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3年陕西旅游年票一卡通[2013版]网上订购,三秦游官方网站。
《2013陕西旅游年票一卡通》包含98城市511家景区的强大阵容,一卡游遍全国。定价98元/张。 【点这里订购(支持邮寄)】【点这里淘宝购买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韩信墓 昔日墓地如今种满果树

2013-4-7 13:53:00  来源:西安晚报  进入论坛


韩信墓仅存的一段墓碑

村里田野还有两座墓冢

 村民所指的果树林就是韩信墓的所在

西安市第八中学内残留的韩信墓的碑块
 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农村(曾名龙王庙村)过去有一处高大的墓冢,村民们世代守护着它,并确信这座墓冢是汉初名将韩信的长眠之地。这里曾经古柏成荫,建有祠庙。解放后平整土地时,村民曾在墓前挖出流沙和铜制头盔。现在,村里人正筹备修建韩信墓遗址公园。 
  “这里就是韩信墓,我小时候墓冢还有二三十米高,五十米宽。”3月末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新筑街道新农村村民窦益民指着村中的一片梨树林对记者说,“过去墓冢前还有石碑,而现在什么都看不到了。”窦益民所说的“韩信墓”就位于纺渭路东侧一户人家的东边,这片方形的梨树林地势平坦,看起来没有丝毫“墓冢”的痕迹。
  许多年来,虽然在灞桥一带很有名气,但新农村的这处韩信墓并不为世人所知。新农村原名龙王庙村,属于灞桥区新筑街道,村中世代都流传着有关韩信墓的传说,对于村西的韩信墓,村民们都确信无疑,窦益民说:“从小听着韩信墓的传说长大,儿时还见过冢前的石碑。”新农村所在的新筑街办地处灞河以西渭河以南的渭灞三角洲处,地势平坦开阔,且临近汉长安城,是汉代墓葬集中的一片区域。就连“龙王庙村”这个名字也是因韩信墓的传说而来,直到今天,在灞桥问路时说“新农村”,知道的人并不多,而一说“龙王庙”,人们都知道。1964年,龙王庙改名为新农村,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现在,新农村保留的唯一与韩信墓有关的老物件,留在村里的“西安市第八十中学”校园内。在位于纺渭路西侧的八十中院内,记者发现了散落在草坪中的一些石块。一块刻有云纹的残损石碑上,还能辨认出“威震西秦”四个字。还有一块石碑残段上的小楷工整清晰。两个看起来像是碑座的龟背形石头裂成了几段,还有一些石块不知是何用途。这些残存的石块和难以辨认的墓冢原址,如今已成为村中老人对韩信墓的唯一念想了,毕竟韩信墓这方高大的墓冢和因它产生的传说,曾经陪伴了不知多少代村人在此繁衍生息,见证了他们的悲欢离合。
  “兵神仙帅”的安葬地成谜
  三处“韩信墓”孰真孰假
  提起韩信,新农村的老人们就来了精神,他们每个人都能讲上一段这位汉初名将的逸闻趣事。韩信的英名和他的传奇故事,两千多年来早已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传遍了中华大地,几乎每个中国人在儿时都听过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更成为一段惺惺相惜的千古佳话。不过,让韩信千古留名的还是他举世无双的军事才能,这个出生在淮阴(今江苏淮安)贫民家庭的布衣,却拥有远大的志向和不凡的才华,他辅佐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平定了诸侯,建立了西汉。后世史书将韩信与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萧何誉其为:“国士无双”,刘邦也曾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然而这位被后人奉为“兵神仙帅”的军事奇才,却落得个不得善终的结果,被吕后“斩之长乐钟室”。更令人感到奇怪和费解的是,从韩信死后至今两千多年,历史学家始终没能确定韩信究竟被安葬在何处。
