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节日节庆>>正文
体制改革:陕西文化发展的强大引擎(1)
2011-10-17 9:07:00  来源:陕西日报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截至今年7月,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我省三年三大步,省、市、县三级已全面完成中央规定的各项改革任务,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另据国家文化部最新统计,全国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中,陕西在全国率先百分之百地完成了转制任务。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成就斐然。本期文化版,让我们来关注全省十地市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和亮点,倾听改革行进中的铿锵足音。

                      西安  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

    在今年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西安市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是西北五省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自2003年6月西安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城市以来,西安按照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制定配套政策,整合文化资源,推动体制创新,全面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
    近年来,西安的文化体制改革可谓硕果累累。市属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实现转企改制,培育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完成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完成了区县文化体制改革,提高了文化单位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能力;完成了市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激发了文化单位的创造活力;市属8个文化企业整体移交曲江新区,实现了文化资源与资本平台的合作双赢,促进了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得到了中央和陕西省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
    据悉,201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4亿元,占GDP比重为5.68%,文化产业增长速度为19.1%,文化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及陕西省、西安市GDP的增速。
    通过完成市属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西安培育了一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目前,西安市属经营性文化单位已全部平稳完成事转企工作,13个区县的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也全部完成内部机制改革任务。同时,西安图书馆、西安群艺馆、西安博物院建立了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西安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实行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西安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分别在综艺广播、广播剧制作、“大秦腔”等频道或栏目实行了制播分离。

                           宝鸡  产值突破8600万元

    作为全国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宝鸡市,从2005年正式开启改革大门,历时5年努力,全面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上世纪,宝鸡市话剧团曾叱咤风云,出品节目备受群众喜爱,是宝鸡的一张名片。但近年来,受旧体制制约,受市场经济冲击和新文化撞击,剧团艰难地维持着生存。同样,市歌舞团也面临着与之类似的“困境”。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市上经过资产评估,资源整合,将两家合并,构建了市艺术剧院。两个团在优质资源得到配置的同时,内部活力得到大幅度激发。今年,它们重新编排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舞剧《萧史弄玉》,大获成功。目前,剧院正在构思和编排更好更优,更具卖点的大型节目,转企改制以来,演出场次和收入不断增长。市人民剧团与豫剧团合并组建的戏曲剧院,也已经开始积极研究和编排新节目,构思新作品。宝鸡剧院积极与民营文化企业联手,改变经营模式,建立大型综合娱乐场所,创出了新路。宝鸡市电影公司、河滨影剧院、广播电视器材公司等改制单位,正在积极思索“出路”,寻找“富路”……
    据悉,宝鸡市目前已有文化企业5840家,从业人员8万多,涉及印刷、美术、民间工艺等21个行业,产值突破8600多万元。

                          汉中  建设“文化名市”

    2011年,对汉中日报社来说,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以社委会为领导主体、编委会和传媒公司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组织构架改革全面启动,彻底实现了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报社迁建工程新闻文化中心一期工程编采管理综合楼正式启用,采编业务得到拓展,扩版开办的《百姓时讯》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传媒公司成功推行报纸自办发行,解决印刷厂富余劳动力30名,间接为报社创收逾百万元;引资6000万元股份制建设的报业大厦即将开工,文化产业发展将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正如汉中日报社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样,汉中市通过狠抓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吹响了“文化名市”建设的号角,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即将涌起滚滚春潮。

                            强力助推  抢占先机
    汉中市县两级涉及转企改制涉及的文化事业单位23家,共有职工1323人。2010年,汉中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成立文化转制企业21家,实现了两年两大步,全面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加大投入  扬帆助航
    为增强职工对改革的信心,市县两级积极帮助转制企业理清改革发展思路,并加大投入扶持转制企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市县两级财政新增持续性发展扶持资金2052.18万元,其中新增持续性发展扶持资金1445.68万元。市财政从2012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助力“文化名市”建设。宁强县每年安排30万元,支持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转制企业宁强县电影有限责任公司过渡发展。汉台区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汉台区天汉文化演出有限公司发展文化产业,开展公益性演出;对汉台区汉邦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电影下乡补贴”和运行补助经费制定了五年过渡支持政策。伴随着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实施,全市新的转制企业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发展活力日益涌现。汉中日报新闻中心、南郑县文化艺术中心、宁强县电影公司等一批基建项目按期推进,汉中市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正积极打造陕南歌舞剧《千年万年大巴山》(原米仓山风情)和《母子剧场》儿童剧目,拓展旅游服务市场。

                           安康  事业企业共同发展

    安康在去年11月底全面完成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全面启动了县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6月30日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从2009年8月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启动到2010年4月改革工作全面铺开,安康市从资产整合、经费保障、机构设置三方面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市直文化单位改革的顺利完成,为县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路。在县区文化体制改革中,安康汉剧团和紫阳民歌剧团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安康汉剧团和紫阳民歌剧团是汉调二黄和紫阳民歌两个非遗保护项目的主要载体和实施单位,其中安康汉剧团是全省唯一保留的汉调二黄专业团体。通过改制,要理顺体制机制,改出活力,改出成效。最终确定:对这两个院团的工作职能进行剥离,承担非遗保护任务的干部职工进入新成立的汉调二黄研究保护发展中心、紫阳民歌研究保护发展中心;承担产业发展任务的干部职工进入汉水文化演艺公司、紫阳民歌文化演艺公司。将非遗保护和产业经营剥离后,各走各的路,从而实现事业、企业共同发展。
    体制的改革创新激发出了新的活力。今年汉调二黄大戏《大破天门阵》在全省“六艺节”上精彩亮相,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以紫阳民歌为影片故事轴线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上海电影节上斩获多项大奖。两门古老的艺术成为安康崭新的文化名片,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截至6月30日前,安康市县区文化体制改革已全面完成。两个县级文艺院团(安康汉剧团、紫阳民歌剧团)已核销事业单位和事业编制,挂牌成立了汉水文化旅游演艺公司和紫阳民歌文化传播公司。各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已于2010年12月前挂牌成立,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都已明确。安康市县区共有电影公司9个、电影院3个。所有涉改单位均已完成转制。

