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百科>>正文

陕西陕北地区人文景观有哪些?(1)

2013-8-9 16:39: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一、古遗址
  (一)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是中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都城,群众称为“白城子”,在靖边县东北约50公里。
  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匈奴左贤王去卑的后世孙。407年,刘勃勃劫掠了后秦王姚兴的8000匹马,袭杀他的岳父没弈于,吞并其部众,自称“天王”,设置百官,建立国家。他自称是夏后氏的后代,定国号为“大夏”。他认为他的祖宗跟着母亲的姓姓刘,不合道理,于是改姓赫连。赫连即贵为天子,权势显赫连天之意。公元413年,赫连勃勃自称要“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下令营建都城,起名“统万城”。
  统万城遗址在无定河的东北岸,四周是无边无际的沙漠。现在的统万城,还可以看出内城和二道城的痕迹。二道城有506米长的城址,南面及西北角都保存比较好。内城南北长527.1米,东西长608.9米,略成方形。内外城都是用灰青色的白土所筑成,板筑清晰可数,很坚实。现在城壁遗址的高度,从1.6米至10米不等,宽度从0.07米至0.19米不等。城址一周和城连接的墩台也很多,共计东面11座,西面8座,北面6座,南面11座。仅西面几座很突出,距城壁稍远,高约8米,板筑每隔10层至13层即有椽孔一排,东南角的墩台高约7米,西北角的墩台高约20米,板筑每隔10层至18层不等即有平列椽孔一排,上下共有椽孔10层,椽孔中间有木椽头尚未全朽,似乎就是何炳勋所指的“飞檐八层,插椽孔穴,层层可数。”墩的中部有一窑洞穿透,似为后代所开。仅就城墙构筑的坚实和绕城墩台的众多,可以想见当时的防御设备是很好的。
  城内中部稍偏西南,有一座土墩,高约10米,久经风雨剥蚀,形状已不规则,但板筑仍很清楚。每层厚0.16米,自下至上,有椽孔成方形,大小不一。每孔平行距离约2米,上下每隔板筑21层,即有椽孔一排。
  城的东南面下半段有竖形槽两道,似为建筑嵌柱之用。这一土墩的周围,多堆瓦砾,时有花方砖、大瓦、铜币等古物发现,似为当时宫殿的建筑中心。
  多年以来,在城址除发现有箭镞、花方砖、大瓦、铜镜、瓮制品等文物外,还发现有龟纽“驸马都尉”铜印,显然是和赫连夏在这里建都时有密切关系的一件文物。还有砖块、瓦当、铜元押、瓷狮、陶罐、铜佛像等。
  (二)吴旗古长城
  吴旗县境内长城遗址有两道,白于山以北为明长城,县城南为战国时期秦长城。战国时的秦长城,据史念海《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一文所载:“为了防御匈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开始修筑了一条长城,这条长城西起今甘肃省岷县(秦时临洮县),经临洮、渭源、陇西、通渭诸县,越过六盘山再往宁夏固原,甘肃镇原、环县,陕西吴旗、绥德诸县而止于无定河西岸。”吴旗县境内的这段古长城遗址,从吴旗西边入境蜿蜒于山岭,时而东行,时而东北行,绵延230公里。
  明长城在吴旗境内长13.25公里,位于该县白于山以北的周湾、长城两乡镇。东起靖边县中山涧乡方滩,在驻陀涧入吴旗县境长城乡至宋沟畔跨红柳河经二道坝、双河涧两个行政村,继而西行跨石拐子沟入周湾镇,经王树湾、罗涧于东湾村青杨山跨罗涧河入定边县境。
  (三)秦直道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华夏之后,除其它政绩外,还办了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一是修筑了万里长城;二是修建了一条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
  秦直道是秦始皇于前212~前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梁五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穿越14县、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据《史记》载:“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汉书》称:“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可见其工程之艰巨、宏伟。秦直道的确堪称世界公路工程的奇迹。
  秦直道纵穿陕北黄土高原,沿海拔1600多米的子午岭东侧北上,在延安境内就跨越了黄陵、富县、甘泉、志丹4个县域,然后向东北延伸,通往内蒙古包头市。历经2000年风雨,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多处坚硬的路基上只有杂草衍生,竟未长乔木,尤其是甘泉县境内的方家河秦直道遗迹,跨河引桥桥墩依然存在,夯土层十分清晰。清嘉庆年间文献记载:“若夫南及临潼,北通庆阳,车马络绎,冠盖驰驱……”表明秦直道的荒废仅是近几百年的事。如今,部分完整的秦直道已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镇北台与明长城