  目前,全国共有三处“韩信墓”,而这三处均出自当地的民间传说。一处就是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农村的“陕西韩信墓”;第二处是位于山西省灵石县的“山西韩信墓”;此外还有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的“江苏韩信墓”。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韩信墓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卫民说,在中国历史上,名人常拥有多个墓葬,除了真正安葬遗体的墓葬外,往往还有很多衣冠冢,而作为汉初著名军事将领的韩信,拥有3座墓葬并不奇怪。
  那么,这3座墓葬究竟是真是假?或者说,哪个才是韩信真身的埋葬之处呢?徐卫民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就我所见,还没有看到历史文献中有关于韩信埋葬地点的确切可信的记载,在没有更多资料,而相关考古工作也没有进一步进展的情况下,并不能下结论。”不过,徐卫民教授认为,从韩信的生平来推测,西安和淮安的韩信墓更加可信一些。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翔宇先生也认为,灞桥区新筑镇一带的汉墓非常多,所以,新农村的这处“韩信墓”作为汉墓的可能性很大,“不过,在系统地勘探和发掘之前,并不能确定其墓主人。”张翔宇先生说,“而且,有些时候,即便进行了发掘,在缺乏文献记载和有价值的出土文物的情况下,墓主人也难以确定。”
  传说韩信头颅化火寻仇
  被龙王浇灭埋葬于此
  不过,灞桥人始终相信位于新农村的韩信墓是韩信真身所在。灞桥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吕忠让先生给记者讲述了灞桥一带一直流传着的一个古老传说。话说吕后趁刘邦不在长安,便与萧何商议除掉韩信,九月十三这一天,二人用计将韩信骗入长乐宫内,并将其头颅砍下,韩信的人头落地后,冤魂不散,随后头颅化成一团烈火,要寻吕后报仇。韩信头颅在宫内寻找吕后不见,便出宫朝东滚去,要到吕后行宫(相传在今灞桥区吕家堡)找其理论,火球滚至灞河边,河水顿时断流,让出一条道路来,渡过灞河后,愤怒无比的韩信头颅放火烧了十三个村子,正当他要继续前行时,一个白胡子老人挡住了他,告诉他吕后的行宫还远,请他莫殃及无辜,韩信听劝后闭目熄火,老人便指地为穴,埋葬了韩信的头颅,小小的坟头一会儿变成一座巨大的陵墓,这便是韩信的墓冢。老人安葬了韩信后,喷水浇灭了大火,解救了周围的百姓。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龙王,为了感谢他的恩德,百姓在韩信冢旁修建了龙王庙,这个村子也被叫做龙王庙村。而传说中的这个龙王庙村,正是现在的新农村。
  韩信头颅化火的故事未免太过玄幻,但却在灞桥一带影响巨大,几乎无人不知。吕忠让还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现实版”的传说故事。相传韩信被杀后,他的部属偷偷将其首级运至长安城外,在灞河东岸立冢埋葬,当地百姓仰慕韩信英名,纷纷捐钱赠物,为墓冢修建了陵园和献殿,并在幕前竖一石碑,上面刻着“狡兔死良犬烹”几个大字,以此表达对吕后滥杀功臣的不满。这件事后来被官府知道,于是朝廷派人来放火烧毁了献殿和陵园,大火殃及附近村庄,被烧的村子因而得名为火烧村(今贺韶村)。然而,这些传说并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认同。《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以9000字对韩信的生平进行了记述,但却没有提及他所埋葬的地方。由此,这位千古名将的长眠之处就成了一个谜。
  民国时墓前有碑楼祠庙
  今将建韩信墓遗址公园
  不知是否是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影响,清代康熙年间的陕西巡抚毕沅在灞桥新筑镇新农村的这处墓冢前立碑,并题款为韩信墓,他还记载当时此墓占地约一亩余,上建有祠庙。同是康熙年间编撰的《咸宁县志》记载,淮阴侯韩信墓在古长安城东三十里。在之后的文献中,也有关于韩信墓的内容,记载其在灞桥,离未央四十里,位于龙王庙堡(今新农村)西北,周围二十五丈五尺。
