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3年陕西旅游年票一卡通[2013版]网上订购,三秦游官方网站。
《2013陕西旅游年票一卡通》包含98城市511家景区的强大阵容,一卡游遍全国。定价98元/张。 【点这里订购(支持邮寄)】【点这里淘宝购买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汉阴人的书法情结

2013-4-22 8:49:00  来源:西安晚报  进入论坛

  今年1月初,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召开表彰会,授予汉阴县书法家协会为2012年度“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这是陕西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县级书协。上周四,记者踏上了这片土地,了解当地的书法文化。

  书法底蕴深厚

  汉阴走出国际书法大师

  在汉阴,无论城乡、男女、老幼、职业,很多人都欣赏书法,热衷书法,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被众多国内知名学者、书法艺术家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汉阴现象”。一种“现象”的存在绝非偶然,尤其是堪称国粹的中国书法现象,一种高雅民族文化艺术能在汉阴普及,有着历史渊源和社会发展、存在的必然。

  翻阅汉阴历史画卷,其悠久绵长的书法底蕴逐渐映入眼帘。在汉阴县城墙东南角上,汉阴通判傅汝修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主持修建了文峰塔,又名“魁星楼”。三层塔门撰写了一副大气磅礴的书法对联,曰:“塔势凌云开笔晖,人文启秀焕奎光”,横批:“文星高照”。寓意引导民众要勇攀文化高峰,争做栋梁之才,为国为家乡争光。

  汉阴当代就有众多书法艺术家。十八世纪末,“沈氏三兄弟”中的沈尹默先生,其书法精于用笔,被海内外公认为一代书宗和现代中国书法第一人。为弘扬“三沈精神”,2004年9月25日,由北京大学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汉阴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三沈文化研讨会”暨“三沈纪念馆”开馆典礼和沈尹默先生书法真迹精品展等,“三沈”文化系列活动在汉阴成功举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国学泰斗启功先生和杨仁恺先生亲自为“汉阴三沈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漫步馆内,逐一参观沈士远、沈尹默和沈兼士三位大师生平事迹展室,不仅能欣赏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胡适等当时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弥足珍贵的白话诗影印手稿和合影,感受上个世纪初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文化骤变,更能欣赏到以北大为代表的国内外高校书法名家、学者和汉阴书家恭贺开馆的书法墨宝,感受中国书法在当今世界异彩纷呈的流变。

  原陕西省委书记、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在参观“三沈纪念馆”时也深有感触,并嘱咐一定要把“三沈文化”发扬光大。“三沈纪念馆”的建立,“三沈文化”艺术的影响,使众多国内书法艺术家来到汉阴,为汉阴传承书法艺术拓展了视角。

  神奇土地翰墨飘香

  书院门牌楼楹联为汉阴人书

  在汉阴,谈及书法,听到最多的就是“三沈”和农民书法家沈兰华的名字。沈老虽已仙逝,但他变棕毛为笔,清水为墨,石板为纸,无论严寒酷暑,每天都要写干几碗水的淳朴书风在汉阴书法家心中重若“泰山”。大凡游览过西安的文化胜地——书院门的朋友,都会清晰地记得书院门的牌楼楹联:“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即为沈老所书。户县草堂寺、耀州区药王庙、钟楼、莲湖公园、华清池等著名人文古迹和旅游景点都悬挂有沈老题书的匾联。近年来,沈老的墨迹不断被收入书报杂志,被骚人雅士收藏,而更多的则被汉阴普通百姓当作“门面”挂在自家厅堂、铺面或楼阁等最显眼的地方。

  沈老弥留之际,把自己毕生珍惜的八十幅力作献给了汉阴“三沈纪念馆”永久展出和收藏。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得知沈老的事迹后,亲自为《沈兰华书法作品集选》题写了书名以示崇敬。

  像每天风雨无阻坚持跑步、打拳锻炼身体一样,汉阴书家张利宝通过40余年长期的不懈努力,融碑帖于一炉,运笔可见“二王”划空取势之腕力;又借欧阳询、褚遂良等古代书法名家体态,古笔新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法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勤学苦练,日积月累铁杵成针,功到自然成嘛!”今年67岁的张利宝现任汉阴县书协名誉主席,同记者聊起书法艺术,他侃侃而谈。

  张先生为人忠厚耿直,淡泊名利,其书法作品精锐沉稳,大气磅礴。每逢书法笔会,他总是不遗余力,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热心地为书友和爱好者们免费撰写书法作品,与书友们探讨笔法技艺。张先生文史功底比较丰厚,才思奔放,记忆力不凡,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长诗雄浑浩大,洋洋洒洒几百字,他都能从头到尾默记背写,只字不差。每次创作时,张先生都能意到笔到,一气呵成。

  书法成为生活一部分

  百姓研习书法蔚然成风

  在汉阴,寻常百姓每逢春节、贺寿、乔迁等,都要慎重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书法家撰写对联或中堂,请过之后,临走时都忘不了嘱咐一句:“请别忘了把‘生活’一并带上!”乍一听!莫非“柴米油盐酱醋茶”?细一打听,才恍然大悟。几百年来,汉阴百姓以善书为荣,一来可谋生,二来可光宗耀祖,世代传承至今,汉阴许多人仍把笔墨纸砚比作“生活”,视书法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百姓也深知书法家随身携带的笔墨纸砚等物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故有“请别忘了把‘生活’一并带上!”一说。

  2012年初,汉阴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中国书法之乡”,专门成立了县委书记杜凤军和县长周永鑫任组长的“中国书法之乡”申创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创建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和县书协数次组织书家“走出去,请进来”开展书法笔会交流活动,举办书法培训和书法展览,并积极开展“书法进课堂、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等书法普及活动,在全县城乡掀起了“爱书法、学书法、练书法”的热潮。

  “书法课”、“书法加强班”、“书法兴趣小组”、“书法新秀作品展览”……在汉阴县实验小学学生余洋洋的学习计划表中,四分之一的时间跟“书法”有关。练字近三年,余洋洋早已把书法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放眼全县,汉阴共有165所中小学校3300余名中小学生利用每周一节书法课和课余时间学习书法。

  “创建中国书法之乡,让汉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应,为汉阴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正能量。”汉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友军对此深有感触。现在,许多古稀老人也纷纷拿起毛笔,上老年书法大学,其中学有成就者,不少都被吸收进入汉阴书法家协会。闲暇时间记者看到,街上打牌赌博的人少了,陪子女到书法文具店购买笔墨纸砚和研习书法的人多了。汉阴书家们以诸葛亮的《诫子书》、刘禹锡的《陋室铭》、荀子的《劝学》,或以“自胜为强、虚怀若谷、厚德载物、积学储宝”等励志名言和警句为题材书写创作的5000余幅书法作品悄悄地进入了全县165所学校、62个机关、12家酒店、54家农家乐和广大百姓厅堂。县城建筑工地业主新建、改建书法围墙1200余米;龙岗公园环路新建书法文化石50余块;“龙岗公园”、“水岸花城”社区,“颐园”小区,“平梁镇”,“三沈故里”等汉阴标志性建筑“标识”全是书法名家笔迹。不少茶行、文具店等商户为提升文化档次,临街招牌也都采用汉阴书法名家手笔。文/图 记者胡毅 通讯员沈俭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