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化蛹成蝶”:从石泉蚕桑看传统产业改造(1)
2011-11-19 23:16:00  来源:陕西日报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十一五”期间,石泉县养蚕量由5.2万张增加到11.3万张,占全省养蚕总量的20%。年养蚕发种总量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产值由5300万元增加到3亿元,产品由单一的白厂丝和蚕种发展到现在的绸缎、丝绵被等20多个品种;产业总产值由9000万元增加到5.38亿元。
    石泉县蚕桑产业“化蛹成蝶”,成为“一县一业”的当家产业,用了不到五年时间。这对回报周期长的农业产业来说,算得上是“深圳速度”了。更何况,期间中国蚕桑产业还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市场低谷。而转变传统产业增长方式,无疑是这一嬗变最主要的推力。

                      必须突破的传统产业固有模式

    1984年12月,石泉县一农妇在池河淘金时,挖出一条形态逼真、制作精细的鎏金蚕,经专家鉴定,为两千多年前西汉遗物,是国家一级文物,迄今为止只此一条。
    能够将如此珍贵的宝物深埋于地下做殉葬品,足见西汉时石泉蚕丝业的发达。然而如同绝大多数传统产业一样,陕南传统优势产业蚕桑,经过了数千年无数次的起伏轮回,依然难成大气候。截至2005年底,石泉县4万多农户几乎家家户户养蚕,蚕桑产业农业产值只有3700万元。
    “原因就在于传统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安康市副市长、石泉县原县委书记邹顺生洞悉传统产业的优势和弊端,并成为转变石泉蚕桑产业发展方式最有力的推手,“传统产业的优势是有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家家户户都会搞。但劣势也在于此。家家户户都在搞,家家户户捎带搞。传统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束缚到一个家庭,这样的‘烙印’很深。”
    一张蚕,12克蚕种,2.5万粒,长大后要放45蚕箔,一箔子蚕加桑叶三十多斤。一手托着箔子,一手撒桑叶,一个劳力一天喂一次蚕,就要1个多小时,每天喂3次;每天一次挨个提蚕倒箔子除蚕沙,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还要上山采桑……一个好劳力一季一批次(大约一个月时间)只能喂一到两张蚕,张产不到30公斤。行情不好的时候,收入一两百元,付出和收入极不成正比。
    于是家家户户捎带搞,“涨时撵,跌时砍”,产业随市场不停地波动,始终是恢复性增长。
   
                            寻找发展“坐标”

    2007年,欲借“东桑西移”之机加快发展的石泉蚕桑业,遭遇市场严冬,金融危机导致国际丝价大跌,波及到蚕桑产业末节,一些蚕农开始砍桑弃蚕。在此背景下,发展蚕桑还有没有出路?如何发展?
    石泉县派出三路人马。一路人马搞百户养殖户调研。分析发现,“分水岭”在养殖规模上:凡是说不养的,都是养一两张蚕的小户;凡是说不仅要养,还要想办法扩大养殖的,都是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
    另一路人马到商务部探求高层信息,得到的答复是,世界上70%的丝绸产自中国,中国丝绸王国的地位没有动摇。伴随着“东桑西移”项目的启动,国家将大力扶持中西部蚕桑产业发展。建议石泉不仅要坚持发展蚕桑产业,而且要作为全国优质蚕茧基地来发展。
    第三路人马到当地和南方丝厂调研,得出的结论是:东桑西移必然带来东绸西移。东部有产业转移需求,给了西部延伸产业链的希望。
    此外,在对丝织品需求市场的调研中还发现,丝织品主要用作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高端丝织品消费市场欧美地区对丝绸的需求量缩小,但大陆产品消费市场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用量大、市场基本稳定。
    “农民意愿+产业政策+市场主体需求,坚定了我们两个信念:1、发展蚕桑产业有前途;2、旧的发展模式必须突破”,对此,时任县委书记的邹顺生提出“四个转变”: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转变,千家万户向强村大户转变。
    按照“四个转变”的要求,石泉县将“拳头”收回来,由过去全县4.3万农户植桑养蚕,向重点培育80个强村5000个大户转变;效益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从过去的栽任务桑、形象桑,到栽效益桑。退出偏远的、效益差的桑园,留下产出高的,发展密植高效的,桑园面积从号称的12万亩缩减到7万亩,亩桑养蚕由一张增加到两三张;从单一的种桑养蚕向蚕桑综合开发转变,桑园养鸡、桑枝食用菌从无到有,年产值上亿元;养蚕的户数越来越少,张数越来越多,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效应。

                          传统产业的现代改造

    出去打工?还是在家养蚕?去年,长阳乡长顺村村民张忠国将这一年的养蚕收入、支出情况详详细细记了一本账,自家人投劳也和外人一样算工钱,看养蚕到底值不值得干。
    去年5月至11月,张忠国养蚕52张,卖茧收入4万元;桑园套种地膜洋芋,洋芋收入1.5万元。总计收入5.5万元。外来雇工支出1.78万元;自己和妻子按照市场工价,每天分别发80元、50元。扣除所有工资性支出和生产投入,半年净收入2.1万元。
    张忠国坚定了发展蚕桑产业的念头,新盖了标准化蚕室,搭建了省力化蚕台,流转好田好地栽植高效密植桑园。在他的影响下,去冬今春,他所在的长顺四组,80亩好田好地好桑园全部流转到蚕桑大户手里,并新建改建了7个标准化蚕室。省力化蚕台替代了传统的蚕箔,成倍地节省了劳动时间,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小蚕共育快速推广,张产提高10%以上,且由原先的养殖40天缩短为28天。每季养蚕由三四批次,增加到六七批次。
    长阳乡党委书记徐兴平告诉记者,省力化蚕台、小蚕共育、自动上蔟等省力节本增效技术在大户的实践、引导下得以快速推广;促进了农民的分工分业。小户逐步退出或发展成大户,剩余的劳动力或外出打工,或就地就业为大户服务;大户是稳定的群体,更容易做到低潮发展,高潮受益,避免了产业的大起大落。产业由“遍地开花”变成以强村大户为主,便于财力不强的地方政府集中力量抓重点。
    在发种量西北第一镇池河镇,被冠以明星片区的草庙、大阳、明星三个村,凡是养蚕的,绝大多数是大户。去年,片区养蚕5100张,蚕茧收入750万元;桑园养鸡4.5万只,发展桑枝食用菌180万袋;蚕桑产业综合收入8100万元。
    可以说,经过现代改造的石泉传统产业蚕桑,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了农民愿意发展产业,能够靠产业致富。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本月热门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