  1926年,河南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期间,其部下军官若干人筹资修建韩信墓碑楼,《灞桥文史资料》记载这座碑楼由龙王庙村保正窦谦监造,并由火烧村工匠建成。抗日战争期间,韩信墓周围的古柏被焚毁。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平整土地扩展农田之风,从这之后,韩信墓墓冢上的夯土就一点点被铲了下来,61岁的窦来良说:“墓冢上的土都被运到了村里的农田。我还记得墓冢上的土是一层黄土,一层黑土,土层很清晰,老人们都说黑土是炒熟的土,特别结实。”
  解放后,韩信墓前的碑楼和石碑还在,1989年,毕沅所立的“汉淮阴侯韩公信墓”石碑已残,为了保护这座石碑,灞桥区将其移存于区文化馆内。而剩下的石碑则在岁月的变迁中逐渐损毁了,如今只剩下残存的几块保留在八十中校园里。
  采访结束时,新农村的80后村长窦坤向记者透露,目前,村中正在筹备修建韩信墓遗址公园,初期的规划和学术论证已经完成,很快就会破土动工。尽管人们对新农村的韩信墓还抱有一些疑惑,不过这也不失为其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而有关韩信墓的古老传说也已成为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村里人希望,通过韩信墓遗址公园的建设,提高“陕西韩信墓”的知名度,从而更好地保护这处老祖先留下的遗产,“如果能拉动经济,让村里人创收就更好了。”窦坤说。 
  本组稿件文/记者赵珍 图/记者尚洪涛
  民间记忆
  墓前的流沙差点陷了人
  村里的老人还记得,平整土地时,把韩信墓的夯土平掉之后,在墓道的上面,曾挖出了流沙。那是1967年左右,“当时土挖尽了,下面出现了一层沙子,刚开始大家没注意,差点有人陷了下去。” 61岁的窦来良说,“那是一个四方形的沙坑,里面全是流沙。沙子又白又亮,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大家出于害怕和好奇,决定将流沙清理出来。挖出的沙子样子奇怪,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沙子,颗粒很大,每一粒大小都差不多,很白很亮,和渭河滩上的沙子差别很大,也不知是从哪里运来的。”
  那时候人们住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沙子派不上用场,于是村人便将沙坑中的沙子全部取出,垫在村中大大小小的道路上。当时十几岁的窦来良已是半大小子,参加了挖沙的劳动,他说:“村里每条路都垫高了20厘米左右,从这以后,村里的路很高,很平整,可见沙坑中流沙之多。”当时,村里能用上的劳力都参加了清理韩信墓流沙劳动,用铲挖,用独轮车运,清了很久才清完。
  铜头盔被郎中拿去配药
  韩信墓流沙坑的下面是墓道。67岁的窦四明老人告诉记者,墓道由砖铺就,向下倾斜,上面有一个砖砌的拱形门洞,门洞有2米高,拱顶由六层砖砌成,一层砖平放,一层砖立放,每块砖之间都有榫卯相扣,砖很大,大概有一尺多长。
  窦四明说:“当时有胆大的人从墓道里走进去,大概走了有1.2米深,前面有一扇门,看着像是铁门,很厚重,推不开。大家都很害怕,觉得这是老祖先的墓葬,不该挖。而且村里一直流传着韩信墓里机关重重的说法,墓道上又有流沙坑,所以没人敢进去,便把墓重新填埋了。”
  村民在墓道门洞的上方,还发现了一个铜制的头盔,窦四明说:“这个头盔就像古装电影里将军戴的头盔,很大,挖出来后就生锈了。铜锈是种中药,当时村里人也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就把铜头盔给了村里的郎中配药。头盔旁边还有一把铁剑,剑已经锈得只剩痕迹,拿不起来了。墓冢夯土下面,还埋着几只陶碗,大家也不敢用,就用陶碗喂兔,现在也找不到了。”
  韩信墓上长着粗壮的古树
