至十天,使其变成熟麻,而后用水漂洗干净放入碓臼里捶打,造成纸浆,纸浆倒入抄纸池中和水搅拌,就可以抄纸了。

  当然,现在有便宜现成的人造纸纤维和废旧书刊报纸,取代了过去繁复的造麻准备工序。因此只剩下最难最辛苦的抄纸这道工序,依然使用老祖先留下的传统工艺。

  抄纸被造纸行业称作“水里提莲花”,可见这道工序的难度。高兵兵介绍,没个两三年是练不好的。

  抄好的湿纸张,要进入晒纸程序,把湿的纸往墙上粘贴,用刷子铺平。刷子要用专门的猪鬃刷,而且是大猪脊梁上的那道质地最好的硬鬃,一般一头猪的硬鬃都做不了一把刷子。这道工序也需要熟练的手艺,稍有不慎就会把纸撕破。高兵兵说,如今的饲养猪由于生长太快,饲养期太短,猪鬃做成的刷子手感太绵软,无法使用。

  在峪口村,远远地望见,村庄里全部都是洁白的围墙,煞是好看。这是因为晒纸必须用熟石灰抹光的墙,这样晒出来的纸才会洁白透亮。

  犹如春播秋获的庄稼一样,纸张晒干后就可以收获了。女人们清点好纸张,一区200 张,一刀100 张,细麻绳捆好,再用黄河里捞起的浮石将毛边擦光,压上个人印记,就可以出售了。

  高兵兵介绍,峪口村自古有良好淳朴的民风,犹如自己用心造的一张张纸一样清清白白、方方正正。有时半夜刮来一阵大风,纸张从晒纸墙上刮到全村遍地,但是早起的人们会就地捡起一块小石头压住,等待主人认领,每家造的纸各有特点,各捡各的,一场大风后每家每户丢不了一张纸。

  高兵兵今年40岁,是村里为数不多、也是最年轻的造纸手艺人,他从18岁就开始造纸,依靠造纸和营务几棵红枣树,一年下来有四五万元的收入。由于镇子上没有了初中,妻子带孩子在县城上学,自己一个人在家生产,原本由女人们负责的晒纸工序,也必须由他来承担。

  高兵兵觉得造纸还不错,每天能造200 多张,最近的纸价是每张近2 角,虽然收入不高,但是不必出门打工,守在家门口稳定安逸,还能照看老人。

  高兵兵家中的一孔窑洞的炕上,就是自己的仓库,满炕垛着的都是包装好的糊窗纸,他说再过几天收纸的商贩就来收购了,满炕的纸也就能卖1 万多元,双手在冷水里泡了一年的收获,大概就是这些了。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