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内涝突至:“关中粮仓”何时解困?
2011-11-4 10:16:00  来源:陕西日报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历史成因渭北原是老湖底

    专家介绍,据记载,上古时期,渭北地区曾是北到甘肃,东到大同,西到宝鸡的三门湖湖区,大禹治水从韩城的龙门疏通水道放水进入东洋大海,后加上渭河的不停改道,使渭北地区形成西北高、东南低、东北稍隆起,向西南倾斜的簸箕状老湖湖底,现存的卤阳湖卤泊滩区域就是其明证。其地层结构上层为河相沉积,下层为湖相沉积(即咸水地层),中度和高度矿化水面积约54万亩。由于整个中部地势低凹,地下水矿化度高,渗透系数小,透水性能差,遇长时间降雨,地下水位迅速上升极易形成明水,同时盐碱溢于地表,出现次生盐碱灾害。
    “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生盐蓬草,不长庄稼苗”这几句顺口溜即是渭北盐碱内涝千百年来的真实写照。百余年来,渭北儿女从未停止与盐碱内涝的抗争。
    上世纪60到70年代,交口抽渭灌溉一、二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灌溉加大了地下水补给量。然而由于渭北地质原因,地下水流不畅,导致内涝形成,盐碱溢于地表出现次生灾害。为了减灾、改良土壤,国家从1964年开始兴修排碱工程,先后经过三个阶段的建设,建成横贯南北的四条大干沟及网络分布的支分毛沟组,到1990年基本形成了干支分毛沟齐全的排碱系统工程。其主要作用是控制地下水位上升,通过自排和抽排将渭北地下水位控制在耕作层以下,同时通过灌溉和排水逐渐淡化耕作层的矿化度,改良土壤提高可耕地的质量。排碱工程自建成以来运行20多年,为渭北地区防治内涝、改善耕作条件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后由于年久失修,干支沟自然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加之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20多年的风调雨顺致使群众对支分毛细沟损坏严重,原有低洼处自然湿地被群众耕种,破坏了自然平衡。特别是二期抽黄灌溉后加剧了地下水的渗流,卤阳湖开发区入渗减弱,产流加剧,造成地下水位抬高;近年来陆续建设的各公路桥涵抬高了过水高程,高速公路、石油天然气管道、高速铁路等修改了地下水的部分流向,对排水工程影响较大。近几年来,这一地区几乎达到了逢雨必涝、逢涝必灾的程度。仅临渭区,“03·8”时渭北形成内涝明水农田35万亩,2010年持续降雨造成渭北内涝明水农田5.7万亩。今年秋淋造成内涝明水农田20.83万亩,大多排碱沟水位接近地面,部分过沟桥涵垮塌,交通受阻,个别地势较低的村庄受到明水围困。排碱工程排水不畅问题已成为渭北防洪保安,经济发展的短板。

                       排碱水利设施急待政府再投入

    临渭区区委书记杨炳拓告诉记者,渭北共有10个镇254个行政村45.6万人,耕地面积87万亩。去年5.7万亩的明水内涝,促使区委、区政府把彻底解决渭北盐碱内涝问题,当做解决渭北群众生产生活的头等大事来抓。从去冬今春开始,已全面启动了排碱工程治理工作,力争用五年时间彻底解决渭北排碱工程存在的问题。目前,会同交口抽渭管理局《陕西省交口灌区热排水系统改建工程规划》已编制完成,工程预算投资3.85亿元。
    临渭区水务局党委书记张春龙告诉记者,今年9月上中旬,临渭区遭遇了1961年以来50年最强的一次“秋淋”天气过程,大部分地块土壤水份超饱和,渭北10镇内涝明水达20.83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亿元,给秋收、整地、适时播种小麦造成很大困难。正因为区委、区政府未雨绸缪,及早动手,去冬今春,在没有项目资金、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区财政投资300万元,购置了2台大型挖掘机及水泵等机具,清淤各类排碱沟118.2公里,在灾害程度严重于往年的情况下,今年渭北受损程度明显好于预期,治理过的内涝明显消失。
    下吉镇镇长王骞告诉记者,他们镇因为主要是十万亩葡萄产业园经济作物区,被当作排碱降涝的重点区域加以防治,但今年的秋淋还是造成全镇15万亩良田有5万余亩形成内涝,目前他们发动组织群众采取抽、排、引等相结合的办法,最大可能降低内涝面积,保证小麦播种。去冬以来他们已累计投入水利设施资金达到87万元。
    张春龙同时也坦言,规划上报后,由于省上无对应的排水项目,立项工作进展缓慢,加之区财政投入能力有限,后续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目前仅水务局用于排碱工程的项目工程欠款就达1800余万元。希望国家能在这块水利设施建设上也加大投入。
    10月24日,副省长祝列克到临渭区渭北内涝区考察。目前省水利厅已拨专项应急资金用于渭北排涝减灾。
    数据显示:我省已连续八年夺得粮食丰收,但作为一个粮食仅平衡省份,尽管我省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供给稳定,库存充裕,相对于产量,粮食产需缺口却已达40多亿斤,而且未来将呈逐年扩大趋势。渭南市粮食产量稳定在200万吨/年,总产约占全省的1/4,棉花总产约占全省的80%,已形成粮食、棉花、苹果等10大商品生产基地。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各级政府将发展水利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雨绸缪更应该让原有水利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