  67岁的窦四明曾是八十中的教师,他还记得过去的韩信墓墓冢高大,呈覆斗形,底面为正方形,墓冢四面有坡,“小时候经常爬上冢去玩耍。”窦四明说,“怪得很,一般的墓冢上都没有大树,可韩信墓上面竟然长着几棵粗大的皂角树、古槐树,一个人都不能合抱,也不知有多少年历史。”
  窦四明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们讲,韩信墓旁有庙,但他只见过墓前的石碑和碑楼,他说:“小时候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在韩信墓玩耍,几乎每个小孩都骑过驼碑的乌龟。文革时,墓前的石碑被砸,驼碑的石龟也损坏了。现在村里的孩子连石龟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了。”
  地理链接
  因韩信传说而得名的村庄
  灞桥一带一直流传着韩信头颅化火寻仇的故事(见本版《韩信墓》一文所述),这个夸张的故事虽然缺乏真实性,但却能和未央和灞桥的许多地名一一契合。
  灞桥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吕忠让先生,给记者细数了因韩信传说而产生的地名。相传,韩信头颅化火寻吕后报仇,滚到今天的未央区窦寨村,鲜血将土地染红,致使此地土地通红,不长庄稼,民间称之为“韩信滩”。
  韩信头向东滚到灞河西岸,灞水闪出一条通道让其过河,因此河西岸的村子得名“水腰村”,现在未央区还有上水腰村和下水腰村。
  韩信头颅过河后,在灞河东岸停了一下,于是当地得名“停园头”,及现在灞桥区的“杏园头”。吕忠让说,杏园头是个片村,包括了杏元村、东蒙村、王家围墙、王家庄、西冯村、杏园村等9个村庄。
  韩信头怒火难平,喷火烧了13村。因此当地得名火烧村,后来写成了贺韶村。现在灞桥区还有贺韶北村、贺韶西村和贺韶南村。
  火烧村庄的烟雾向西南弥漫,使得这片村庄烟雾弥漫,因此得名雾庄。吕忠让说,雾庄也是个片村,过去有“七堡八围墙,当中夹着八家巷”之说,总共16个村堡,现在有定安堡、雾庄西村,雾庄北村,雾庄东村等村子。
  大火被龙王降雨浇灭,韩信头颅就地埋葬,人们为纪念龙王恩德建龙王庙,当地称为“龙王庙村”,即今天韩信墓所在的新农村。
  龙王庙村东,还有吕家堡,据说就是吕后的行宫所在地,韩信头颅欲到此地寻仇。
  细细一算,因韩信传说而生成的地名就有近50个,足见韩信传说在这一地区的影响之大。
  墓周围还有8座无名古墓冢
  过去,新农村流传着“9冢36坡”之说。即指村里共有9座大冢,每座墓冢都有东西南北四个坡面,所以总共有36个坡。
  新农村村东和村西各有4座并排的墓冢,而韩信墓则被夹在中间。除了韩信墓,其余八座墓冢都不知其名,被村里人叫做“郎(狼)冢”、“狐子冢”、“茂茂冢”。在新农村村民孟拴祥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探访了其余8座无名墓冢。
  村东的4座墓冢现在还有两座残存有封土,这里过去属于新农村,现在则属于三星村。孟拴祥指着其中一个较大的土包说:“这座墓的封土过去比韩信墓还要大一圈,后来为了扩展耕地,逐渐把封土平掉,现在仅剩下这么一点了。”
  村西的4座墓冢均已看不到封土,其中一座位于取土场,露出一节砖砌的墓门顶部。孟拴祥说,这座冢被称为“郎(狼)冢”,有人说是因为墓冢上曾有狼窝,还有人说这座墓的主人官职为“郎”。
  这座墓冢曾被取土人挖开,孟拴祥曾看到墓中的壁画,他说:“就像敦煌壁画的那种色彩,很漂亮。后来,文物部门把壁画保护了起来,墓也被掩埋了。”
  记者发现,这些无名墓周围均有明显的盗洞。孟拴祥说:“过去常有盗墓贼来‘探宝’,村中的地都被探遍了。唯有韩信墓没有被盗过,一是因为村里人对韩信墓的保护,二是因为村中一直流传着韩信墓内设有机关的说法,没人敢盗。”
  为什么墓冢里有积沙
  中国古人为防止墓葬被盗,用流沙填在墓室旁和墓道处,这种墓葬被称为积沙墓。有时,古人还会在流沙中填入石块,构成积石积沙墓,当盗墓者挖掘盗洞深入墓穴时,流沙会从四面流入把盗洞堵住,石块会砸下来把盗墓者砸伤砸死,起到防盗的作用。积沙墓以汉代为多,汉代以后的墓葬很少发现有墓内积沙现象。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