  古长城最大的烽火台——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距离红石峡仅2公里,距离榆林市区仅7公里,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镇北台依山踞险而建,居高临下,控南北咽喉,锁长城要口,是古时重要关隘和军事瞭望台。台南额题“向明”二字,为万历时巡抚涂宗睿书。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各层均青砖包砌,顶部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乃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紧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镇北台建于明代,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登上镇北台台顶,可以欣赏方圆几十里内的塞外风光,沙漠、戈壁、草滩、黄河、三北防护林,以及距离它不远的红石峡。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五)李自成行宫
  李自成行宫位于榆林市米脂县城内米脂中学校园里。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登上行宫,县城的风景尽收眼底。作为典型的明清古建筑,行宫的精美,使许多专家赞叹不已。
  盘龙山原名马鞍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自成行宫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其侄李过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宫依山据险,前后2层90级台阶,将秀丽别致的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阁联结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巅。在山顶一块空阔的平地上建有巍峨、富丽的启祥殿和兆庆宫。其建筑雄奇挺拔,气势壮观。
  据《明史》记载,李自成起义后曾先后两次回到家乡。一次是在崇祯九年(1636)四月,李自成起义军活捉了延绥总兵俞脚霄、打败明军后在延安开过庆祝会。北上回到米脂,驻兵马鞍山。传说米脂百姓见李自成归乡,无不欢声载道,纷纷头顶香炉,手提酒浆,如迎王师。为不惊扰父老乡亲,他下令不许攻城,并亲临城下,唤出知县边大授,对他说:“此吾故乡也,勿虏我父老。”随后又留下白银3万两,让其重修文庙,兴办义学,培养家乡人才。
  二、古墓葬
  (一)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因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约0.5公里的桥山之上,又称桥陵。是国务院公布保护的第1号古墓葬,故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是少典氏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号轩辕。封于有熊,号有熊氏。因崇尚士德,土为黄色,而被尊称为黄帝。被列入“三皇”或“五帝”之中。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南方的苗蛮族的首领,统一了中原地区,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黄帝不单是英雄的首领人物,也是智慧的化身,相传,许多发明创造与他有关,如他做兵器、制舟车、造弓箭、染五色衣裳、令仓颉造文字、命大挠作干支、让伶伦作乐器、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等等。
  司马迁在《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面积333公顷。山上有古柏8.2万余棵,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3万余株,是国内最大的古柏林。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碑称“汉武仙台”,传为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由此北行20~30米,就是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书。
  黄帝陵陵区4平方公里。陵区内有轩辕庙,始建于唐代,原在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12)迁至桥山东南山麓。明清时重修。近年来又重新修建。庙门高敞,气势雄伟。门额上高悬“轩辕庙”3字大匾。门内左边有一巨柏,高19米,下围10米,中围6米,下围2米,为群柏之冠,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相传为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700年。院内有一过亭,名“诚心亭”。其北是碑亭,亭内有孙中山先生的祭文碑、毛泽东所写的祭文碑、蒋介石题写的“黄帝陵”碑以及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碑。
  轩辕庙的主建筑是祭祀大殿。对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历代都有祭祀活动。2004年公祭黄帝,在新落成的轩辕殿祭祀大院举行。新建的祭祀大殿位于凤凰山下,是黄帝陵景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殿坐落在三层石台基上,36根直经1.2米的整体花岗石柱托起穹顶,古典而沉稳。圆形天光的四坡屋顶,承天接地,有天圆地方之意,象征着中华祖先远古以来对宇宙世界的朴素认识。轩辕殿呈正方形,五色石铺地,寓意中华儿女遍布五湖四海,兴旺繁荣。祭祀大殿四周没有围墙,暗合黄帝四面之说,表现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心态。黄帝雕巨像,立于大殿中。殿前广场可同时客纳五千人参加祭祀活动。