                           咸阳  重塑文化市场主体

    今年,按照中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体部署,咸阳市以市直涉改单位改革经验为基础,重点落实县级文改单位各项工作任务,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民生工程、创新工程、先导工程”等四大工程强力推进,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如期完成。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咸阳市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转企改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市人民剧团、市大众剧团、市豫剧团、咸阳大剧院等四家文艺院团进行资源整合,组建咸阳市演艺公司;咸阳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挂牌成立,实行企业化管理,进行市场化运作,已让全市400多万农民群众基本实现每村每月看一场电影的目标;咸阳图书馆、咸阳博物馆等已向市民免费开放。同时,咸阳市逐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将市艺术学校、市人民剧院、《秦都》编辑部与市群众艺术馆整合为市群众艺术馆,咸阳中国画院、咸阳市画院合并为咸阳画院。为了实现借力发展,切实壮大市级媒体实力,咸阳日报广告传媒、市广播电视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单位已挂牌成立。联合华商传媒在全省创办首家地市级晚报《今日咸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3月份,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完成情况自查,对尚未完善的后续工作限期完成,并针对各县市区文化发展不平衡,改革过程中对出现的有关养老保险衔接不畅问题进行了积极协调。目前,市直宣传文化系统24个改革单位已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县级文化体制改革主要完成转企改制单位“工商注册登记,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法人,同在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完善职工社会保险的衔接”以及县级广播电视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等项任务,共涉及13个县市区基层宣传文化单位90个(其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33个,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33个,县级广播电视宣传与经营“两分开”11个,组建县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13个),目前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榆林  捆绑使用文化发展资金

    从去年5月份开始,根据省委宣传部安排,榆林市积极稳妥地开展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采取得力措施,逐步实施,截至6月底,已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制定配套政策,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按照中、省、市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结合榆林实际,榆林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市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变动管理暂行办法》等5个配套文件。如在财政扶持方面,榆林市规定,改革所涉及的单位,财政原有拨款不减少,并逐步增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费投入。同时要求县区统筹分散在多个部门管理的文化发展资金,做到捆绑使用。资金的投入主要采用“以奖代补”、“政府采购”和“项目贴息”、“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方式,重点用于对“大戏、大剧、大作、大片”等精品力作的以奖代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等,调动了改制企业的积极性。榆林还将中、省、市有关文件汇编成册,下发给各县区。县区按照中、省、市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县区实际,也印发了国有资产变动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文件,为改革任务的落实提供了政策依据。

                       精心谋划,全力推进新闻媒体改革
    榆林日报社将广告、发行、印刷等经营性业务从原单位剥离出来,挂牌成立了榆林日报社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榆林日报社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和榆林日报社报业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正县级建制的榆林广播电视台,实行广告和节目上的分离,成立了台属、台管、台控的榆林市广电(集团)传媒有限公司。对县级电视台实行制播分离改革,将可经营部分剥离出来,12个县区分别成立了广电传媒有限公司。

            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国有文艺团体和电影公司的转企改制
    为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阻力,榆林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解决了改革中涉及人员的待遇政策问题。市级改革将市文工团转制为榆林市文工团有限公司,市民间艺术团转制为榆林市民间艺术团有限公司,市电影公司转制为榆林市电影传媒有限公司。12个县区全面完成了电影公司、电影院和文艺院团的改革,32个改制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挂牌成立24家企业,涉及干部职工1309名。

                     延安  完成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延安市于2010年11月底,完成了市级文化体制改革,2011年7月中旬,完成了县级文化体制改革。
    一是完成了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和广播电视报社转企改制。将延安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延安市文化娱乐中心(原延安电影院)、广播电视报社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转企改制,分别成立了延安广电影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延安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延安广电报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是完成了市级新闻宣传单位经营性业务剥离改制。将延安日报社印刷厂、发行部和广告部,延安广播电视台广告部等经营性部门从新闻宣传单位剥离,成立了延安日报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延安日报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延安日报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和延安广电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完成了市级艺术表演团体的改制。对延安歌舞剧团进行转企改制,组建了延安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是完成了县级23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完成了12个文艺院团改制,其中新注册成立了7家新企业,合并了两个文艺院团,注销了3个文艺院团;完成了9个电影公司改制,其中新注册成立了6家新企业,注销了3个电影公司;同时还完成了2家电影院的改制,成立了2家新企业。五是整合了文化资源。将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艺术创作研究室、市群众艺术馆和延安文化艺术中心筹建处进行整合,组建了“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

                    杨凌  推进文化产业和农业高新技术融合

    杨凌示范区制定贯彻措施,圆满完成了示范区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杨凌文化体制改革呈现出五大亮点。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改革。二是圆满完成农业科技报社的改革任务。成立了农业科技报陕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农业科技报陕西发行有限公司,实现了报社编采和经营发行两分开。农业科技报社改革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三是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形成了工作合力。尤其是党工委宣传部作为改革工作的协调指导部门,认真研究中省有关改革政策,积极向有关部门沟通,吃透政策精神,为改革的平稳推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四是紧密结合示范区区情实际,实现资源优化组合。特别是杨凌区电影公司的改革方案,有效解决了文化资源闲置和行政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五是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清晰,特色鲜明。突出了农业文化元素,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和农业高新技术、旅游等行业的相互融合。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本月热门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