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简析当代“唐代乐舞艺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背景(1)

2011-12-5 11:43:00  来源:陕西日报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舞蹈创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与周围所处的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社会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同唐代乐舞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唐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各种因素一样,当代“唐乐舞”文化的复兴也不是偶尔所致,而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逐渐活跃起来的,它的繁荣发展离不开20世纪80年代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变迁的生态环境。因此,要深入认识“唐乐舞”,必须首先对其复兴的背景做一定的了解。

    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舞蹈发展的一大特色便是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傅兆先先生早在八十年代末的一次座谈会中提到:“近代中国舞蹈史上有三次大转变。第一次是从‘个人玩赏’转入‘为革命战争服务’;第二次是建国后打腰鼓、扭秧歌‘为政治服务’;第三次是转入市场流通领域,面临商品经济的挑战。”而这三次转变都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性。第一次转变对应的是“五四”时期到建国前期的时代大背景。“五四运动”所带来的舞蹈启蒙运动,是出于民族自强和独立统一的政治文化需要;其直接影响是“人的意识”的启蒙和觉醒,舞蹈的社会意义、教育意义、美育意义得到张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舞蹈的“阶级意识”色彩浓厚,“集团对抗”的社会形态体现在舞蹈艺术上彰显出独特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其中以“苏区红色歌舞”最为典型。而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则是将舞蹈引向了“救亡图存”的政治需要,舞蹈的“民族性”和“政治性”与时代主题交相辉映。

    第二次转变应对的是建国之后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的政治背景。从战火纷飞的苦难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对于新中国的道路充满向往和憧憬,表现在歌舞上,“胜利秧歌”、“革命腰鼓”的陕北红区的歌舞形式便成了最诚挚的表达。而在建国后的十七年间,舞蹈工作也一直沿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文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方向开展,舞蹈创作亦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但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舞蹈走向了模式化的被政治上的左倾路线扭曲的时代。舞蹈艺术沿着非个人化的、集体的意识向前发展,真正对艺术、对生活独立思考的线索被完全压制而彻底断线了。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本月热门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