  (二)蒙恬墓
  蒙恬墓在绥德县城西南0.5公里处的绥德第一中学院内,墓前有一通石碑,上书“秦将军蒙恬墓”6个大字,为清代乾隆年间绥德知州张之林书立。
  蒙恬,祖籍齐(今山东东部),祖父蒙骜,父亲蒙武,三代皆为秦之名将。据《资治通鉴》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逐匈奴,收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于是渡河,据阴山(今内蒙古包头、五原之间)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蒙恬常居上郡统治之,威振匈奴。”为安定北部边疆立下卓越的功勋。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于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沙丘。当时,赵高挟李斯等阴谋立胡亥为帝,因以前“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蒙恬之弟)法治之。毅不敢阿法,高罪当死,除其官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赵高对蒙氏兄弟怀恨在心,日夜在二世面前诋毁他们,二世遂矫诏杀蒙氏兄弟。蒙恬接到命令,吞药而死。秦之一代名将死于非命,朝野悲痛。据说,蒙恬死后,部下将土含泪用战袍盛土为其起墓,以寄托对主帅的哀思。
  (三)扶苏墓
  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贤良明达,颇得众望。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忧虑,他进谏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事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
  公元前210年,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因病死于河北沙丘今河北广宗县。临终遗诏,让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并继承皇位。随行的中车府令赵高,趁机勾结始皇幼子胡亥并胁逼李斯,秘不发丧,矫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让扶苏“自裁”。
  扶苏死后葬于疏属山巅,即故扶苏府所在地。扶苏墓呈长方形,长约30米,宽6米,高8米,墓旁有扶苏祠,墓前有石碑一通,上刻“秦长子扶苏墓”6个大字。
  三、古代寺庙
  白云观
  白云观,又名白云山庙。位于榆林市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上,东距黄河西岸1公里。白云观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清雍正年间重修并扩建。
  登白云山观览古庙,须经730级台阶组成的山道,当地人称“神路”。人们认为走完730级石阶,可保两年平安(每年365天,两年正合730之数)。
  白云观是陕西省著名的道教圣地。整个道观依山势高低起伏而建,有宫、殿、楼、阁、祠、宙、牌楼建筑50多座,古建面积8.1万平方米。这座恢宏的古建群在平面布局上依山势渐次升高,形成三条轴线,鳞次栉比,疏密得当。主轴、次轴均采用两翼对称的传统布局,建筑形制各具特色,而又浑然一体,是陕北地区最壮观的古建筑群。
  白云山的雕塑艺术渗透于整个建筑群的各个角落,数量之多,名目之繁,令人目不睱接。其取材极为广泛,有石雕、木雕、砖雕等,雕刻的表现手法也种类繁多,即有剔底起突,也有浮雕、立体圆雕等等。这些艺术作品有的朴实庄重,有的简洁明快,有的粗犷雄浑,有的精细流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白云观现存碑刻157块,或以功德记事,或云游名山大川之文人雅士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书法精品。其中明代万历年间山西粮道吴宗义所书的两块草书碑,如飞龙流水,自然有势;悬挂在真武大殿前由开山道人李玉凤所书的木匾“玉虚宫”苍劲有力,壮实浑厚,当年毛主席看到时也伫立良久,赞不绝口。近年来,赵朴初、启功等书法名家也留下了真迹。
  壁画是白云观最有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之一,现存1590余幅。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色彩艳丽的大型工笔画,有描述神话传说的彩色连环画,有中堂、条幅式山水风景画,有色调清淡的花草水墨画。这些壁画,都出自民间画匠之巧手,大都为明清之作,保存了古代民间精湛的绘画艺术特色。
  白云观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自明代形成以来,将古典音乐和宫庭音乐融为一体,并掺入江南音乐婉转优美、清新秀丽的风格,吸收佛教、晋剧、唢呐、民歌中的曲调和技巧,形成了以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白云道教音乐,并成为道教音乐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白云观道教音乐曾传播四方,誉满省城,至今这一神韵仙乐仍诵唱古观,经久不衰。
  公元1618年,万历皇帝朱翊钧给白云观颁圣旨一道,并亲赐白云观《道藏》一部4726卷,至今保存完好,为白云观镇观之宝。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