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展览展出>>正文
50台剧目三秦文化如潮涌
2011-10-18 9:36:00  来源:三秦都市报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50台优秀剧目,百余场精彩演出,金秋十月,陕西文化舞台缤纷闪耀。享受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早已成为三秦百姓生活中的一件乐事。文化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是温暖而又强大的力量。省、市、县三级文化单位转企业的改革浪花,推动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潮。改革将暮气沉沉的文化单位推入激烈的竞争市场,激发了企业的动力,挖掘出人才的创作活力,让整个文化产业“活”起来。目前,我省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三年三大步,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走在了全国前列,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也提升了文化的“软实力”。
三年三大步的文化改制
    一步一番心血,一步一个脚印,经过了各单位的共同努力,目前我省已经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走在了全国前列。而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我省还受到表彰,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2009年,我省完成省级改革任务,省直14家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涉及1.2万余人,财政投入3.27亿元。2010年,完成市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共改制192个文化单位,成立84个公司,涉及人员9674人。其中西安、咸阳、铜川和杨凌示范区完成市县两级各项改革任务。2011年启动县级文化体制改革,7月底已全面完成县级文艺院团、电影公司、电影院共221家改革任务,涉及人员7712人。三年来,我省始终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上手,为文化体制改革排出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为确保改革平稳推进,我省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改革配套政策,对收入分配、养老保险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为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推进改革中,我省明确提出,改革不是甩包袱,是为了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在省直文化单位转制中,省财政一次性拿出3.27亿元支付改革成本。各市县在推进改革中,财政也普遍增加投入,形成了“谁改革支持谁、早改革早受益、改革不吃亏、改革有实惠”的政策导向,呈现出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加快发展、全面提速的良好势头。
体制改革由点到面成就斐然
    根据国家文化部最新统计,全国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中,陕西在全国率先百分之百地完成了转制任务。从出版发行到影视制作,从报刊网络到文艺院团,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全省的23家出版单位和108家发行单位,如今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整合组建了省出版集团和省新华发行集团。而在影视制作方面,省内的1个国有电影制片厂、11家市级电影公司、12家市级电影院及3个电视剧制作机构已全部完成转制,而86家县级电影公司、54家县级电影院也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我省共有110家广电网络传输机构,已于2001年在全国率先完成整合,实现了一省一网的目标。目前,全省10市和107个县(区)都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完成了文化、广电、新闻“三局”合一。而111个国有文艺院团,其中省属、市属30个文艺院团和81个县级文艺院团已全部转企改制。党报党刊发行机构方面,全省12家党报实现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共组建26个公司;全省18家市级电台电视台完成制播分离改革,共组建20个公司。省级电台电视台已合并组建陕西广播电视台。而涉及非时政类报刊的单位,我省共145家。第一批32家法人报刊出版单位今年年底前完成改制,先行转为企业法人或设立为企业法人的49家报刊出版单位年底前完成规范和确认。第二批64家非法人报刊出版单位明年6月底前完成改制。我省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方案已报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在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同时,我省还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并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文化产业增值比重年年提升。
西安文化产业增速明显
    2003年6月,西安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城市。此后,西安便按照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制定配套政策,整合文化资源,推动体制创新,全面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几番辛苦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
    目前,市属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实现转企改制,培育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完成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完成了区县文化体制改革,提高了文化单位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能力;完成了市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激发了文化单位的创造活力;市属8个文化企业整体移交曲江新区,实现了文化资源与资本平台的合作双赢,促进了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得到了中央和陕西省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据悉,201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4亿元,占 GDP 比重为5.68%,文化产业增长速度为19.1%,文化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及陕西省、西安市 GDP 的增速。通过完成市属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西安培育了一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目前,西安市属经营性文化单位已全部平稳完成事转企工作,13个区县的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也全部完成内部机制改革任务。同时,西安图书馆、西安群艺馆、西安博物院建立了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西安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实行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西安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分别在综艺广播、广播剧制作、“大秦腔”等频道或栏目实行了制播分离。
各市改革顺利均有突破
    除了西安以外,省内其他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脚步也不慢,认真部署,稳妥进展,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改革任务,还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突破。
    按照中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体部署,咸阳市以市直涉改单位改革经验为基础,重点落实县级文改单位各项工作任务,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民生工程、创新工程、先导工程”等四大工程强力推进,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如期完成。而作为全国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宝鸡市,从2005年正式开启改革大门,历时5年努力,全面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据悉,宝鸡市目前已有文化企业5840家,从业人员8万多,涉及印刷、美术、民间工艺等21个行业,产值突破8600多万元。至于榆林,则采用了“捆绑”的方法使用文化发展资金,结合本地情况开展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由于措施得力,截至6月底,已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汉中市县两级涉及转企改制涉及的文化事业单位23家,共有职工1323人,两年两大步的全面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7月中旬,延安完成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而杨凌示范区也贯彻措施,完成文化改制,推进文化产业和农业高新技术、旅游等行业的相互融合。安康在改制工作中,成功解决了安康汉剧团和紫阳民歌剧团两个改革难点,实现了事业、企业共同发展,激发了文化单位的创作活力。渭南的改制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一元剧场”名声在外,受到了百姓的好评。而商洛市也出台相关政策,文化企业相继挂牌成立,全市共投入文改扶持资金约800余万元。本报记者周蓓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本月热门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